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璟,孫曉紅,王宏飛
(1.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山東濟南250101;2.山東建筑大學齊魯建筑文化與景觀藝術研究基地,山東濟南250101)
目前設計類課程的教學過程通常包括四個階段:繪制草圖、討論方案、確定方案及計算機或者手繪設計表現(xiàn)。學生實際上就是在不斷重復實踐這四個過程,并通過遞進式課程安排由淺至深設計課題,并最終完成畢業(yè)設計,結束四年學習。然而在設計實踐過程中,學生往往通過草圖確定完方案后,直接進入電腦或手繪表現(xiàn)階段,處理好某幾個角度的效果后,就結束了課題。這樣做不能從全局上把握設計整體關系,導致培養(yǎng)出的學生到了社會上還需要再重新現(xiàn)場學習,形成教學與實踐的脫節(jié)。特別在具有空間設計要求的展示設計教學過程中,如果在短短五周的教學課題中讓學生進入施工現(xiàn)場,進行現(xiàn)場測量、現(xiàn)場設計和現(xiàn)場實現(xiàn),是不太現(xiàn)實的。因此在課堂上最大限度的模擬設計現(xiàn)場過程是一個比較好的折衷解決方法,因此增加模型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這也恰恰是展示設計教學改革的創(chuàng)新環(huán)節(jié)。幾年的課堂教學試驗表明,把設計模型引入到方案確定的環(huán)節(jié)中,可以幫助學生利用模型學會空間思考,并最終完善設計方案,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
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黑板為中心的填鴨式的、單向封閉的“三中心”的知識信息傳媒手段和教與學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多樣化的現(xiàn)代教學方式是21世紀教學的必然趨勢[1]。
展示設計教學通常安排在大二下學期,也就是學生完成了一年級的基礎繪畫,以及二年級的設計概論和三大構成課程的學習后,在具備了一定的初級設計能力,但還未嘗試過空間立體綜合設計過程的階段。展示設計課程通常會分組完成一個方案,一般是2~3人,目的是讓學生在一個設計團隊中共同合作,學會溝通、選擇、放棄、共識及完善,更重要的是在模型建立過程中很好地推敲空間關系,完善設計方案。
展示設計課程是學生實現(xiàn)從平面設計向空間立體設計的過渡課程,由于展示空間通常面積不大,因此比較好處理,同時又有學生擅長的平面處理部分,能及時應用剛學習的構成課程內容(如重復、漸變、陣列、變異等),因此在展示設計課堂上嘗試引入模型制作過程來分析揣摩空間方案是比較恰當適時的,還能為日后進入室內設計、建筑設計及景觀設計打下較好的設計基礎。
在完成展示設計的教學基本講解之后,學生參觀了當?shù)剌^好的展示空間案例,也翻閱了一定的優(yōu)秀設計作品后,開始進入草圖過程。此時通常不會立刻進入草案模型建立階段,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展示空間設計課題,還沒有掌握展示設計的基本設計語言,因此草圖方案討論就很重要。學生以設計團隊為單位在黑板上繪制講解自己的設計思想,教師進行綜合性分析探討。其他同學可以遠觀設計全局,理清教師是如何調整改善現(xiàn)有方案,并整合展示設計語言,如圖1所示。通常經過三十個左右的方案分析,學生對于展示設計語言有了一個初步認識和了解,為下一步進入方案深化打下較好基礎。
圖1 黑板上的方案分析
經歷過草圖方案的討論階段后,學生進入草模制作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會逐漸體會到草模與草圖是同步互動、相互促進的。依據草圖初步建立草模,然后利用草模直觀分析設計方案,調整完善草模后根據其形式的改變及尺寸的更改確定最終草圖設計方案及相關尺寸,確定草稿。設計類模型與設計進展的階段有關,它們隨時表達出設計上的可變動性。模型思維是設計師工作的一種方法[2]。這個過程實際上是設計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階段,也往往是最忽略的階段。
圖2中的草圖是學生利用中國傳統(tǒng)圖形變化出的陳列展架,其概括的還是不錯的,但當草模建立起來后發(fā)現(xiàn)這個圖形過于中規(guī)中矩,與周圍太一致了,沒有突破,于是學生又進一步肢解和調整設計元素,最終形成空間的趣味亮點。調整的過程鍛煉了學生眼睛觀察力,同時讓學生體驗了空間各元素是如何達到了協(xié)調統(tǒng)一。
