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丹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長沙 410012)
琵琶武曲賞析
——《十面埋伏》
楊 丹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長沙 410012)
琵琶是中國極富表現(xiàn)力的獨奏樂器,以其豐富的演奏技法與獨特的表現(xiàn)力,堪稱為彈撥樂器之首。在樂曲的表現(xiàn)手法與風格上,基本上有武曲、文曲之分。琵琶武曲,著重在右手的演奏技巧和力量的表現(xiàn),格調雄壯威武、氣魄宏大,具有寫實性和敘事性之特點,往往根據內容情節(jié)發(fā)展連續(xù)敘述,結構龐大,有聲有色,段落分明。而琵琶文曲,則多所在左手的表現(xiàn)上琢磨,格調清麗秀美,優(yōu)美簡樸,具有抒情性與寫意性之特點,常以優(yōu)美的旋律表達內心身處的傾訴,表現(xiàn)出令人向往之意境。本文將通過對《十面埋伏》從它的創(chuàng)作歷史,演奏技巧,演奏音色,情感表現(xiàn)等來分析它的演奏風格。
風格;武曲;武套;序幕;戰(zhàn)前;交戰(zhàn);戰(zhàn)后
《十面埋伏》樂曲以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zhàn)的情景,樂曲主要歌頌了楚漢戰(zhàn)爭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全曲氣勢恢弘,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樂之聲。它不僅是屬于情感美學一類的作品,而且突出強調藝術性,強調藝術上的創(chuàng)造,才能與功夫,強調技法的高超與表現(xiàn)力的不可思議。這么壯闊的場面,靠的是技藝。下面我們通過對《十面埋伏》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演奏技巧等來分析下琵琶武曲的演奏風格。
本曲是一首屬于“武套”的樂曲,樂曲通過有始及終的各個樂段,敘演了公元前202年12月楚漢兩軍在垓下決戰(zhàn)的始末情節(jié)。從《養(yǎng)正軒琵琶譜》的本曲各段標題看,全曲可分為四大部分:
一,序幕:有《列營》《擂鼓》《掌號》《放炮》等段。
二,戰(zhàn)前:有《吹打開門》《點將》《排陣》《埋伏》等段。
三,交戰(zhàn):有《小戰(zhàn)》《大戰(zhàn)》《吶喊》《重圍》《傳號》《敗北》《鼓角聲》《烏江》等段。
四,戰(zhàn)后:有《奏凱》《收陣回營》等段。
第一部分“序幕”是本曲的引子。描繪了決戰(zhàn)前漢軍在垓下選好屯兵地形,數十萬人馬軍營壘壘,鼓角聲聲,炮聲隆隆等壯闊雄偉,威武整肅的場面。第一段的《列營》是散板,可以分成七句兩部:1—3是前半部;5—7是后半部;第4句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連接短句。第1與第5句的曲調是高低八度音關系,配用的指法和速度處理等也都相同。第3與第6句的曲調是移位的關系,它們的節(jié)奏型以及配用的指法和速度處理也相同。
本段音樂在陣陣鼓聲中開始后,節(jié)奏自由,速度隨樂句需要慢起漸快,音區(qū)有高音區(qū)而進入中音區(qū),最后落在低音區(qū),有著明顯的音色對比。相反的采用了多種指法的變換演奏中,增加了一定的緊張度,為樂曲的向前發(fā)展帶來了推動力量,成功描繪出古代軍營威武雄偉的音樂形象,預示著戰(zhàn)爭將要來臨。
在演奏指法方面,此處采用了“劃拂”四條弦的指法。在劃拂的連續(xù)反復進行中速度由慢漸快,劃與拂的音色效果有力而緊湊,很好地渲染了開戰(zhàn)的氣氛。
第二部分的“戰(zhàn)前”,根據楚漢垓下決戰(zhàn)的故事情節(jié),有層次的描繪了漢軍在決戰(zhàn)之前主將升帳點將發(fā)令,各隊軍兵列隊出發(fā),分頭埋伏等情節(jié)。
