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家平,丁伯應,鄧小樂
(皖南醫(y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yī)院 胸心外科,安徽 蕪湖 241001)
近年來,電視胸腔鏡手術(VATS)發(fā)展迅速,適應證不斷擴大,使其手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在縱隔腫瘤的治療方面亦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我院自2005年1月~2011年6月共手術治療縱隔腫瘤患者48例,其中16例經電視胸腔鏡手術,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48例患者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19~66歲,平均(43±19)歲。所有病例均經胸部CT掃描確定為縱隔占位性病變,其中左側21例,右側27例;前縱隔22例,中縱隔7例,后縱隔19例。腫瘤直徑2~17cm。胸腺瘤11例,胸腺囊腫4例,胸腺增生3例,胸腺癌1例,成熟性畸胎瘤3例,心包囊腫5例,囊狀淋巴管瘤2例,神經源性腫瘤13例,氣管支氣管囊腫5例,淋巴結增生1例。合并重癥肌無力者7例。
1.2 手術方法 全組病例均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全麻,16例經胸腔鏡手術者均采用雙腔插管,健側肺單肺通氣。中縱隔、后縱隔腫瘤患者采用健側臥位,前縱隔腫瘤采用患側抬高30~45°仰臥位或者側臥位。首先于腋中線附近第6~8肋間選作觀察孔,置入30°胸腔鏡探查,明確病變部位、大小及其毗鄰關系后,按照倒三角的原則決定兩個操作孔的位置。對于實性腫瘤,切開腫瘤表面包膜或縱隔胸膜,鈍性和銳性相結合游離腫瘤至完整切除,腫瘤蒂部和供血血管用絲線結扎或用鈦夾或Homolock夾鉗閉后切斷。對于胸腺瘤患者,除了行腫瘤摘除,尚需進行前縱隔脂肪清掃,切除全部胸腺及縱隔心包外脂肪組織。對于囊性腫物,爭取完整摘除,較大者采用穿刺抽吸使腫物縮小后再完整切除。標本均采用裝入手套改成的標本袋從切口取出。32例常規(guī)手術者,視腫瘤部位采用雙腔或單腔插管,取前正中切口,前外側切口或后外側切口,常規(guī)切除腫瘤。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值變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兩本均數之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ɑ=0.05,P<0.05作為判定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依據。
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完成的16例病例,手術時間40~260 min,平均(128±86)min;術后胸管引流時間為1~5 d,平均(2.5±1.5)d;出血量30~70 ml,平均(50±15)ml;住院時間7 ~14 d,平均(10 ±3)d;術后均無明顯嚴重并發(fā)癥。傳統(tǒng)開胸手術者,手術時間60~270 min,平均(150±95)min;術后胸管引流時間3~9 d,平均(5.5±2.5)d;出血量100~400 ml,平均(230 ±90)ml;住院時間10 ~21 d,平均(15±4)d;術后并發(fā)癥除發(fā)生肌無力危象外,發(fā)生肺部感染2例,術后房顫2例,明顯的切口疼痛1例。所有病人無圍手術期死亡發(fā)生。見表1。
表1 VATS與傳統(tǒng)方式手術治療效果的比較
在1992年Lewis首次將電視胸腔鏡應用于縱隔腫瘤以前,縱隔腫瘤手術主要采用的手術切口有前正中切口、后外側切口、前外側切口,這三種經典的手術徑路,手術創(chuàng)傷均較大,特別是后外側切口,需要切斷較多的胸壁肌肉層,對患者呼吸循環(huán)功能影響較大,易發(fā)生相應的并發(fā)癥,如切口疼痛、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等。有時切口疼痛明顯而劇烈,持續(xù)時間長達數月,患者常常難以忍受。對于胸腺瘤合并重癥肌無力的患者,可導致咳嗽排痰無力,肺部感染,從而有誘發(fā)肌無力危象的風險[1,2]。電視胸腔鏡手術切口一般由一個觀察孔,兩個操作孔組成,每個切口2~5 cm大小,更有學者一個操作孔即能完成手術[3,4],手術切口較之傳統(tǒng)開胸手術明顯減小,對胸壁肌肉的損傷小,故術后恢復快,可以明顯縮短住院周期。同時部位隱蔽,符合美容要求。本組胸腔鏡手術病例中,術中出血少,平均住院時間短,胸管引流時間短,較傳統(tǒng)手術組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所下降,但統(tǒng)計學上尚未發(fā)現兩者有差別(P>0.05)。由于目前我們胸腔鏡技術尚處于不成熟階段,故雖然平均手術時間低于常規(guī)剖胸手術,但在統(tǒng)計學上并無顯著差異(P>0.05)。