圖2 草圖與最終模型
在展示設計教學改革中,設計模型的參與對于設計方案的最終確定有很好的空間輔助作用,它可以在空間上修正各種關系,并直觀有效的反映方案真實效果[3]。
設計模型是一種忽略形式語言的概念表達手段,它是最能夠體現(xiàn)設計漏洞的,而且無法借助色彩配飾等表現(xiàn)精彩的設計渲染添彩部分,因此它能夠最直觀的體現(xiàn)設計思想。在鼓勵學生建立設計模型后,學生不再同老師在紙面上擦涂和改進方案,而是轉為利用模型進行設計討論,學生的設計過程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
圖3 在模型上直觀處理設計問題
如果空間結構的復雜程度遠遠超過兩維的圖紙所能表現(xiàn)的范圍,模型就成為可以描述它的唯一方法[4]。學生使用比例尺進行模型等比例的縮放后,利用直角尺在模型上面直接丈量尺寸,在模型上面直接繪制圖案,并確定空間關系,計算空間尺寸,如圖3所示。學生在把模型立起來的一瞬間,不知不覺中進入了空間思考的過程,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在模型制作中由于曲面通常是三維的,因此較難把握。如果想在展示空間中制作兩個相互咬合的弧面,以往學生會在紙張上繪畫分析,現(xiàn)在學生選擇好材料后直接在空間調整彎曲度,直觀而且準確,對學生的空間控制能力有很大的鍛煉。在圖4中,學生通過空間直接調整曲面,處理空間關系,并在調整過程中,增加了花卉圖案,這個偶然得到的靈感,為方案增色很多。將人體模型放置其中后,空間效果令人滿意[5]。由此可見,借助模型整理和確定了設計思路,并激發(fā)了創(chuàng)新性的設計方向。在這種互動過程中,學生有意識的協(xié)調了曲線與直線關系,曲面與立面的關系。
圖4 利用模型確定曲面空間
模型建立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在紙張上畫的很完美的尺度,變化到模型上就走樣了。其實這正是模型的優(yōu)點所在,它能毫不客氣的暴露草圖的設計問題,由于草圖中尺度比例的失控,直接導致設計表現(xiàn)的變形。可能由于學生在基礎繪畫過程中習慣了主觀自由,因此在草圖的繪制過程也非常隨意,常常忽略尺度、比例關系。當學生隨意在紙上畫一條線后,第二條線的繪制就不可以再隨意,要從長度、角度、粗細上考慮與第一根線的關系,也就是通常說的參考比例問題。參考比例決定相互關系,學生在畫每一筆都要有所停留和考慮,只有比例恰當才能最大限度的表達設計思想,保證放樣到模型上面不會出現(xiàn)較大變形。
在學習設計過程中,培養(yǎng)一個好的設計習慣是至關重要的,能用準確的設計語言圖解設計思想,能用設計模型空間思考分析設計方案,都是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設計素養(yǎng)的,而這兩方面都需要比例尺度的合理性作為前提。芬蘭設計師 Vesa Honkonen曾經說過,模型的建立時間不要太久。實際上他在告訴我們,模型不在精細與否,準確及能貫徹表達設計思想最重要,模型只是設計思考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能幫助在空間上丈量尺度,模擬實體在現(xiàn)實中的應用情況就可以了,沒必要過多追求細節(jié),因此模型的建立能很準確、很直觀的推敲方案并有助于最終完善方案,就是模型的最大價值。圖5這個草圖畫的雖然很小,但是空間比例以及關系把握方面很準確,有利于最終制作環(huán)節(jié)的展開。
圖5 草圖與模型
在草模制作過程中方案的探討經常會遇到瓶頸,學生在處理一些設計元素的相互關系時多從主觀出發(fā),形式多于內容,探討過程很固執(zhí)、不更改,其實矛盾根源是忽略了設計中一個重要的設計元素——人[6]。多年來,設計界一直在探討功能和形式的關系,學生在設計中也不可避免的會遇到這個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在設計中重視“人”的問題,從人的行為入手來解讀設計過程,自然在功能和形式之間就能找到一個比較平衡的解決方案。
圖6 “人”在模型中的作用
在最初的草圖階段,學生可以天馬行空的隨意繪制和組織空間,但進入草模制作階段就必須考慮“人”的因素。在草模中要放入“人”的因素,人的空間尺度會決定設計中的很多關系問題。一個人模型可以被制作成與建筑物模型成恰當比例的大小,它是設計者如何判斷建筑物實際大小的參照物[2]。
