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家萬
怎么讓民族團結報道真正成為民族和諧與民族團結的凝固劑、催化劑?《南寧日報》曾組織特別報道“八桂大合唱”,15個整版,遍及3個民族鄉(xiāng)和12個民族自治縣,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了多種報道方式,取得了一些經驗體會。
“聊天”意味著平等,也意味著親切。是意想不到也是意料之中,在龍勝各族自治縣,報道組就遇到了一道“難題”——帶隊的副總編這樣記載:一到龍勝,已是肌腸轆轆。民族事務局的老石等人熱情招呼吃飯,不見飯,“土茅臺”(當地人稱當地的米酒、紅薯酒、玉米酒為土茅臺)卻上來了。我怕影響采訪,示意不喝。老石的雙手始終舉著那碗酒。他見我按兵不動,你看我,我看你,輕輕地說:這是我們的習慣。我的心里格登一下,毅然雙手捧起面前的土茅臺一飲而下。老石笑了。他自言自語:在民族地區(qū)工作,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你對他好,他對你也好。我頓悟,一口氣來了三碗。越喝越掏心里話,酒足飯飽,老石大手一揮,走,去現場。于是有一篇特寫《今夜,我們一起醉瑤山》……
在民族地區(qū),只有“交了心”,“聊上天”,人們才能打開心扉,也才能捕捉到最真實的內容。聊天才能說話,說實話,一點一滴的事實匯成大實話。馬山縣古寨瑤族鄉(xiāng)在莽莽群山修通水泥路,兩萬群眾走上致富路;龍勝各族自治縣用民族團結成就了“世外桃源”;三江侗族自治縣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使侗鄉(xiāng)經濟插上騰飛翅膀。這些事實有力說明了廣西自治區(qū)成立以來各族人民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用眼睛“說事”,這里講的是采訪者。到現場去聽、看,通過目擊、現場去印證事實。讓讀者通過現場發(fā)生的人和事的生動描述,去感知新聞事實,作出判斷。如《邂逅那片桃花紅》《那片震憾世界的掌聲》《長壽鄉(xiāng)的“年輕”事》等,特別報道中每天都有一篇現場見聞,是用記者眼睛去說話。
面對面,聆聽群眾的切身感受,心與心真誠交流,從而產生共鳴。記者用群眾的話去表述,不說大話,不說“萬能”話,是特別報道的“特別”之點。如《電話聲外讀民生》《打同年辦實事》《六旬侗族老人感受侗鄉(xiāng)生活大變化》等等,都是用眼睛去說話,不去粉飾,使之更具原“生態(tài)”,味道躍如紙上。一切新聞報道,都要著力寫人。而所謂寫人,必須著力捕捉其內在的東西——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性格特征。唯其如此,才能把人寫“活”,給讀者強烈的感染。因此,到現場,面對面,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式。
和群眾平等對話,發(fā)自內心,說的是真話。真話,是報道成功的根本原因。《四老太齊贊瑤鄉(xiāng)》《瑤鄉(xiāng)榔聲兆豐年》歌詞雖樸素無華,但唱得瑤山醉,唱得日月星辰不再打瞌睡?!凹壹易詠硭?,戶戶通了電。沼氣來煮飯,屯路通門前?!爆幾逋源藖砻枥L美好的新生活。
廣西是個多民族的自治區(qū),各兄弟民族相濡以沫、唇齒相依。報道中處處體現出“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互相離不開”的民族團結精神?!稄摹叭~共首”到團結花開》就是一個寫照。龍勝的風雨橋石板上“三魚共首”圖喻意“壯、瑤、漢三個民族大團結”,各民族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新中國成立后,龍勝各民族生產生活中相互支援的事例更多,過去的“火不合水,苗不合客”“好人不走茅山窩,好漢不娶苗侗婆”漸漸成為“水乳交融,苗漢相通”。各民族之間通婚的情況愈來愈多,“一家有兩三個民族”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