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妍
舒緩而執(zhí)拗盛開的“詩美”:三三短篇小說印象
□徐妍
兒童文學作家三三是一位如水一樣純凈、柔美卻異常堅韌的女性作家。不管這個世界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她似乎總是能夠自足地生活在她的心靈世界中。在她的目光中,沒有時下流行的各種焦慮。只要她的愛人、她的孩子守護著她,且有一方自己的寫作世界,就足夠了。其他的這個世界上的人們所追逐的一切,對她而言,似乎都屬于“外部世界”。
我結識三三,是在2004年冬天。小巧的女孩兒,真率的語言,留下了別致的印象。迄今為止,已有數(shù)個年頭了。但每次見面,大多匆忙而過。三三并不屬于那種健談的女性,也很少論及自己的作品。如果我主動說來,她也常?;貓笠蕴竦⑿唪龅男θ?。如果不是她作品的白紙黑字作證,我很難想象并相信:數(shù)年來,三三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的成績?nèi)绱蓑溔?。這樣說,并不是說三三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多么豐沛,而是說,她始終以“慢”的節(jié)奏信守著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小說美學。
任何一位稍微了解一點當下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生態(tài)(包括當下中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生態(tài))的作家,都會知曉:從事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顯然是一件吃力卻不討巧的行為。然而,三三卻逆向而行。她不僅將短篇小說視為“一種完全的自我表達”、“真正意義上的寫作”,而且“一直懷有一種迷戀和敬畏的感情”(見三三《香豌豆的春天·后記》)。正因此故,三三的短篇小說呈現(xiàn)出古典的“詩美”品質(zhì):在舒緩的敘事節(jié)奏中,以少男或少女的純凈而感傷的目光,講述一個又一個的成長故事。波瀾不驚的情節(jié)推進過程中,投放了作者真切、細致、獨特的情感體驗,更沉潛著作者所意欲實踐的詩化的審美意蘊,即“詩美”。這樣,三三短篇小說的“詩美”不僅包括形式上的“詩化”結構,更意指敘述基調(diào)、語言風格和意蘊的“詩意”。進一步說,三三短篇小說的“詩美”固然表現(xiàn)在心理敘事與現(xiàn)實敘事相互交織的詩性結構設計,但其感傷、抒情的敘述基調(diào),純凈、清新的語言風格,意蘊的審美流動、變化,才構成了“詩美”所在。而且,三三短篇小說經(jīng)由純美的少年心理世界,逐漸向一個豐富的人性世界中探索,才是其“詩美”值得關注的原因。
在三三的短篇小說中,一個被反復書寫的母題就是“成長”??梢哉f,三三短篇小說一直圍繞著“成長小說”的主題、敘事模式而展開。然而,“成長小說”作為一個被中外現(xiàn)代作家經(jīng)營得相對成熟的小說類型,如何能夠在三三的短篇小說中常說常新?這是三三必得直面的難題。三三并沒有讓她的成長小說依托于某種理念,而是忠實于她的心靈體驗以及她對人物的細致體察。這樣,三三的小說或許并沒有自覺遵循西方現(xiàn)代“成長小說”的人物塑造原則和美學精神,而是讓她的“成長小說”的根莖深植于她對“成長”的獨特理解。更確切地說,三三的短篇小說雖然選取“成長小說”的敘事模式,也調(diào)動了“反叛”、“逃離”、“苦難”、“孤獨”、“恐懼”、“死亡”、“愛”、“美”、“純真”、“尊嚴”等“成長小說”常見的要素,但她個人化的體驗和語言風格使得她的短篇小說具有別樣的“詩美”:由純凈到復雜。
