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究竟是什么?
我咨詢了一下全知全能的百度老師,它這樣解釋——善,本義“吉祥”,做形容詞用有“吉、美好、善良、慈善、應諾、慎重、高明、熟悉”等義項,做動詞用有“擅長、修治、羨慕、認為好、贊許、友好”等義項,做名詞用有“好人”意。
善的內(nèi)涵確實豐富,可解釋起來未免過于瑣碎,其實,善的內(nèi)涵更適合意會,而非言傳。因為,歸根結(jié)底,善是人類最天然的本能。
善,是在我們見到乞討的老人時油然而生的憐憫,甚至還有一絲自責和內(nèi)疚;善,是在我們坐定在電視機前看到地震、海嘯、火災中的受難者時情不自禁落下的淚;善,是一個孩子在路上奔跑跌倒時被看見的人順手扶起;善,是在我們看見陌生人遇到危險和不平之時心中騰升的憤怒和援救之心……我始終相信,即使有人臨場出于某種考慮猶豫了或者退卻了,他(她)心中生起的第一反應也一定是出自善意的本能。
即使這世界有時會變得紛亂,即使有些事件的發(fā)生離譜得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即使有人灰心沮喪地指責道德已經(jīng)大幅淪喪,我依然相信,善是最普遍的存在,善是我們良心的基石。
康德有一句被廣泛引用的名句:“有兩樣東西總是令人心生贊美,滿懷敬畏;我們對它們越是深思,我們的心靈就越是充滿這愛與畏:我頭頂?shù)男强眨臀倚闹械牡赖侣??!痹谶@里,我依舊毫無創(chuàng)意地引用了它,因為它的樸素與誠懇,因為它的真實與自然,因為它那無法被質(zhì)疑的真理性。
頭頂?shù)男强?,與心中的道德律,正如硬幣的兩面,不可分割。星空是自然的存在,它靜默無言,卻照亮黑暗,點亮我們的心與眼;道德律出自最本能的善,這本能正如星空的存在一樣自然。善根植于人性中,不可被摧毀,不可被消滅,即便有時它被蒙蔽、被折斷,善的種子永遠都在。
正因為此,我才始終相信,人性之善是永恒的存在,它始終給我們帶來最樸素的信心和最柔和、美好的希望,是善讓我們面對災難、冷漠、破壞時不絕望、不致徹底放棄,是善讓我們面對負面的事件還能努力地做積極的修補和建設,就像塔莎杜朵奶奶說的那樣:“就算公害與令人恐懼的事件層出不窮,這世界依然如此美好。”
今年,令人灰心、失意、憤怒的事件似乎格外頻繁地發(fā)生,小悅悅?cè)チ颂焯?,小伊伊卻最終站了起來。有人說,是這兩個小小的孩子再一次向我們昭示了樸素的真理——人,只能依善而存在,凡不善者,終將煙消云散,就像光亮終究會照亮每一個曾經(jīng)、現(xiàn)在或者未來的黑暗角落。即使人性有黑暗之處,只要善的種子在,我們就不必絕望。
見識了什么是不善,也更知道什么是善。有人見死不救,卻有更多的人見義勇為;有人為富不仁,卻有更多的人為山區(qū)的孩子能吃上一頓免費午餐而四處奔走;有人戾氣滿身,習慣于指責和批判,卻有更多的人能夠給予曾經(jīng)犯錯的人一顆寬容的心。
這更多的存在,便是善;這更加能夠喚起人類心中存放已久的溫柔和互相愛護的東西,就是善。你和我,我和他,我們原本都是陌生人,可是我們的社會正是靠著陌生人之間的守望相助才得以存續(xù)、發(fā)展。想到這里,我們便有理由滿懷信心。
記得有首歌這樣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歌唱得可真俗,也真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