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謝冬梅
(1.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藥學系,毫州 236800; 2.安徽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蚌埠 233004)
奧拉西坦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為奧拉西坦,輔料為磷酸二氫鈉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鈉鹽。本品為幾乎無色或微黃色澄明液體,用于腦損傷及其引起的神經功能缺失,記憶與智能障礙的治療,據文獻報道,不良反應少見,故臨床應用廣泛,但迄今尚未見用細菌內毒素檢查法檢查奧拉西坦注射液的報道。又因為細菌內毒素法具有操作簡單,檢測周期短,靈敏度高,結果準確等優(yōu)點,因此可以對注射液進行質量控制[1-3]。本文參照2010年版《中國藥典》(二部)細菌內毒素檢查法及其指導原則,對其細菌內毒素檢查方法進行探討。
電熱恒溫水浴鍋(江蘇省醫(yī)療器械廠,型號HH.214),旋渦混合器(上海醫(yī)科大學儀器廠,型號XW-80A),其它除無熱原吸頭外,均經250 ℃干烤2 h。奧拉西坦注射液(廣東世信藥業(yè)有限公司,規(guī)格5 ml∶1.0 g,批號0709006、0802002、0805001)。鱟試劑(TAL)(湛江安度斯生物有限公司,規(guī)格0.1 ml/支,靈敏度λ=0.25 Eu/ml,批號0704162;湛江海洋生物制品廠,規(guī)格0.1 ml/支,靈敏度λ=0.25 Eu/ml批號0801052)。細菌內毒素工作標準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規(guī)格120 Eu/支,批號2005-3)。細菌內毒素檢查用水(BET水)(湛江安度斯生物有限公司,規(guī)格5 ml/支,批號0703130)。
2.1鱟試劑靈敏度復核 依據2010年版《中國藥典》規(guī)定方法,將細菌內毒素工作標準品用細菌內毒素檢查用水溶解,于旋渦混合器上混合勻15 min分別稀釋為2.0、1.0、0.5和0.25 λ 4個濃度等級的內毒素標準溶液,每稀釋一步均在旋渦混合器上混合30 s。每一濃度平行作4支,每管加入待復合的鱟試劑0.1 ml和內毒素標準溶液0.1 ml,用細菌內毒素檢查用水作2支陰性對照管,共18管,輕輕搖勻后,封閉管口,垂直放入(37±1) ℃恒溫水浴箱中,保溫(60±2) min,結果見表1。鱟試劑靈敏度復核結果顯示0.5 λ<λc<2 λ,表明鱟試劑靈敏度符合規(guī)定,可用于試驗。
2.2細菌內毒素限值(L)的確定 按照《中國藥典》2010年版(二部)規(guī)定的方法,根據公式致熱閾值L=K/M,其中K為按規(guī)定的給藥途徑人用每kg體重每h最大可接受的內毒素劑量注射劑K=5 Eu/kg·h-1,M為人用每kg體重每h的最大藥物劑量,人均體重按60 kg計,注射時間按1 h計,每h人體最多可以接受的奧拉西坦注射量為M=20 ml/60 kg·h-1,L=K/M=5.0 EU/kg·h-1÷(20 ml/ml÷60 kg)=15 EU/ml。
表1 鱟試劑靈敏度復核結果
2.3干擾試驗稀釋倍數MVD計算[4]鱟試劑的靈敏度(λ)范圍一般在0.33~1.0 Eu/ml之間,以鱟試劑靈敏度為0.25 Eu/ml為基準,MVD=CL/λ=1.0 ml×15 EU/ml/0.25=60倍
2.4樣品干擾試驗 選擇60倍的樣品稀釋液為試驗濃度,用BET水將細菌內毒素工作標準品稀釋成2.0、1.0、0.5和 0.25 λ的內毒素系列溶液,用60倍樣品稀釋液將同一支細菌內毒素工作標準品稀釋成2.0 、1.0、0.5和0.25 λ的供試品系列溶液。讓靈敏度為0.25 Eu/ml的兩個不同廠家的TAL與上述兩個系列溶液反應,結果見表2。表明其Es值均在0.5~2.0 λ之間,且Et值在0.5~2.0 Es范圍內。說明樣品60倍稀釋液對細菌內毒素檢查無干擾作用,因此本品的檢查可用細菌內毒素法代替家兔法。
表2 供試品干擾試驗結果
2.5樣品檢查試驗 取3批供試品,按2010年版《中國藥典》(二部)要求,考察其內毒素限值,結果見表3。
表3 樣品細菌內毒素檢測結果
奧拉西坦注射液的60倍稀釋液,用λ=0.25 Eu/ml的鱟試劑進行細菌內毒素檢查,是排除干擾因素最簡單的方法。不同廠家生產的TAL在生產工藝、質量參數等各方面有一定的差異,這影響到TAL的抗干擾能力,故本實驗采用不同廠家的鱟試劑對3個批號的樣品進行干擾實驗。結果分別使用不同廠家的TAL,3批樣品稀釋60倍均不干擾細菌內毒素檢查。
1 石慶平,丁 峰,郭 輝.復方維生素注射液(4)細菌內毒素檢查法的建立.安徽醫(yī)藥,2006,10(1):64
2 劉毅萍,夏愛光.注射用乙酰谷酰胺的細菌內毒素檢查法.安徽醫(yī)藥,2007,11(1):89
3 趙云燕. 鱟試劑用于復方醋酸鈉注射液細菌內毒互檢測的探討.安徽醫(yī)藥,2001,5(3):224
4 黃清泉,許全明,夏振民,等.泰素帝細菌內毒素檢查法的建立.中國藥房,1996,7(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