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道合 劉 嵐
英漢語景點介紹各有其特點,發(fā)現(xiàn)其中的差異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傳遞信息,使譯文既要展示中國人文景點的深刻內(nèi)涵,又要符合國外游客的語言習慣,讓國外游客喜聞樂見。以下針對詞匯特征、句型結構和語篇結構三個方面來談這個問題。
第一,詞匯特征。各類文體都有各自的常用詞匯,這其中包括其專業(yè)術語,也不乏體現(xiàn)各自文體特色的詞語?!霸谝苑g為導向的文本分析中,文本的詞匯特征有著重要的作用”[1]。諾德認為,詞匯的選擇受到文內(nèi)、文外兩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文本的主題規(guī)定了文本的選詞的領域,也從一方面影響了文本的整體風格;而文本交際的場合、目的及文本的受眾即讀者的背景知識狀況也會影響選詞的范圍。
賈文波認為,兩種迥異的詞匯文本特征源于漢英兩種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審美習慣。對比英漢兩種語言的旅游文本,不難發(fā)現(xiàn),英語旅游文本大都以簡潔實用見長,而漢語旅游文本卻辭藻華麗,四言八句的鋪陳,力求達到音、形、意三美的境界[2]。另一方面,我國的風景名勝,歷來是許多文人墨客聚集之地,留下不少詩篇墨寶,因此我國景點介紹也不免渲染文學之氣,力求詩意之美。例:
黃山集名山之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云,廬山之飛瀑,雁蕩山之巧石,峨眉山之清涼。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兩游黃山,贊嘆說:“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又留“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譽。
英語旅游文本大都直觀通達,風格類似于旅行手冊或指南,更注重其實用性和信息功能。沒有中文旅游介紹中的詩情畫意與華美言辭,英文介紹中不乏用具體數(shù)字和術語介紹來加以說明,如介紹黃石公園的例子: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spans an area of 3,468 square miles(8,980km2),comprising lakes,canyons,rivers and mountain ranges.Yellowstone Lakeis one of the largest high-altitude lakes in North America and is centered over the Yellowstone Caldera,the largest supervolcano on the continent.The caldera is considered an active volcano;ithas erupted with tremendous force several times in the last two million years.Half of the world's geothermal features are in Yellowstone, fueled by this ongoing volcanism.Lava flows and rocks from volcanic eruptions cover most of the land area of Yellowstone.
第二,句型結構。除詞匯特征外,英漢旅游文本在句型結構上也各有特點。陳小慰提出,在語言表達形式上,中國旅游宣傳資料受古代駢體文影響,講究整齊對偶、聲韻和諧、辭藻華麗,表現(xiàn)為大量使用排比對稱、四字結構、修飾性詞語和烘托性的語言[3]。而英語旅游文本力求風格簡約,句式構架完整,表達通俗直觀,主語突出,注重使用價值,忌羅嗦冗長。英語國家的游客將景點介紹作為他們旅行的指南,希望從中獲取最直觀最有用的信息,而不是旅游景點的種種華而不實的吹噓。
從第一個例子中可以看出,漢語的排比句比比皆是:“黃山集名山之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云,廬山之飛瀑,雁蕩山之巧石,峨眉山之清涼”,給人以氣勢恢宏之感;四字格“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的運用也工整巧妙。然而,英語國家的游客卻似乎“不吃這一套”,他們想知道的是,黃山雄偉,那它具體多高,占地多少,松奇又奇在何處。若是字字對應將其譯成英文,便達不到譯文讀者的要求,甚至使國外游客產(chǎn)生反感。
第三,語篇結構。從語篇結構來看,中文旅游景點介紹呈平面結構,英文介紹呈立體結構。具體來說,漢語結構比較松散,給人以娓娓道來之感。而英語注重完整的構架,注重整體感覺,重點突出。
諾德的文本分析法將文本結構分為宏觀(macrostructure)和微觀(microstructure)兩方面分析。宏觀來看,各景點雖散落在景區(qū)各處,似乎彼此并不聯(lián)系,但事實上,每個景區(qū)的景點介紹又是一個有機整體,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再把握中英旅游介紹的差異,在翻譯中化平面為立體,使譯文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語用習慣。
作為翻譯最基礎的一步,準確透徹地理解原文雖然被一再強調,似乎成了老生常談,但實際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沒有理解好原文,甚至沒有通讀原文,見一句譯一句,成了譯者搶時間的手段。但這并沒有提高什么效率,反倒在譯文質量上拉了后腿。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今天,機器翻譯所以沒有代替人的翻譯,就是因為翻譯不是簡單的字字對譯,關鍵要靠人的理解。如下面黃山的一段介紹:
黃山前山以三主峰為首,分別是蓮花峰、光明頂和天都峰。天都峰是最險峻的山峰,最險處在“鯽魚背”,它實是一塊狹長石崗,長約20米,寬約1米。純石無土,中央隆起,形如魚背。崗上山風強勁,兩側萬丈深淵,時有迷霧撲來,頗多險中之趣。登頂可見打字石刻:“登峰造極!”
對于這段文本最后四個字理解不透徹,就容易產(chǎn)生誤譯。“登峰造極”這個四字成語我們經(jīng)常使用的意思是它的比喻義,比喻造詣達到極高的境地或某種事物發(fā)展到極點。要考慮,這是在黃山景區(qū),天都峰的峰頂?shù)氖涛淖?,應取其最原始的意義,以貼近登山的主題,那就是:登上山峰絕頂。譯為英文,因為看到此文字時,游客已經(jīng)登上了峰頂,所以不采用祈使句而選用具有指示作用的句型,簡潔明了,參考譯文:Here is the extreme summit!
在景區(qū)的標牌上,景點名稱最直觀,好的翻譯最能讓讀者一眼了解該景點的歷史背景和功能。更有許多名稱是由漢語單個字組合而成的,比如坤寧宮、太和殿、午門,景點標牌除了給出漢語拼音的音譯外,往往還將漢字的意思譯出意譯的版本。又如,“軍機處”的翻譯,寒布譯本譯為“Office of the grand”,劉秀芝、李紅霞認為“Office”給人感覺規(guī)模較小,“the Grand”語義模糊;丁海秀譯為“Council Office of the Privy Council”,“Privy Council”指英國的樞密院,會使讀者誤以為怎么英國的樞密院搬到了中國。因此保留標牌上的原譯:JUN JI CHU(Grand Concil of State)。
[1]劉秀芝,李紅霞.北京世界文化遺產(chǎn)人文景觀介紹翻譯研究[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
[2]賈文波.旅游翻譯不可忽視民族審美差異[J].上海翻譯,2007,(2).
[3]陳小慰.新編實用翻譯教程[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