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愛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管腔狹窄阻塞導致心肌缺氧引起的心臟病,心絞痛是指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癥候群,臨床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胸骨痛,心前區(qū)疼痛,冠心病心絞痛是心血管疾病常見病,多發(fā)病。自2003年9月—2010年5月筆者采用自擬參芪四物湯加味治療本病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共收治門診及住院病例68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齡42歲~72歲;病情最長8年,最短為6個月。對照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齡46歲~68歲;病情最長10年,最短8個月。診斷標準:按全國冠心病高血壓病普查預防座談會修訂的《冠心病診斷參考標準》確診,主要符合其中2條:①休息時有明顯心肌缺血表現(xiàn),在R波占優(yōu)勢的導聯(lián)上有缺血性ST段下降>0.05 m V;②T波倒置。排除標準:經(jīng)檢查證實為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臟疾病,重度神經(jīng)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頸椎病所致胸痛者,重度心功能不全,肝胃造血系統(tǒng)等原發(fā)疾病;患者<18歲或>85歲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定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治療安全性判斷者。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參芪四物湯加味,人參、丹參、黃芪、當歸、川芎、赤芍、瓜蔞、防風。并根據(jù)伴發(fā)癥狀不同隨癥加減,若胸部刺痛、煩躁易怒、舌紫暗或有瘀點屬氣滯血瘀加柴胡、香附、蒲黃等;若伴有氣短乏力,喜暖,遇寒加重乃陽虛寒凝加桂枝、薤白、茯苓、白術等;若伴體胖痰多,舌淡苔膩屬痰濕內(nèi)阻加半夏、云苓、石菖蒲、炒萊菔子等;若伴頭暈、乏力、心悸,勞累后加重乃氣陰兩虛,心脈失養(yǎng)所致加首烏、枸杞、炙甘草、麥冬;若伴頭暈、頭痛、顔面潮紅屬肝陽上亢,加夏枯草、生牡蠣、鉤藤。對照組口服復方丹參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0950111)每次5粒,每日3次。兩組均以15 d為1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
1.3.1 臨床癥狀療效 兩組均治療半月后觀察癥狀、體征及心電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冠心病心絞痛的療效標準。顯效:心絞痛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明顯減少,程度明顯減輕,發(fā)作時間縮短;無效:癥狀與治療前相同;加重:較治療前加重。
1.3.2 心電圖療效 參照《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2]。顯效: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蜻_到正常;有效:靜息心電圖缺血性ST段的下降治療后回升>0.05 m V,但未達到正常水平,T波變淺或T波由平坦轉(zhuǎn)為直立;無效:靜息心電圖基本與治療前相同;加重:靜息心電圖ST段較治療前降低0.05 m V以上或主要導聯(lián)倒置的T波較治療前加深或直立T波變平坦。
2.1 兩組臨床癥狀療效經(jīng)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 例(%)
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yī)學“胸痹”“心痛”范疇,其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腎;實邪為氣滯血瘀、寒凝、痰濁,病理特點為心脈失養(yǎng),痹阻不通。因此治療上宜益氣扶正,活血通痹,故擬參芪四物湯加味,組方:人參、丹參、黃芪、當歸、川芎、赤芍、瓜蔞、防風,其中人參大補元氣,益氣生津,黃芪善補胸中大氣,氣旺則滯行,瘀通濁化,即大氣一轉(zhuǎn),其結乃散 佐人參加強補氣功效,且二者具有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丹參活血化瘀,涼血養(yǎng)心,消心經(jīng)之瘀;當歸養(yǎng)心活血,溫經(jīng)通脈,其藥理作用可減輕心肌缺血,增加冠脈血流;川芎活血通絡,為血中之氣藥;赤芍活血化瘀;瓜蔞寬胸散結,溫通行氣[3]。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扶正,化瘀通絡之功,根據(jù)其藥理作用該方起到了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稠度,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達到了治療胸痹的目的,使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治療。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8.
[2]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冠心病及心律失常座談會.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J].中國藥事,1987,1(2):71.
[3] 黃泰康.中藥成份與藥理手冊[M].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19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