比如,人的高度(或者說視線高度)決定了設計空間及空間中陳列元素的高度,人的寬度決定了交通空間的最小尺度,人的視覺感受以及空間感受決定了設計空間的整體設計格調。因此引入“人”這個設計元素后,交通空間、陳列空間、休息空間等就都會有重新的審視和規(guī)劃調整,探討時也能有共同的落腳點,這樣就比較容易達到共識。圖6這個方案中采用交叉的曲面,立面也有曲面,所以在過渡空間以及立面上的展示空間都根據“人”的尺度進行了位置調整,且由此確定的展品布置也比較合理。
圖7 模型制作過程
當依據草模建立了準確的草圖后,進入最終設計模型的建立階段。在制作開始前,學生要準備好相關的工具,如剪刀、卡紙、比例尺、圓規(guī)、鉛筆、橡皮、帶直邊的三角尺、乳膠、裁紙刀、計算器等,保證制作過程的流暢和連貫,如圖7所示。根據方案需要選擇合適的模型材料,需要說明一點,材料的選擇不宜過多過雜,確保要考慮的包括顏色、粗細以及疏密等因素匹配所要表達的設計思想。
關于設計模型底座也有一定要求,底座必須具有一定的厚度和硬度,這是很重要的,否則模型建立完成后會發(fā)生變形。為了增加底座及展示空間分隔構件的厚度及硬度,可以通過比例計算在中間制作龍骨來實現(xiàn)需要的厚度。學生在模型制作過程中能夠體會原本軟的卡紙,在增加了龍骨之后如何變得堅硬無比的過程,并有助于了解今后在建筑設計或景觀設計的內部構造問題。
在設計過程中還要關注色彩的使用,通常學生為了表達自己的設計想法,增加很多的色彩和材質,其實這不僅不能改善設計模型的最終表達效果,還會因為低年級學生控制全局的能力有限,造成整體凌亂、紛雜和過于花哨。設計模型最重要的是表達設計理念,大面積色彩和過多的色彩元素會干擾對設計方案的推敲和確定,因此為了最終表達自己的設計想法,可以加入少量的色彩及圖片,起到畫龍點睛、突出方案設計的目的即可,不宜過多。
通過展示設計這個課程的教學改革,讓學生能夠充分體會模型空間對于設計過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促使學生深入理解設計過程,樹立空間思考能力,幫助學生培養(yǎng)較好的設計習慣及設計思維方式,并學會用模型思考問題,同時有助于后續(xù)課程的開展和深入,也有助于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提升[7]。因此,重視模型的設計與制作,對于展示設計教學改革來說,對于培養(yǎng)未來設計師的設計院校來說都尤為重要。
[1]魯敏,李東和,王勝永.我校園林學科的發(fā)展定位及教學改革思路[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0,25(5):563 -566.
[2]郁有西,劉木森,王海濤,等.建筑模型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5.
[3]JING Jing,LI Yue-en,PAN Peng.Redefine the meaning of lamp design[C].2009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ID & CD,IEEE Press,2009:312 -315.
[4]亞力山大 謝林.建筑模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82.
[5]JING Jing,CHEN Hua-xin,LIU Yu-an.About model link in design process[C]//2010 IEE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Industrial Design & Conceptual Design,Yiwu:IEEE Press,2010:245 -247.
[6]薛娟.論Loft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和變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1(2):144-146.
[7]魯敏,劉振芳,李東和.園林學科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未來[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0,25(6):662-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