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雨婷
《美術新課程標準》指出:“通過學習美術,豐富學生的視覺、觸覺;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以及美術的實踐能力,達到能用美術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完善人格。”因此對于中學生來說,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系統(tǒng)、有選擇地欣賞一些中外優(yōu)秀美術作品,了解人類數(shù)千年歷史積淀下來的豐富多彩的藝術瑰寶,以及它們所蘊涵的精神,是很有必要的。筆者認為,挖掘美術欣賞課程對彰顯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有以下五個方面的重大作用:
一、美術欣賞可以開闊眼界,充實知識領域。人類生活的世界是極其廣闊的,對一個人來說,他是無法親自觀察和體驗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的。因此借助于古今中外的許多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就可以使我們間接地了解到各個年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生活內(nèi)容和社會狀況,從而擴大自己的視野,充實自己的知識領域。通過欣賞前人給我們留下的藝術文化遺產(chǎn),欣賞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不僅能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幫助他們了解到許多從書本上和個人閱歷中所無法得到的生動而又豐富的知識,引領他們周游世界、漫步歷史、開闊眼界,而且豐富他們的情感,激勵他們奮發(fā)向上。如教師在教學欣賞《清明上河圖》時,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教學:
首先是作品內(nèi)容簡介。播放《清明上河圖》全景圖,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的內(nèi)容。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地組織成統(tǒng)一整體。畫中大街小巷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城樓、河港、橋梁、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各色人物不僅衣著不同,神情氣質(zhì)也各異。如此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令觀者回味無窮。
其次是主題思想提煉。教師要告訴學生在欣賞《清明上河圖》時如何去感受我國北宋時期汴京城的經(jīng)濟繁榮的景象。
第三是藝術成就領悟。讓學生體會《清明上河圖》是聞名世界的絹本白描淡色長卷風俗畫,是我國古代寫實主義的杰作(早于歐洲七百余年),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珍寶,是中國美術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
二、美術欣賞可以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美術從來就不是單純用來進行說教的工具。德育可以通過美育的方式,寓德育于審美之中,但又不可以以德育代替美育。美術教育與其他教育相比較,它的獨特表現(xiàn)在:美是通過具體、鮮明的美的形象來打動人、感染人、教育人。美術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通過審美主體的情感體驗——人的心靈美以及自然、宇宙的和諧美的實例來加強德育的功能,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而提高認識,受到教育,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就是對人的思想情操陶冶的過程。如教師在教學欣賞《游春圖》時,可以先讓學生重新欣賞米羅的《小鳥圍著的女人》,觀察圖中紛亂的小鳥圍繞在女人周圍的情境,啟發(fā)學生與《游春圖》在繪畫形式上作對比。學生就會很快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幅圖遠處的山、近處的樹,無不顯示著春意盎然,抒發(fā)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而《小鳥圍著的女人》從技法上來看更給人以工整有序感,色彩上對比強烈?!蓖ㄟ^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很容易找出了不同的繪畫技法,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提升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美術欣賞可以開發(fā)智力,提高藝術素養(yǎng)。馬克思說:“藝術對象創(chuàng)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泵佬g欣賞教材中所選用的作品均是經(jīng)過精心挑選的,它覆蓋中國古代、近代、現(xiàn)代和外國各個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美術作品,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等諸方面。它們都具有形神兼?zhèn)涞奶攸c,它是作者智慧的結晶。通過欣賞這些藝術作品,我們可以借助作家的想象思維來豐富自己的想象力,借助作家的智慧來開發(fā)自己的智力,從而提高自己的素質(zhì)。
藝術大師齊白石在繪畫上的造詣,得益于全面的藝術修養(yǎng)和對生活的獨到的觀察和感受。他一身留下上萬件作品,那些游動的蝦、橫行的蟹、彈跳的蛙、毛茸茸的小雞、蹣跚的水?!忌顬槿藗兯矏?。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動人,主要在于他所創(chuàng)造的形象都充溢著詩意和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欣賞齊白石作品,不但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也激發(fā)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四、美術欣賞能發(fā)展想象力,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的形成。好的美術作品,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從而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精神。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作為知識的源泉,想象力推動進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美術鑒賞可以促使學生感知、注意、聯(lián)想、幻想的能力得以提升,尤其是使他們的創(chuàng)造思維得到發(fā)展。這是因為美術鑒賞與美術創(chuàng)作一樣,都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此鑒賞過程也是培養(yǎng)鑒賞者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美術鑒賞的過程是一種視覺思維的過程,也是鑒賞者審美創(chuàng)造的過程,它對這種創(chuàng)造精神的培養(yǎng)有無窮的教益。如教師在教學欣賞達利的作品《記憶的永恒》時,要引導學生知道三個柔軟得像面條一樣的時鐘是主要形象,它們分別被掛在干枯的樹枝上,搭在直角的方臺上,臥在奇怪的生物上。教師可以先從繪畫奇特而具有新意的表現(xiàn)手法、怪誕的風格人手,然后結合社會生活,多方面地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時間的終止、柔軟的鐘表的象征意義,從而幫助學生體會到:達利把柔軟的時鐘想象成死亡的生物,想象成失去功能的生命體。這種大膽而新奇的想象,不僅豐富了現(xiàn)代繪畫的風格,同時也推動了現(xiàn)代繪畫的發(fā)展。這種想象打破了人們正常的思維經(jīng)驗,給我們的感官帶來一種夢幻一樣的情境,我們在欣賞這種超脫現(xiàn)實的想象時,被這種想象所感染,同時也使我們產(chǎn)生更豐富的想象。
五、美術欣賞能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德
美術欣賞能對學生高尚品德的形成起促進作用,這主要表現(xiàn)為作品本身的教育意義以及作者人格影響力兩個方面。
首先在作品方面,我們知道藝術作品是社會生活在藝術家頭腦中的反映。因此藝術作品自然而然地融人了藝術家對社會的看法,有些作品鮮明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欣賞這些作品,既獲得了美的享受,又在欣賞過程中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油畫作品《開國大典》,它生動地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毛澤東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地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作品用嚴謹?shù)臉媹D、堅實的筆觸和輝煌的色彩表現(xiàn)了這一恢宏場面。它仿佛在告訴我們,中國人民受壓迫的時代已經(jīng)永遠過去了!它強烈地鼓舞著今人沿著前人指明的方向,奔向光輝的未來。
其次在作者的人格方面,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能體現(xiàn)作者的人品。人如其畫,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欣賞名家名畫,不僅僅只是單純地欣賞他的作品,更主要的是通過美術作品,進一步欣賞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體會到如何做人。
總之,藝術是美好的。它帶領熱愛它的人們感受美好,它引導走近它的人們熱愛生活。美術欣賞課程的開設,對于學生知識素養(yǎng)、藝術素質(zhì)、高尚情操、創(chuàng)造精神等整體素質(zhì)培養(yǎng)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深入開展并挖掘中學美術欣賞課程資源,引領每個學生學會鑒賞,熱愛生活,是這門課要給予他們最珍貴的東西。這不僅是學生自身素質(zhì)健康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我們每個美術教師的責任所在。
(作者單位 福建師大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