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娜
淺談大提琴藝術(shù)
□李嬌娜
大提琴那獨特的音色或進或遠,或強或弱,華麗而又純樸,任何形容詞似乎都不足以形容那特有的感覺,大提琴的藝術(shù),人生的藝術(shù)。
大提琴 音色 矛盾
在中國,了解大提琴的人似乎遠不及歐洲人,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大提琴畢竟起源于歐洲,就像古箏或者二胡都是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樂器一樣,歐洲人對于古箏或者二胡的了解也不可能像我們中國人了解得這么徹底。但是近年來大提琴在我國的舞臺上也有著很活躍的表現(xiàn),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并且喜歡上了大提琴那無與倫比的音色,并為它強有力的音色特點所深深折服。下面我想對于大提琴做幾個方面的論述。
(1)大提琴,一種西洋弦樂器,雖然在諸多的學者和專家的不斷努力和研究中還不能百分之百地斷定它的最準確的起源,但我們可以暫且跟隨著主流學者的說法:大提琴由維奧爾琴(Viol)演變來,并推測早在15世紀中期到16世紀時就在歐洲各國流行起來。大提琴是西洋弓弦樂器,屬于提琴家族里的一種,如果按照體積來分別,那么小提琴、中音提琴、大提琴、倍低音提琴,都是由古代維奧拉演變而成。維奧拉是什么呢?維奧拉是一種老式的六弦提琴,它從15世紀興起,到18世紀才逐漸絕跡。維奧拉的形狀比現(xiàn)在的大提琴要平一些,音量雖不大,但卻非常的樸實醇厚、聲音甜美,它們也和現(xiàn)代提琴一樣,分為高音、中音、低音和倍低音這幾種。
(2)現(xiàn)代的大提琴就是由古代低音維奧拉逐漸演變而成,我們還可以在羅賓·斯托威爾所寫的書中看到,在16世紀的中期,大提琴在整體的結(jié)構(gòu)上做了適當?shù)恼{(diào)整,比如說早期的大提琴是沒有支琴桿的,也就是琴的觸角起到在地上把琴支撐起來的作用。但是在演奏者不斷地演奏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由于要用雙腿支撐起琴的重量很困難,所以就發(fā)明了支琴桿,看來變化是藝術(shù)本身的一部分,有必要提及羅賓·斯托威爾先生,羅賓·斯托威爾,他曾就讀于劍橋大學和皇家音樂??茖W院(RAM),現(xiàn)就任于加迪夫大學音樂教授。
(1)雖然大提琴的音色最渾厚有力,但它的身體結(jié)構(gòu)并不是最大的,比大提琴體積更大的是低音提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低音貝斯。大提琴從外貌上的來看是一件簡單的樂器,但是從聲音和音色的角度來看卻是一件復雜的樂器。用于調(diào)整四根弦的黑色的軸就是我們看到的像人的頭一樣的部分如四只耳朵一樣從側(cè)面凸出,為了能夠帶動和固定更粗的琴弦,大提琴的弦軸盒在比例上要比小提琴寬很多。頂端漂亮的巴羅克裝飾風格的琴頭是提琴家族獨有的特征。建筑風格的運用無處不體現(xiàn)藝術(shù)的共通性。
(2)琴頸就像我們?nèi)说牟弊右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連帶頭部所有神經(jīng)到琴身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琴頸及琴頭和弦軸盒是由一塊木刻成的,最好是用楓木。它的指板是從弦枕頂端開始增加寬度,使跨過琴馬的弦有漸漸加寬的距離,是為了弓子在行走時的方便。大提琴的琴身面板和背板以及側(cè)板組合起來的一個完美的大音箱,就像是妙齡女子的腰身玲瓏有致。拉弦板恰到好處地在琴身的下半部分把琴弦牢牢地抓住。還有就是它纖細卻有力的支琴桿可以把琴穩(wěn)穩(wěn)地支撐在兩腿與地面之間。
大提琴的音色是優(yōu)美的沉重的蒼涼的。雖然同樣是提琴家族的成員,但它從不像小提琴那樣外向而囂張。它只會偶爾放聲歌唱,卻常常堅定穩(wěn)重。正是這種低調(diào)的性格讓它飽含蒼涼,隱藏鋒芒。但,它就像一顆珍珠,總會在需要的時候一鳴驚人。大提琴的音色委婉蜿蜒,聲音凄美,旋律蒼涼,當整個樂隊的聲音都和著這樣的一種深沉的時候,你會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到它。大提琴,就像一位優(yōu)雅的成熟而又魅力的紳士在不遠處向您微微地鞠個躬,娓娓道來他那神秘的往事。如果是在交響樂中你似乎在曲子中聽不出它的聲音,就像媽媽總是默不作聲為遠歸的兒女做好一桌的美味佳肴,其實它是很擅長旋律的,它的傾訴就像歌唱的聲音,它就算是異類吧,不受人注目的角色,好像繁華喧囂與它無關(guān),在眾生的歡樂中自甘埋沒。不過,當所有的聲音都疲倦淡去,它卻不會,就像是金子永遠不會隱去它的光輝。有時候甚至于演奏者好像與他成為了一體一并去體會這塵世中的難得的一片安寧,演奏者的指尖碰觸到的也都是潺潺流水般涌現(xiàn)出來的華麗深奧,高貴卻不失親和力,它的音色就像是國王身邊的最重要的大臣,重要而又隱蔽,其實說實話很難形容如此美妙的音色。
有時,或恬靜清新的上午或金黃美麗的黃昏,又或是神秘的靜謐的午夜,聆聽一首大琴曲,可以使人在這繁華喧鬧的都市為心靈找到一片純凈的樂土,不夸張地說可以找到迷失的自我。它那獨特的音色或進或遠,或強或弱,華麗而又純樸,任何的形容詞似乎都不足以形容那特有的感覺,大提琴的藝術(shù),人生的藝術(shù)。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管弦系
責任編輯 王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