三三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是《香豌豆的春天》。這個集子收錄了十四個短篇,代表了三三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上數(shù)年來的蜿蜒路徑。《香豌豆的春天》居于這個集子的開篇位置。或許這是按照作者的創(chuàng)作時間來排序的。但我以為,《香豌豆的春天》更主要的意義在于,它確立了三三短篇小說“詩美”的敘述基調(diào)、語言風格和審美意蘊。小說以少女主人公“我”的視角,講述了少女“我”與少年鐘原的邂逅、朦朧的戀情以及這份戀情的悵然若失。故事情節(jié)相對簡單,但“詩美”就升起在簡單情節(jié)被舒緩推進的過程中。小說始終在散文化的結構中,自然而然地展現(xiàn)少女主人公“我”的微妙、隱秘的心理世界??梢哉f,小說借助一場初戀,參與了“我”的成長的加冕禮。不僅如此,小說彌散著叢叢芳香又苦澀的春天萌蕾的氣味兒,這種感傷又浪漫的敘述基調(diào)符合少女混沌未開的初戀情懷,也暗含了少女對初戀情感的不可預知、難以掌控。當然,無論結構,還是基調(diào),《香豌豆的春天》所能夠依托的最終還是語言。作為三三最初的代表作,《香豌豆的春天》的語言,處處呈現(xiàn)出年輕的夢想者追憶的純凈和憂傷。“香豌豆”作為三三《香豌豆的春天》的核心意象,生發(fā)出一個又一個詩意淡雅、清新的詩句,復現(xiàn)了原本居于人們心中,卻日漸消失的純真、純凈、素樸的詩意。由此,借助語言的詩意,而抵達了三三小說一以貫之的審美意蘊:真與美的同一。
沿著《香豌豆的春天》所確立的詩性結構、敘述基調(diào)、語言風格和審美意蘊,這個集子中的其他短篇得以繼續(xù)在“詩美”的原則上執(zhí)拗探索?!缎∫套印吠ㄟ^妹妹對姐姐出嫁前后的復雜心理,描寫了少女成長階段必得經(jīng)歷的甜美與苦澀。小說的散文化結構,細膩、苦澀的敘述基調(diào),恬淡、明凈的語言風格,都延續(xù)了《香豌豆的春天》的“詩美”?!对僖?,羞怯》選取少女“我”所參加的陌生人婚禮上的遭遇,生成了“我”要命的“羞怯”心理,以及此后對成人世界的逃避。少女心理的純真和脆弱,在三三筆下描寫得令人動容,也延展了三三小說的“詩美”?!稓馕丁犯且黄獦嬎紕e致的小說??梢哉f,時時散發(fā)著薄荷的清涼之氣。小說通過一位對氣味敏感的少女的目光,將一個關于盜賊的故事處理得與眾不同。盜賊不僅沒有呈現(xiàn)出成人作品中的可惡和可憎,反而在少女眼中增添了一縷溫情。惡而不到其極致,這與其說是作者對人性的理解,不如說是三三小說“詩美”原則的一次深化。而《爸爸離家出走了》將少女的成長與父輩、母輩的悲情和痛楚連結在一起。循環(huán)往復的敘事結構,人物對“故鄉(xiāng)”的追憶,一并構成了小說中揮之不去的“詩美”。而且,三三的這篇小說觸碰了一個具有恒久意味的“故鄉(xiāng)”敘事。加斯東·巴什拉說:“人越遠離故鄉(xiāng),越是懷念故鄉(xiāng)散發(fā)的氣味?!保铀箹|·巴什拉《夢想的詩學》第179頁,三聯(lián)書店1996年6月版。)這篇小說中的小提琴聲、爸爸的不斷出走、媽媽的尋找、爸爸的酒,這一切匯集起來給流落異鄉(xiāng)的人們提供了全部“故鄉(xiāng)”的氣味兒。如果說《爸爸離家出走了》更多地表現(xiàn)了人物對“故鄉(xiāng)”難以割舍的真摯情感,那么《父親的自行車》則通過少年視角,講述了“故鄉(xiāng)”——小鎮(zhèn)上人們之間的隔膜。其“詩美”內(nèi)含了復雜的因素:懷戀與告別,感動與涼薄、追憶與疼痛……這篇小說的時間跨度和社會環(huán)境由此都有了不同維度上的拓展和推進。另外,值得關注的是,《童年的菜窖》、《秋風的墓園》、《苜蓿坡》和《時光中的孩子》的敘事基調(diào)和審美意蘊都比前面的小說發(fā)生了不小的變化。雖然依舊是少女視角,依舊將親情、友情作為小說中溫暖的力量,但讓親情、友情在人性中不斷被考驗,并增加了人生殘酷、宿命的一面,與此同時,也凸顯了人物對苦難、孤獨、宿命的抗爭以及對做人尊嚴的守護,由此,從相對單純的少年心事進入到人性的層面。這意味著三三小說試圖不約而同地從多個向度對“詩美”進行復雜性探索。
由此,我注意到,為了實現(xiàn)小說的“詩美”,三三的短篇小說調(diào)動了多種手法。即三三的短篇小說所追求的“詩美”原則既堅持了古典主義的審美精神——溫馨和感動,同時,也注入了現(xiàn)代主義的因素。進一步說,三三的短篇小說除了選取了前面提及的詩性敘述結構,感傷而抒情的敘述基調(diào),純凈和純美的敘述語言,流動、變化的審美意蘊等創(chuàng)作方法外,還調(diào)動了能夠?qū)崿F(xiàn)古典主義審美精神的某些具體手法,如風景描寫、民歌和兒歌。同樣,三三的短篇小說除了將小說放置在現(xiàn)代社會的背景上,還運用了心理敘事、死亡意象、孤獨意識等現(xiàn)代主義手法。如果說,古典主義的審美精神使得三三的短篇小說以情動人,那么現(xiàn)代主義的因素則使得三三的短篇小說以理自省。這種矛盾的小說敘事結構、審美意蘊,隱含了三三的小說所承擔的現(xiàn)代意義:借助小說的形式,體察現(xiàn)代人的心靈、現(xiàn)代中國人的生命狀態(tài)。