周曉榮
自從2002年實行新一輪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來,幾乎所有的院校都在突出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和開展基于網(wǎng)絡和計算機的教學模式方面進行不同程度的探索與改革。近十年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確實在提高學生聽說能力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似乎并沒能扭轉大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局面。筆者在本文試圖探討“集中強化學習”在普通高等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以期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效率。
國內的一些重點大學尤其是部屬重點大學如北大、清華、復旦、浙大、上海交大、南開等大學,把大學英語學分都壓縮到6~9學分,同時,開設英語選修課程(如口語、寫作、聽力、翻譯等;或學術英語系列課程)加以延續(xù)大學英語教學。但對于全國大多數(shù)的普通高等院校來說,學生的英語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基礎性的大學英語教學還不可或缺。那么,這門費時低效的大學英語課是否可以通過“集中強化學習”(教學總學時不變,把兩年的大學英語課程壓縮到一年完成)的方式得到某種程度的改變呢?筆者在本文試圖探討“集中強化學習”在普通高等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以期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效率。
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既有全國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共性問題也有作為普通院校的特殊性。在部屬重點大學里,不少新生基本達到《課程要求》中的一般要求水平;但是,在普通高等院校不少新生的英語水平還達不到大學英語教學的一級教學水平。以筆者所在某普通理工科大學為例:2011年入學的新生分級測試成績達到一級教學水平的只占25.4%??梢哉f,普通高等院校學生英語基礎尚需提高,作為基礎性的大學英語教學還是不可或缺的。我國現(xiàn)行的大學英語課程一般是分四學期完成,每周4學時,每學期完成64學時,兩年共計完成256學時。但是這種歷時兩年的大學英語教學似乎并沒有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求,反而,得到的是各方的不滿和指責。一方面,學生覺得漫長的兩年的大學英語學習對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沒有多大的幫助,學習英語的興趣難以保持,同時,兩年英語學習的壓力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專業(yè)基礎課程的學習;另一方面,教師覺得學生對大學英語課普遍有懈怠松散的狀態(tài),難以調動學生對英語課的積極性。
2003年制訂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課標》明確規(guī)定高中英語課程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參加高考的高中畢業(yè)生要達到八級水平,大約為3300詞匯量,優(yōu)秀高中畢業(yè)生要達到九級水平,詞匯量為4500.《課標》規(guī)定高中英語必修課為6-10級的綜合英語,選修課有初級筆譯、應用文寫作、報刊閱讀、演講與辯論、科技英語、文學賞析入門等。
而2003年修訂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中提出的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墩n程要求》中要求大學畢業(yè)生必須達到的一般要求的詞匯量為4795?!墩n程要求》規(guī)定有一般要求到更高要求的6級綜合英語,選修課有英語寫作、英漢翻譯、英語口語、英美報刊、外貿英語等。對照《課標》和《課程要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在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要求等方面都基本接近。也就是說,大學英語教學的任務有望在高中里完成大部分或全部。即便是普通高等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有所欠缺,學生中學階段的英語積累也足以通過一年的集中強化學習達到質的飛躍。范文芳(2000)指出:“從小學到高中,通過12年的英語教學,學生在高中畢業(yè)時打下較為扎實和全面的英語基礎,尤其是在聽說等基本技能方面有重大突破。進入大學的學生不必再花兩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學習基礎英語?!?/p>
較早的外語強化訓練方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美軍為培養(yǎng)戰(zhàn)時急需的德、法、日等多語種翻譯及偵聽人員而在全國55所大學開辦的部隊特別語言訓練課程。他們當時就采用了高密度、高強度的外語教學方法。一周6天,每天上6節(jié)課,6周圍一個循環(huán)。一般一個完整的課程包括2-3個循環(huán)。這種速成的高強度學習滿足了當時戰(zhàn)爭的需要。
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也對派往國外學習進修和工作的大批學者、科研人員進行為期半年或一年的外語強化培訓。培訓一般采用高強度、高密度的教學方式,一般每周有20節(jié)課,結果證明效果是比較顯著的(文秋芳,2008)。
現(xiàn)在國內的高校里也有類似的語言強化班值得大學英語教學借鑒的。同濟大學對于剛入學的新生有項規(guī)定:凡高考英語分數(shù)在130分以上者,都可報名參加為期一年的德語強化班。經過一年的集中強化學習(每周18學時),學生已具備了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能進行日常對話,寫一篇400-500字的文章。在2002年(束定芳,2004)所調查的3個班全國德語四級通過率達95%。90%的學生認為在理想的情況下,外語學習時間可壓縮至3年以下,甚至1年。
現(xiàn)在很多高校招收的德語、法語、日語等非通用語言專業(yè)的學生很多都是“零起點”的。比如,筆者所在學校的日語專業(yè)學生大部分都是“零起點”,經過四年完整的正規(guī)系統(tǒng)學習,畢業(yè)后一般都能勝任普通的外事工作。據(jù)日語專業(yè)的老師介紹,在中學一直學日語的學生比“零起點”的學生也就有大約一年的優(yōu)勢,“零起點”的學生經過一年集中學習似乎可以說和中學6年的分散學習效果差不多。
“集中強化學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我們進行教學嘗試的根本,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以下舉措:
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分兩步走:第一步,將兩年的大學英語教學任務安排在一學年完成。但考慮到學生的基礎,要保持目前大學英語課程的總學時數(shù)不變,每周8學時,一年下來還是完成256學時的學習,保證一周中四天都有兩學時的英語課。第二步,此后的大學英語學習安排可以通過校園平臺提供的計算機網(wǎng)絡自主學習資源進行自學,發(fā)覺自己的興趣點,延續(xù)英語學習。同時,可以給學生提供英語選修課程(如與專業(yè)相關的ESP課程),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一部分既懂專業(yè)又會英語的高端人才。
采用這樣相對集中的強化學習的英語教學,能夠保證學生更多的接觸英語學習情景,強化學習效果,改變以往分散學習帶來的邊學邊忘,費時低效的狀況,進而從整體上提高普通高等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同時,集中強化學習學生易于看到自己的進步,產生成就感,進而對英語學習做出積極的反應。
筆者認為“集中強化學習”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還是會有一些困難因素的,如學校的師資力量、學校方面對課程安排的協(xié)調等。但是,我們可以考慮循序漸進,逐步調整。
[1]范文芳.大、中、小學英語教學的“一條龍”規(guī)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6.
[2]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文秋芳.壓縮教學周期,增強教學密度——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新思路[J].中國外語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