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意造民意
近來,網(wǎng)絡上流行的“被××”句式就是這種荒謬現(xiàn)狀的集中體現(xiàn)。比如,某地對轄下各縣市的小康達標情況進行隨機調(diào)查,當?shù)卣笫茉L群眾熟記事先統(tǒng)一下發(fā)的標準答案,如家庭人均年收入,農(nóng)村居民必須回答8500元,城鎮(zhèn)居民必須回答16500元,“是否參加社會保險或保障”必須回答“參加了”,“對住房、道路、居住環(huán)境是否滿足”必須回答“滿意”。于是,那些原本在小康達標水平之下的群眾,一夜之間就“被小康”了。
不對稱的聽證
聽證會由誰來組織、怎么組織、誰來監(jiān)督,事關聽證會的質(zhì)量和公正。但目前一些聽證會往往由出臺政策的一方來組織,從出發(fā)點上說,組織方本能地想順利通過政策的出臺,因此在選擇參加的對象上,就變得“很講究”——盡量找一些外行的代表,盡量找聽話的代表,盡量找利益相關的代表。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聽證會變成了報告會,大家歡聲笑語,一團和氣。
看不懂的公示
公示,被作為搜集民意的一個常用手段加以運用。公示的過程就是公眾知情的過程,也是接受評頭論足的過程。但事實上,一些地方在事項公示上走過場、瞎糊弄,許多公示讓百姓云里霧里,根本看不懂,也就無法提不同意見,結果“公示”期一過,公示事項就成了所謂群眾支持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