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華,饒俊華,顧桂英
(咸寧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湖北 咸寧 437100)
拒食是指患者在意識清醒的狀態(tài)下,有意識地拒絕進食的行為,是精神科住院患者中頗為常見的護理問題[1]。由于大多數(shù)精神藥物必須在保證足夠飲食量的基礎上才能應用,如果進食量不足,勢必影響患者的治療,甚至出現(xiàn)意外[2]。因此,做好拒食患者的飲食護理非常重要。鑒此,本文就我院精神科2009年住院患者拒食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為精神病患者拒食的護理積累臨床經(jīng)驗。
為2009年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685例,均符合CCMD-3有關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其中男359例,女326例;年齡14~71歲,平均41.6歲;受教育年限5~15年,平均9.2年;病程1個月至29年,中位數(shù)3.5年;住院時間26d至12年,中位數(shù)54d;疾病類型:精神分裂癥 473 例(69.05%),心境障礙109例(15.91%),應激相關障礙48例(7.01%),其他55例(8.03%);發(fā)病次數(shù):首發(fā) 267例(38.98%),復發(fā)418 例(61.02%)。
自行設計精神病患者拒食情況調(diào)查表,分為一般項目和拒食原因兩個部分。一般項目部分包括患者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病程、住院時間、疾病類型和發(fā)病次數(shù)等項目。拒食的界定:患者有意識地拒絕進食且連續(xù)3餐,排除有意識障礙或其它醫(yī)學原因不能由口腔進食者。同一患者住院多次拒食按1例統(tǒng)計,拒食原因根據(jù)病歷資料逐例分析確認,存在多種原因按主要原因統(tǒng)計。調(diào)查前進行操作訓練,取得對表格理解的一致性和填寫的準確性。
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685例,有拒食行為156例,拒食率為22.77%;拒食率女性高于男性(χ2=3.85,P<0.05),但與患者年齡和受教育年限沒有明顯關聯(lián)(χ2=0.32、0.27,P 均 >0.05),見表 1。
表1 精神病住院患者拒食與性別、年齡、受教育年限的關系(n)
本組中精神分裂癥473例,拒食91例(19.24%);心境障礙109例,拒食41例(37.61%);應激相關障礙48例,拒食12例(25.00%);其他55例,拒食12例(21.82%);心境障礙患者拒食率顯著高于其余各組(χ2=17.11,P<0.05)。
本組患者拒食與發(fā)病次數(shù)和病程呈負相關(χ2=6.07、10.80,P<0.05),與住院時間沒有明顯關聯(lián)(χ2=0.15,P >0.05),見表 2。
表2 精神病住院患者拒食與病程、住院時間、發(fā)病次數(shù)的關系(n)
本組156例拒食原因,由高到低依次為受妄想支配 65例(41.67%),抑郁情緒 32例(20.51%),幻覺影響31例(19.87%),興奮躁動9例(5.77%),木僵狀態(tài) 7 例(4.49%),其他原因 12例(7.69%)。
本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68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中,出現(xiàn)拒食行為并符合界定標準(連續(xù)3餐)者156例,占22.77%,說明拒食行為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是比較常見的,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通過對拒食原因分析發(fā)現(xiàn),精神癥狀是導致拒食的根本原因。有文獻稱[2,3],拒食也可由正常心理反應引起,如環(huán)境改變、思念家人、伙食不好、軀體不適、要求出院等。本調(diào)查也發(fā)現(xiàn)有些患者因為這些原因出現(xiàn)拒食行為,但都是偶爾1~2餐不進食,不符合本調(diào)查拒食界定標準,因此沒有納入統(tǒng)計分析中。我們認為,受正常心理支配的拒食患者,容易通過心理護理進行干預,而且患者也難以忍受強烈的饑餓,一般拒食時間短,對身體的影響也不大。精神癥狀導致的拒食卻不同,患者往往伴隨有病理性的意志增強,拒食信念堅定,可長時間忍受饑餓,甚至沒有饑餓感,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有非常不利的影響。因此,這類拒食患者才是重點護理的對象。156例拒食者中,受妄想支配而拒食者最多,其中大部分是被害妄想。這類患者猜疑心特別重,警惕性特別高,一旦認定有人要害他/她,在飯菜中下毒,就會堅決拒食;此外,罪惡妄想患者也可能通過拒食來“贖罪”,疑病妄想患者認為自己腸胃爛了不能進食;化變妄想患者認為自己變成了“神仙”或“動物”,不需要進食或不吃人食。抑郁情緒和幻覺導致的拒食也頗為多見,患者嚴重抑郁時,會完全失去食欲,同時伴有自責自罪,常以絕食達到自殺的目的。我們發(fā)現(xiàn),患者一旦出現(xiàn)嚴重抑郁,幾乎無一例外出現(xiàn)拒食?;糜X中以幻聽的影響最大,患者大多是聽見“飯菜有毒”之類的聲音而不敢進食,雖然有報道稱,幻味、幻嗅也可引起拒食,但本調(diào)查沒有發(fā)現(xiàn)這類情況。興奮躁動和木僵狀態(tài)引起的拒食不多,但木僵與嚴重抑郁一樣,一旦出現(xiàn),患者無一例外拒食。其他可能的原因有患者行為退縮、意志缺乏、藥物不良反應等,個別拒食原因不明。
在疾病類型上,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心境障礙患者拒食率最高,這是因為本病患者主要表現(xiàn)在情緒方面的變化,容易出現(xiàn)嚴重的抑郁或興奮而導致拒食。在性別因素中,女性拒食率高于男性,與毛依予報道的結(jié)果一致[3],具體機制不很清楚,可能與女性患者愛挑剔、疑心重、對饑餓的忍耐力強等有關。在發(fā)病次數(shù)和病程方面,拒食率以首發(fā)、病程短者顯著為高,其原因是這些患者的行為容易受精神癥狀的影響,隨著發(fā)病次數(shù)的增加、病程的延長,雖然精神癥狀依然存在,但對患者行為的影響力會逐漸減弱,即所謂的“淡化”現(xiàn)象。但拒食率與患者年齡、受教育年限、住院時間等因素沒有明顯關聯(lián),這與毛依予的報道稍有不同。
綜上所述,拒食是住院精神病患者中較為常見的護理問題,主要受精神癥狀的影響,心境障礙、女性、首發(fā)、病程短的患者較為多見。因此,在拒食的護理上,我們要注意這些特點,給予切實有效的干預,以保證患者的營養(yǎng)供給,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李長鞠,頡瑞.精神分裂癥患者拒食行為臨床分析及護理87例[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13):219
[2]王煥芹,趙永紅,劉翠英.精神病人拒食的原因及護理對策[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1,10(4):379
[3]毛依予.住院精神病人拒食行為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外醫(yī)療,2009,28(1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