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翔
難忘家鄉(xiāng)石板路
◆趙世翔
屈指一算,離開家鄉(xiāng)在外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但每年的春節(jié)我都要回家陪老母親過年,看看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每當此時,孩童時的許多往事就會呈現(xiàn)在眼前。在所有的記憶中,我最難忘的、讓我魂牽夢繞的就是家鄉(xiāng)的石板路了。
故鄉(xiāng)是一個邊遠的小山村,坐落在一個山窩窩里,遠離集鎮(zhèn),閉塞幽靜,四面環(huán)山,是一個古老的村莊。在我記憶中,村莊有四條蜿蜒曲折、高低不平的青石板小路,分別從村子中心伸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大山那邊,北面的那條順坡而下是連接村腳水井的,也是村中惟一的一條下坡路。東面和西邊的路是貫通的,從村子的對門山緩緩而下至村中后再拾級而上到后山埡口,是全村的交通要道。南邊是農(nóng)耕的道路。這些路是先輩們依山順勢、就地取材用本地不規(guī)則的青石板分臺階鑲嵌而成的,村里的人和村外的人,世世代代就靠這幾條古老的石板路春種秋收,走進村子,走出山外,我也是沿著這幾條石板路走出大山的。
孩童時代,我和我的小伙伴們在這幾條石板路上爬行,后來讀書、放牛、砍柴、挑水、種地……每行一步都要從石板路上經(jīng)過。出工,走的是石板路;收工,走的是石板路;探親訪友,走的是石板路;迎親嫁女,走的也是石板路。工作后無論是當小學教師或是村、鎮(zhèn)干部,這些路上都深深的印下了我的足跡,有許多難忘的故事至今我還記憶猶新。由于常年人來人往,所有的青石板都被磨得光滑如鏡,那些年,人們上山勞動是沒穿鞋的,打赤腳走在青石板上,感覺就像有靈性的石頭在與人的肌膚相互融合,滋潤潤、滑溜溜的,有一種說不出的清爽和愜意。還記得小時候,曾光著屁股腚子同小伙伴們,沿著村中的石板路或東或西,走南串北,從戶與戶之間相連接的迷宮式的巷道里或跳或蹦、或走或停,追逐打鬧,不知疲倦地玩耍。不知多少次玩困了便在石板路上呼呼大睡,被外婆抱回家竟然毫無知覺;也不知道有多少次與伙伴爭論這條路的盡頭在何方、它最終通向哪里?我還虔誠地不止一次地數(shù)過石板路上的臺階,想弄清到底有多少級??墒菙?shù)來數(shù)去,到頭來也沒弄清有多少,現(xiàn)在回想起來,真是幼稚可笑。
東西貫通和從村子北面伸向水井的兩條石板路,一年四季最為繁忙、最為熱鬧。我讀小學時,每天天蒙蒙亮,我就會聽到隔壁的三哥第一個打開大門,擔著“嘎吱嘎吱”響的木桶去挑水。水井在村子最低的山腳,村里的百十戶人家,用水都要到那里去取。清早,晨霧會緊緊地籠罩著整個村子,像一縷飄帶扎在大山巨人的腰中,人們呼吸著清新而飽含氧離子的空氣,往來于熙熙攘攘的挑水隊伍中。木桶的滴、漏水把本就光滑的石板路弄得濕淋淋的,走在上面稍不小心就會摔倒,人傷桶毀。有一次我去挑水,下到半坡時踩在一塊很滑的石板上,重心后移跌坐在路上,木桶脫鉤順路翻滾,其中有一只滾了很遠,最后滾落在坎下的地里時已是桶無完板,被砸得七零八落?;氐郊依铮倚那槭志趩?,但還免不了受到責備,因為桶是家中最重要的家什,損毀了家里買不起新的。
