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太
隨著中國土木工程設計走出國門,進入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面對更加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要求設計的產(chǎn)品更加安全、經(jīng)濟、合理,同時,也要求設計人員在熟練運用國內(nèi)規(guī)范的同時,積極了解、學習國外規(guī)范。
在斯里蘭卡鐵路的初步設計中,深入研究了BS 5400-4規(guī)范中,鋼筋混凝土柱極限承載能力的計算方法,并進行了合理的簡化,總結整理如下。
根據(jù)BS5400-4中5.5.3.2規(guī)定,柱的截面抵抗力計算假定如下:
1)混凝土的壓應變與鋼筋的拉、壓應變,符合平截面假定;
2)當橋墩截面為矩形和圓形時,混凝土的應力值按整個受壓面積上(0.4×fcu)MPa考慮;在所有情況下,截面最外緣混凝土破壞時的極限壓應變值應取0.003 5;
3)不考慮混凝土的抗拉強度;
4)鋼筋的應力值從圖1得出,其中,γm取1.15。
圖1 鋼筋應力—應變曲線
根據(jù) BS 5400-4∶1990 中 5.5.3.2,5.5.3.3 和 5.5.3.4 條規(guī)定,采用式(1),式(2)計算截面抵抗力、力矩,步驟如下所述:
其中,N為由極限荷載組合在檢算截面產(chǎn)生的設計軸向荷載;M為由極限荷載組合在檢算軸產(chǎn)生的設計彎矩,包括初始的施工容許誤差;Nu,Mu分別為當dc取合適的假定值時,截面的極限軸向抗力值和極限彎矩抗力值;fcu為混凝土的立方體抗壓強度;b為截面的寬度;dc為截面假定的受壓區(qū)高度,最小值為2d';fcy為受壓較強側鋼筋的設計強度值,N/mm2,fcy=fy/(γm+fy/2 000);As1'為受壓較強側受壓鋼筋的面積;fs2為另一側的鋼筋應力值,拉應力取負值;As2為另一側鋼筋的面積,作用如下:受壓;不起作用;受拉。當荷載合成偏心值增加,此時dc值從h減少到2d',另一側鋼筋按順序出現(xiàn)以上三種情況;h為彎曲平面的全截面高度;d'為受壓較強側截面外緣至鋼筋中心處的距離;d2為另一側截面外緣至鋼筋中心處的距離。
1)鋼筋的拉、壓應力極限值都取鋼筋應變?yōu)?.002時對應的應力值。
2)計算Mu時,只計入達到設計強度鋼筋對抵抗彎矩的貢獻,即只計入L1,L2高度范圍內(nèi)的鋼筋作用(因未達到設計強度的鋼筋面積很小,可以忽略不計,且檢算結果偏安全)。
3.2.1 計算圖示
x—x軸和y—y軸的截面抵抗彎矩值計算原理相同,故以下以x—x軸截面抵抗彎矩計算為例。
由本文2.1節(jié)內(nèi)容,得到x—x軸截面抵抗彎矩值的計算圖示,見圖2。
圖2 計算圖示
3.2.2 計算公式整理
1)設dc≥2d'=2×75 mm=150 mm,此時最外側受壓鋼筋達到極限應變值,即最外側受壓鋼筋達到設計強度。
此時:
其中,L1,L2分別為達到極限壓應變和極限拉應變的鋼環(huán)在y軸方向上的高度;dc為截面假定的受壓區(qū)高度,最小值為2d';εus為鋼筋極限應變值,本設計中取0.002;εuc為混凝土極限壓應變值,本設計中取0.003 5;d'為受壓較強側截面外緣至受壓鋼筋中心處的距離;h為截面高度;d2為另一側截面外緣至鋼筋中心處的距離。
2)式(1)具體化。
可以具體成:
其中,fy,0.002為鋼筋拉、壓強度設計值2 000);δ為截面配筋等效成鋼環(huán)時的厚度值,δ=[(D/2)2·π]/Δ,D為鋼筋直徑,Δ為鋼筋間距;Nu為截面極限軸向抵抗力;L1為達到受壓強度設計值鋼環(huán)沿y軸高度;L3為未達到受壓強度設計值鋼環(huán)沿y軸高度;f'為未達到受壓強度設計值的鋼筋的平均強度值;f″為未達到受拉強度設計值的鋼筋的平均強度值;L2為達到受拉強度設計值鋼環(huán)沿y軸高度;L4為未達到受拉強度設計值鋼環(huán)沿y軸高度;L5為最外排達到設計強度的受拉、受壓鋼環(huán)長度。根據(jù)平截面假定,由幾何關系知:
式(5)可以整理為:
3)式(2)具體化。
具體成:
其中,Mu為繞x軸截面極限抵抗力矩。其余參數(shù)定義同上。
3.2.3 計算步驟
大偏心受壓短柱,假定ULS下,軸向荷載設計值N為截面極限軸向抵抗力 Nu,代入式(6),同時將式(3)、式(4)也代入式(6),得到:
式(8)中,只含有dc一個未知量,故由式(8)可以解得dc,判斷dc滿足下式:
其中,db為當混凝土和受拉鋼筋同時達到極限應變值時,截面的受壓區(qū)高度。
將dc代入式(7),同時將式(3)、式(4)代入式(7),即可求得截面繞x軸的極限抗彎承載能力。
BS5400-4∶1990規(guī)范中,鋼筋混凝土短柱的極限承載能力,以平截面假定和材料的應力、應變曲線為基礎,推導出截面的抵抗力,計算方法更加嚴謹、合理,計算結果較國內(nèi)規(guī)范更加經(jīng)濟。本文提出的簡化方法,在滿足工程精度要求的同時,使計算更加便捷。
[1] BS5400-4,混凝土橋設計規(guī)范[S].
[2] JTG D62-2004,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S].
[3] TB 10002.3-2005,鐵路橋涵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S].
[4] 靳 杰,王 濤.鋼筋混凝土異形柱框架地震反應譜分析[J].山西建筑,2010,36(2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