《吹打開門》是本曲的主題樂段,以下的各段音樂大多根據它的旋律或部分素材加以發(fā)展而成。這段節(jié)奏既有,音色陰涼對比要求明確。這樣的演奏就把主將將升帳,眾兵將肅靜排列待命出發(fā)前的氣氛勾畫了出來。
《點將》段配用了“單勾打”奏法后成嚴格變奏。在演奏時要求要穩(wěn),出音要輕,速度稍快,音量中強。在左手按音時還宜加用快而小的呤法,以在點將發(fā)令時嚴肅而緊張的活動情景得到恰當的描繪。
《埋伏》也是本曲主要樂段之一。各隊人馬離開營寨之后去埋伏待戰(zhàn),因為是埋伏,而不是正面作戰(zhàn),不能讓楚軍知道,是靜悄悄的。因此,在這不能發(fā)出掌號鼓角聲,有的只是偃旗息鼓,人馬疾趨而走,所聽到的是由慢漸快,由遠漸進的腳步聲。這里通過了用單音節(jié)奏的短句,節(jié)奏重復,由緩漸緊并結合速度力度等手法來表演的。
第三部分“交戰(zhàn)”,續(xù)演了楚漢兩軍決戰(zhàn)的情景,正面的戰(zhàn)斗,從部分小接觸開始,越戰(zhàn)越激烈,經過反復戰(zhàn),楚軍處處中埋伏,被動挨打,寡不敵眾,敗退下來,在項羽率領殘部突圍出走中,漢軍緊緊追趕。至烏江地方,項羽自刎身亡,結束了這場歷史性的爭戰(zhàn)。
《小戰(zhàn)》段中,通過長輪或滾弦,描繪雙方在交手時的回合沖鋒;利用“煞”音來表演刀槍相擊,矛盾相撞之聲。
《大戰(zhàn)》亦是本曲主要樂段之一,除了出現(xiàn)漢軍的主題樂節(jié)(變奏出現(xiàn)《吹打開門》的部分樂節(jié))外,還分別描繪了炮聲、馬嘯聲、蕭聲、潰散聲等在激戰(zhàn)時的各種形象。本段中部,在炮聲與楚歌之間,先用“夾掃”空弦表示在奔馳中的馬蹄聲,再在四根空弦上作弦數變化的滾奏,這樣是音響效果更為豐富,才能把激戰(zhàn)時整個戰(zhàn)場反映出來,也才使各個不同內容的前后樂節(jié)融洽地連接起來。
《吶喊》段是本曲的最高潮樂段,描寫了萬馬奔騰,吶喊震天的場面。在指法上有并弦,推,挽,呤,長輪,長滾等組成。在此段中左右手負擔都重,指法技巧難度高:a,左右兩手力度有時相同有時相反,很難控制好;b,右手在滾奏時速度要求非??欤_到了每分鐘176—200拍;c,在快速的動作上,十六分音的清晰度也要好,且要彈出需要的重音;d,并二弦后再用張力滑音的推拉指法時,推拉不可隨意更換,并要注意它樂曲強調的哪根弦,分清子弦與中弦的不同音色特點(中弦發(fā)音較渾厚,子弦發(fā)音比較尖銳)。一切的演奏技法是為了曲子的情感而服務的。在本段中,要想突出這場決戰(zhàn)是你死我活的激烈拼殺形象,只有在左右手力度上配合好,速度上帶起來,音清晰,對比明顯,才能讓此景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
《傳號》《敗北》段使用了在中弦老弦的同度音上作加快的雙彈雙挑表示號角聲,每拍開始處有重音出現(xiàn),同時還加用呤法,使號聲富有顛蕩感,用來增強奔馳的形象。又在空弦上作鳳點頭和夾掃等指法,表示著號聲間隙時或遠或近的奔馳之聲。
第四部分“戰(zhàn)后”,是本曲的尾聲?!蹲鄤P》《收陣回營》段大體上是在單音進行中加入了劃拂,劃輪,輪,半輪,分,雙彈等指法,演奏時利落,干凈,氣勢威武,心情愉快。
《十面埋伏》層次分明,結構清晰,它集中了傳統(tǒng)琵琶曲最多的手法技巧。雖然是寫實來鋪敘的,但也賦予了強烈的情感色彩,達到了情景交融,聲情并茂的境地。
[1]李景俠.《中國琵琶演奏藝術》[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1
[2]《怎樣提高琵琶演奏水平》[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報,2003.
[3]莊永平.《琵琶手冊》[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1.
[4]林石城.《琵琶名曲淺說》[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1.
楊丹,1986年11月,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合唱器樂指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