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茶禮考究
█王春華
眾所周知,隨著人類的進化和社會的發(fā)展,“禮節(jié)”從一出現(xiàn)就伴隨著人類走向文明的進程。唐代陸羽撰寫成《茶經》茶文化開始形成,茶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國又是禮儀之邦,茶與中國的禮儀的結合——茶禮,也是茶文化形成并在向外傳播的基礎上,茶禮也隨之外傳,并影響其他民族從而形成新的茶禮儀。
中國自古就有好客禮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每當來了客人,主人便要敬茶,以茶敬客,情深義長,雙手敬茶,客人雙手接住。茶要淺,俗稱“茶七酒八”,七分茶,三分情。 客人在告別時應將茶喝盡,表示對茶的贊賞。
在餐桌上待客,敬茶也有一定的敬茶禮,盡管是最好的朋友,當對方給他斟茶時他也一定要兩手指輕叩桌面,以示跪謝,俗稱“叩指還禮”,據說這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傳下的規(guī)矩。相傳,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訪,與當?shù)氐墓賳T周日清去茶樓喝茶?;噬献约赫迳喜柚?,又順手給周日清斟上茶。周日清立時受寵若驚,也不敢下跪謝龍恩,恐怕暴露了皇帝的身份。在左右為難之際,他急中生智,用雙手屈扣,在桌面上叩點三次,以代替跪謝之禮。由此,這一禮俗流傳于民間,便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謝謝”之禮。這雖然只是傳說,但是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敬茶之禮俗。
茶之所以用它來訂婚,是取它不可移植的自然本性。古代,人們以為茶樹只能用茶籽繁育,故婚娶的習俗,多用茶為聘禮。男家為“下茶”,女家受聘為“受茶”,寓意傳宗接代,人丁興旺。
明代許次紓《茶流考本》云:“茶不移本,植必生。古人結婚以茶為禮,取其不移植置予之意也?!泵鞔尉高M士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十四《種茶》也載:“凡種茶樹必下子,移植則不復生,鑒此聘婦必以茶為往還,義固有所取也?!本褪钦f茶之不可移植被古人比附成了女子受聘,既然接受了對方的聘禮,就當從一而終。茶在這里象征著純潔、堅貞和多子多福。“茶性最潔”表示愛情純潔無暇,“茶不移本”表示愛情堅貞不移,“植必生子”表示子孫繁盛、家庭幸福。因此,茶得以深深地介入婚俗之中去,茶禮也成為一種流傳至今的風俗。
茶最早傳入日本是在隋朝,唐朝時規(guī)模擴大,其間是以官方的遣隋使、遣唐使為傳播的關鍵紐帶。飲茶之風彌漫全國并成為全社會的生活習慣,始于唐玄宗開元時期。楊華《膳夫經手錄》中記載:“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至德、大歷遂多,建中以后盛矣?!狈庋嗟摹斗馐弦娐動洝肪砹d:“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勿于不寐,又不夕食,皆特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效仿,遂成風俗?!笨梢姡瞥?,寺院飲茶比較盛行,直至中唐寺院茶禮逐步形成。對中日茶文化交流有重大貢獻的自然就是遣隋遣唐使中的僧人了,他們來中國便自然會在寺院內活動,講經習法。其中以最澄、空海和永忠三位僧人為主,他們在學完回國時帶回了中國的茶籽,茶的傳入也必定伴隨著飲用方法和禮節(jié)的傳入。
南宋徑山寺茶禮對日本的影響就是明顯的例子。徑山寺位于杭州東北52公里處的天目山脈,徑山寺興于唐,盛于宋。南宋時,日本官方不斷派日僧到徑山寺求取禪理,其中以圓爾辨圓(1202—1280)對茶文化傳播所起的作用為最大。他于1235年—1241年在南宋巡禮求法,在徑山寺不僅學習了種茶、制茶,更細心地觀察體驗了徑山寺的茶禮,這些都直接影響了日本茶道的禮法。
在日本人看來,茶文化是隸屬于藝術的,甚至是哲學范疇的東西,日常性的飲茶是不能列入茶文化的。這一點與中國的情況大不相同。這種區(qū)別也許在日本目前的茶道禮法中體現(xiàn)的更全面。因為禮法在日本的茶道中非常的重要,具體包括主人與客人之間的禮,客人與客人之間的禮;人與物之間的禮等。總之,是用一整套嚴密有序的位置、動作、順序等將這一飲茶行為系統(tǒng)化和規(guī)范化。它對茶席上出現(xiàn)的人和物都給予尊重。在主與客的關系上,主人對客人的尊重甚至體現(xiàn)在茶濃淡、冷熱的細微之處,同時,客人也要以吃光喝完主人的茶飯為受尊敬的回應;客人之間以首席客人為最尊貴,客人吃茶用點心時也要向他人道禮;人與物之間的禮法體現(xiàn)在人對于物(主要指茶具)的珍重和仔細欣賞。另外,還有有言禮、無言禮、約定禮。但是有言禮在整個茶會中只占很少的部分,這也和中國的以茶會友,談詩論畫有別。但總的來說兩者都是在尊卑等級有序的儒家禮儀之下進行的,體現(xiàn)的是對客人的尊敬。
作為茶文化一部分的茶禮是伴隨著茶文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同時在其發(fā)展的同時會結合不同的文化形成自己的形態(tài)。但茶禮的文化本質和內涵是永不變的,那就是以茶表敬意,以茶訴真情。這也是茶禮一直流傳至今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