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迪
小提琴是西洋樂器中弓弦樂器中的首席樂器,也是整個交響樂隊中的首席樂器。研究小提琴藝術(shù),對于解讀整個西洋樂器,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小提琴藝術(shù)自身的繁榮與發(fā)展,也具有理性思辨價值與實踐參照作用。
小提琴系由歐洲古代弓弦樂器經(jīng)過長期演變而成的,近代小提琴于16世紀后期定型。其構(gòu)造為木制,由琴頸、琴身、琴弦、琴弓四部分構(gòu)成。全長約60厘米,琴身長35.5厘米,由面板、底板等構(gòu)成。面板下面裝有音梁,面板與底板之間撐有音柱。琴頸上附有指板。琴弦有四根,按g—d1—a1—e2定弦,音域約四個八度。琴弓由馬尾制成。演奏時把琴身挾于左下腮,右手持弓拉奏。
小提琴用高音譜表按實際音高記譜。小提琴的第一弦音色清脆、明朗、華麗,富有光彩;第二弦與第三弦音色柔和、典雅,富有詩意;第四弦音色激昂、嚴峻,富有厚度。四根弦各有千秋,形成綜合實力。
小提琴輕巧靈便,攜帶方便,使其更易發(fā)揮樂器性能。
總而言之,小提琴的優(yōu)長多多,實在是一件十分理想的樂器。
小提琴是西洋樂器中一件十分重要的樂器,不僅可以獨奏、重奏、協(xié)奏,而且是管弦樂隊和交響樂隊中的首席樂器,并可用于爵士樂的伴奏。
尤其是在交響樂隊中,小提琴但當著演奏主旋律的重任。首席小提琴坐在樂隊指揮旁邊,演奏結(jié)束時,又常常隨指揮一起向觀眾謝幕。在這方面,有許多成功的例證。例如莫扎特的《第40交響曲》中的第一樂章的快板、呈示部中,就以第一、第二小提琴八度齊奏主旋律,而由中提琴震音作襯托,充分表現(xiàn)出樂曲的痛苦、哀嘆情緒,確定了這一樂章悲愴、激奮的歌調(diào)。又如李斯特的《前奏曲》(交響詩第三)中,小提琴也但當了演奏主旋律的重任。
小提琴還是一件出色的獨奏樂器,世界上有許多優(yōu)秀的小提琴家演奏的小提琴名曲。例如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Ni ccol o pagani n,1782-1840)演奏的許多浪漫派(如李斯特、舒曼、柏遼茲等)的音樂作品。又如我國的馬思聰(1909-1991)也演奏許多小提琴名曲,再如盛中國、呂思清等,也都是小提琴名家,同樣演奏不少小提琴名曲。
小提琴還是一件理想的協(xié)奏樂器,例如小提琴家俞麗拿,就是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首演小提琴獨奏者。
總而言之,小提琴在器樂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是十分搶眼的。
小提琴曲的創(chuàng)作,是其演奏的基礎(chǔ)與前提。小提琴曲的創(chuàng)作,除了作曲家創(chuàng)作以外,還有許多小提琴家“奏而優(yōu)則寫”,創(chuàng)作出許多優(yōu)秀的小提琴曲。例如帕格尼尼就創(chuàng)作出小提琴名曲協(xié)奏曲6部、隨想曲24首,馬思聰也創(chuàng)作出小提琴曲《第一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等。
小提琴演奏的技術(shù)技巧要求也很高。其一是把位與指法。演奏小提琴時,以左手四個手指(拇指除外)按弦,手指在指板上的位置稱作“把位”,移動手指按弦的位置稱作“換把位”,簡稱“換把”。把位愈高,之間距離愈近。其二是音階。小提琴可以自由地演奏自然音階,但演奏半音階難度較大。其三是雙音。小提琴可以演奏八度以內(nèi)的雙音音程,根據(jù)音程的大小,又細分為三種不同的位置:平行位置(以一個手指同時按相鄰的兩根弦)、高弦位置(以2.3.4.5指的順序,號數(shù)小的按低音弦,號數(shù)大的按低音弦)。其四是和弦。和弦的演奏是在雙音演奏的基礎(chǔ)上再加一個或兩個音。其五是泛音。小提琴的泛音分為自然泛音與人工泛音兩種:自然泛音在空弦上按比例浮觸琴弦奏出;人工泛音主要靠按弦的移動改變音高。
總而言之,小提琴的創(chuàng)作與演奏都是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