由于水遠又是爬坡,在村里,挑早水是每戶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人多的人家會備有三至四對木桶,有大桶小桶,大人挑大桶,半大小孩桃小桶。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不需要安排的,家庭的青壯成員或半大小孩都會主動承擔挑水的重任,記得我是從十二歲時開始挑水的,這一挑就是二十多年。挑水的路上是村中信息交流的“互聯(lián)網(wǎng)”,人們會在近一個小時的來回路上交流各種信息:春播季節(jié)下什么種、中耕管理用了什么農(nóng)藥化肥和新技術、苞谷收幾背、稻谷收幾斤,甚至哪家兩口子吵架了,哪家來客、哪個生病、哪家就要娶親嫁女了、誰家有喜誰家有憂,你在挑水的路上都能聽到。
我的小學和初中學業(yè)都在老臥小學完成的,村中最長最好的石板路,就是通向田壩和老臥小學的那條。要到學校和田里耕種必須從這條石板路一步一級地爬坡過大山,再一步一踩地下到山腳。我們每天都要從這條路來回兩次。循環(huán)往復,天長日久,每塊石板的形狀、大小、紋理、所在的位置都深深地刻入了我的記憶。因此,走在這條路上,舉步就知道應踩在哪塊石板上,所以我走路總是一溜小跑,從不跌倒。讀小學時,春種秋收農(nóng)忙的時候?qū)W校會放“農(nóng)忙假",有四、五天的樣子。每逢春季插秧時節(jié),我們地方已進入了雨季,家里要把農(nóng)家肥一背籮一背籮地送往田里,為了趕節(jié)令把秧栽完,各戶都會全家總動員,老少齊上陣,大幫小補。而這個時候的石板路最難走了,人畜同行,石滑路爛,路上夾泥帶土,面目全非,滑得讓人不敢邁步,有經(jīng)驗的人走路時小心地用腳趾去吸住石板,或是踩在有小坑的地方,千萬不能往凸起的地方下腳,否則,就會摔倒。
最令人難忘的是傍晚,下地干活的人群趕著成群接隊的牲畜,通過石板小路從四面八方收工回來,馬蹄聲、牛鈴聲、人的吆喝聲在村口回蕩,與村中升起的裊裊炊煙和孩童的嬉戲聲混雜在一起,沸騰的山村仿佛在演奏一曲特有的交響曲,呈現(xiàn)的是一幅美妙絕倫的是民間生存圖,一幅風景獨特的鄉(xiāng)間風俗畫。
兒時聽老人講,石板路的年代已經(jīng)很久遠,是何朝何代修的,老人們誰也說不清它的歷史了,只知道石板路被無情的歲月打磨得锃锃光亮,每塊石頭上面都布滿累累傷痕,天長日久了,一些石板上還踩磨出了牛蹄馬印、痕跡清晰可辨,它無疑見證了故鄉(xiāng)千百年來的歷史演進,生生不息。我雖然走出村子,走進機關。但多少年來,故鄉(xiāng)的石板路時刻縈繞在腦際中,眷戀故鄉(xiāng)的情愫揮之不去,總想回故鄉(xiāng)尋覓兒時的夢。如今的故鄉(xiāng)變了,全沒了我在兒時的模樣,1996年以來,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克服種種困難,多方籌資,修通了公路,架通了生活用電,看上了衛(wèi)星電視,古老的石板路已經(jīng)被進村公路和入戶水泥路所代替,公路上農(nóng)用車、摩托車穿梭不息,鳴奏出歡快的時代交響曲。兒時我們最喜歡玩的“老鷹捉小雞”、“關小雀門”、“丟手帕"、“過龍門”、“躲貓貓”等游戲再也看不到了,現(xiàn)在的孩子們所喜愛的是《貓和老鼠》、《奧特曼》、《變型金剛》。村腳的小水井也廢棄不用了,枯水季節(jié)到外村去挑水的歷史也結束了,村中先是建起了小水窯,一戶一口,將雨季的屋檐水過濾后積存在水窯中,供人畜飲用。后來,縣委的領導深入到這個偏遠的村寨調(diào)研,了解到鄉(xiāng)親們的飲水質(zhì)量不夠好,當場決定籌資20余萬元,從七公里外的水源點,引來了甘甜的自來水,徹底地解決了我們村千百年來祖祖輩輩吃遠水吃臟水的歷史。
是啊,山村變了,變得讓人難以辨認,昔日的貧困寨,今日成了小康村,記憶中的故鄉(xiāng)石板路,將成為我們這一代人心中的一種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