本組胸腔鏡完成病例中,病灶大小在2~9 cm,心包囊腫切除4例,支氣管囊腫切除3例,后縱隔神經源性腫瘤切除7例,均無中轉開胸病例。我們認為,電視胸腔鏡下縱隔腫瘤切除的適應證有:①直徑<5cm的縱隔良性腫瘤,特別是后縱隔神經源性腫瘤,但啞鈴型腫瘤需慎重考慮腔鏡手術[5];②縱隔囊腫;③Masaoka分期Ⅰ、Ⅱ期的單純性胸腺瘤;④部分腫瘤病例的活檢。對于胸膜粘連固定、與縱隔血管境界不清、術前確診為惡性腫瘤患者,主張直接開胸手術,以防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6]。
本組電視胸腔鏡病例采用健側臥位或30~45°仰臥位,前縱隔腫瘤觀察孔選擇術側腋中、后線間第6或第7肋間;中縱隔腫瘤觀察孔在術側腋中線第7肋間;后縱隔腫瘤觀察孔通常取術側腋前、中線之間,以便于視野的調整,有利于手術操作。觀察孔確定后,按照倒三角的原則,在距腫瘤的適當部位作兩個操作孔,其中一個切口長3~5 cm,可以用小撐開器撐開,可以用常規(guī)的胸腔器械進行手術操作,當腫瘤與周圍組織分界欠清、滲血較多,腔鏡下觀察操作相對困難時,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匆忙更改手術方式,縮短手術時間,對于較大的手術標本的取出也有幫助。
對于不合并重癥肌無力處于Ⅰ、Ⅱ期的胸腺瘤,有的學者主張將腫瘤完整摘除即可[7];另有主張行包括腫瘤在內的全胸腺切除[8];而合并重癥肌無力的胸腺瘤,大多數學者主張切除全部胸腺及前縱隔脂肪組織,以切除迷走胸腺[9]。因此,傳統(tǒng)的前正中切口理論上是最理想的切口。隨著胸腔鏡的不斷迅速發(fā)展,目前也有學者認為,異位胸腺組織廣泛分布于前縱隔、后縱隔、頸部甚至到達腰部,故理論上經胸骨正中切口擴大切除異位胸腺組織也是相對的,胸腔鏡下手術亦能達到與前正中切口相同的手術效果[10]。本組16例胸腔鏡手術中,2例胸腺瘤病例,均未合并重癥肌無力,均行全胸腺切除術,術后隨訪2年,均無復發(fā)。而對于中、后縱隔的腫瘤,良性者居多,特別是后縱隔結構簡單,只要不是啞鈴型腫瘤,電視胸腔鏡下手術切除大多是安全可靠的。對于有選擇的病例,由于電視胸腔鏡手術應用于縱隔腫瘤的治療優(yōu)勢,在縱隔腫瘤的治療中將發(fā)揮日益重要的作用,是一種值得進一步探討和推廣的手術方式。
[1]陳斌,候江濤,楊曉軍,等.重癥肌無力危象的多因素分析(附252例報告)[J].中國神經精神病雜志,2011,(7):390-392.
[2]周丹,季有梅,房靜.重癥肌無力危象誘因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05,7(23):40.
[3]薛志強,初向陽,張連斌,等.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手術切除縱隔腫瘤32例臨床分析[J].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10,31(11):1052-1053.
[4]李勇,陳榮林,陶勇,等.微創(chuàng)電視胸腔鏡技術臨床應用[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3):328 -329.
[5]廖成全.彭品賢,梁建輝,等.電視胸腔鏡輔助下切除后縱隔神經源性啞鈴形腫瘤[J].廣州醫(yī)學院學報,2006,34(2):44-46.
[6]周海榆,陳剛,肖樸,等.電視胸腔鏡手術在縱隔腫瘤切除中的應用[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7,23(24):3907 -3908.
[7]ERIC DAVENPORT,RICHARD A.MALTHANER.The Role of Surgery in the Management of Thymoma:A Systematic Review[J].Ann Thorac Surg,2008,86:673 -684.
[8]ARJUN PENNATHUR,IRFAN QURESHI,MATTHEW J,et al.Comparison of surgical techniques for early-stage thymoma:Feasibility of minimally invasive thymectomy and comparison with open resection[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11,141:694 -701.
[9]夏奇峰,范位沛,李亞東.胸腺瘤合并重癥肌無力外科治療與危象防范[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9(4):556-558.
[10]劉會平,李劍鋒,吳怡成,等.電視胸腔鏡胸腺擴大切除治療重癥肌無力107例臨床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05,43(10):62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