概括說來,就是:現(xiàn)代人與現(xiàn)代中國人,既眷戀那個日漸遠去的童年的“曠野”,追念那個永遠無法回返的“故鄉(xiāng)”,又不可抑制地遺忘了以往的童貞和夢想,不可阻擋地踏上了離鄉(xiāng)之路。但是,如何處理古典主義的審美精神和現(xiàn)代主義的元素?三三的短篇小說整體上傾向于古典主義的審美精神,部分地借助了現(xiàn)代主義手法。所以,三三在其短篇小說中,善于在憂郁中放入某種希望,在難忘的記憶中放入富于青春活力的想象。這一點,除了體現(xiàn)在小說情節(jié)的過程中,還體現(xiàn)在結尾上。姑且不說那些“古典”審美精神濃郁的短篇小說,單說頗具有“現(xiàn)代”意味的幾個短篇,也都設計了一個“亮色”的結尾?;蛘哒f,在三三的短篇小說中,不管人物經(jīng)歷了怎樣的苦難,都不會墜入絕望的極致,而是讓悲情到苦難為止,在苦難處升起新的希望。
《秋風的墓園》的結尾讓一對曾經(jīng)被阻隔的好朋友重新相見,且給讀者留下希望的想象空間?!盾俎F隆返慕Y尾讓人性之美暖化了少女主人公被冰凍的心靈?!稌r光中的孩子》的結尾也是讓少女主人公在幻滅時被一種“慈悲的溫柔”所托舉??傊亩唐≌f集《香豌豆的春天》各有各的精巧構思,鮮活人物和審美意蘊,從不同的路徑,抵達“詩美”的存在。
而且,三三的短篇小說始終處于“詩意”的流動狀態(tài)中。三三的短篇小說雖然以純凈作為小說“詩意”的美學精神,但它們并沒有滿足于單純的“詩意”,而是不斷探索于豐富的“詩意”。這一點,在三三最新出版的短篇集中可見端倪。最新短篇小說集雖然僅僅收錄了數(shù)個短篇,但它們帶給我一種強勁的沖擊力。多視角敘事,生活場景的拓寬,人物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手法的多樣性,等等變化,都告知我:三三攜帶著她小說中的“詩美”又執(zhí)拗地向遠方行進了一段路程。一向傾心于自足的心靈世界的三三,開始嘗試超越自我世界的純粹和有限,關注于自身之外的寬闊世界,且如省思自身一樣凝視筆下各式人物。我完全可以感覺得到:三三在這個薄薄的短篇小說集上所花費的心力,一點也不比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所付出的心力少。尤其,三三借助這些短篇小說,探索了兒童短篇小說的容量和限度。
《三十三只黑山羊》似乎延續(xù)了三三以往《爸爸離家出走了》等少年視角、少年心事,父輩和母輩的情感糾葛等要素,但其實明顯不同。三三不再將敘事重心放置在“追憶”的世界中,而是直接將當下中國社會現(xiàn)實問題納入到小說中,以小說的方式理解中國當下社會現(xiàn)實的豐富復雜和人性、人心的變幻多樣。這使得三三的短篇小說開始嘗試打通成人小說與兒童小說的題材邊界,承擔了以往所回避的現(xiàn)實敘述,負載了以往不曾有過的現(xiàn)實容量。不過,三三并沒有因為小說題材、關注問題的變化而進入到成人小說的陣營中。無論如何改變,她的小說一直將少年視角作為小說的敘述者和敘述主人公。事實上,在三三的短篇小說中,一直是那位少年的目光在給她暗中、恒久的支持。那目光來自三三所確信的人的純樸、自然的天性,具有一種特別的感知力,溫柔而淡定。正因此故,《三十三只黑山羊》雖然正面描寫了少年李幸福的父母因?qū)⑷缓谏窖蚓璜I給災區(qū)而發(fā)生了激烈的矛盾,但三三顯然沒有對人物進行道德評判,而是一直將人物之間的矛盾、人物的復雜心理掌控在節(jié)制的戲劇性之內(nèi),一直以靈動的語言展現(xiàn)小說的“詩意”。這樣,父母之間圍繞三十三只黑山羊在李幸福眼里不過是“平淡生活的小浪花”而已。
《二毛子》對于三三小說而言,屬于一個新的題材和新的主題。它通過一位在中國長大的俄羅斯棄兒的嚴酷命運,講述了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一個經(jīng)典性主題——少年與文學與國家的關系。但是,對于三三的作品來說,卻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與《三十三只黑山羊》一樣,三三需要以小說的方式,處理當下中國文化、乃至當下全球文化背景下中國少年如何與為何愛文學、愛國家的現(xiàn)實問題。在作品中,“我”、鐵車這兩位中國少年是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的方式來喚醒“家國”意識的。特別有意思的是,他們是通過閱讀俄蘇文學來想象“家國”概念的。然而,出人意料之外的是,當“我”與鐵車依據(jù)文學帶來的想象,進入到俄羅斯棄兒“二毛子”的生活時,卻發(fā)現(xiàn):這位俄羅斯少年不僅不知曉俄羅斯文學中的歷史記憶,就連俄羅斯的現(xiàn)實記憶也不關心。在殘酷的生存面前,“文學”、“國家”這樣具有無限榮耀感的想象世界,都將注定被遺忘、被粉碎。三三的小說據(jù)此出現(xiàn)了少見的顛覆性結尾。不過,我并不想因此將三三的小說與時下流行的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聯(lián)系在一起,而更愿意認為這種結尾源自三三的短篇小說中揮之不去的一種宿命的悲情。
《看大水》也是這部小說集中的一個力作。它似乎重復了成長小說中常見的少年“在路上”的故事模式。但是,它并沒有將少年“在路上”放置在現(xiàn)代主義美學體系之下,依舊遵循三三小說中一以貫之的“詩意”美學。少女主人公秀樹還是那位似曾相識的心懷夢想的少女;小說的語言還是充滿水質(zhì)的純美質(zhì)地;故事的場景依舊是鄉(xiāng)土中國;風景畫和風俗畫依舊可見。只是,與三三以往小說不同的是,它不再單向度地營造一個少女一相情愿的夢境,而是在追逐夢想的途中直面夢境的幻滅。這種對生命悖論性的體驗,在另一個短篇《去省城》中已有體現(xiàn)?!笆〕恰睂τ卩l(xiāng)土中國的少女,和《看大水》中的“大水”一樣屬于想象的世界。但,通向“省城”的路途和抵達“大水”的路途一樣,不僅布滿兇險,而且終將意味著夢想的終結。但是,也正是在夢想死而復生的當口,少女才實現(xiàn)了成長的要義。三三的小說也由此改變了以往單純“詩意”的結尾。在這個意義上,如果說以往三三的小說是以舒緩的方式敘寫“詩意”,那么,至此,三三的小說則是以執(zhí)拗的方式重寫“詩意”。
《與大師共進午餐》在這個集子中,乃至在三三的小說中,屬于“另類”的寫作。冷幽默故事,反諷的敘述語調(diào),帶有很自覺的探索性和實驗性。作家型知識分子形象,到今天,已經(jīng)被反復塑造。但是,三三借助少年目光折返出的偽大師形象,則別有一番情趣。由此,可以感知,三三也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對現(xiàn)實中國社會現(xiàn)象進行思考和介入。
三三短篇小說的意義不僅在于它們內(nèi)含了由單純到復雜的“詩意”,還在于其“詩意”是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古典寫作形態(tài)一脈的承續(xù)。雖然三三的作品發(fā)表在新世紀十年的背景下,但她的閱讀譜系形成,則既處于新時期以來多元的國際文化背景之下,又處于“理所應當強調(diào)在國際文化浪潮沖擊下保持文學的民族的特殊精神”(曹文軒:《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xiàn)象研究》,第20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版。) 的背景下。加上她個人氣質(zhì)的固有特征,使得三三的“成長小說”雖然在思想觀念上具有某種程度的現(xiàn)代主義的意蘊,但在審美風格上卻汲取了廢名、沈從文、汪曾祺、蕭紅、曹文軒、遲子建等所開創(chuàng)的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的中國古典主義美學精神。她的小說品格純正、唯美,可謂當下兒童文學作家中為數(shù)不多的依靠文學自身力量來贏得讀者的作家。
當然,三三還很年輕,雖然已經(jīng)確立了自己的審美風格,但未來的寫作道路還存在著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因為作為一位作家,在初始階段,或許可以被閱讀或命運或他人所培養(yǎng)。但一位作家究竟能夠走多遠,則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一位作家在文學路途上的持久性力量,不僅源自作家自身的稟賦,而且取決于一位作家對思想、對生活、對他人的擔當。不過,我已經(jīng)看到了三三再次上路的蹤跡。即,在三三的新小說集中,我已經(jīng)感受到三三小說的“詩美”除了審美意識,還增加了現(xiàn)實關懷意識。所以,我對三三未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