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賢 上海鐵路局工務處
2006年發(fā)現(xiàn)京滬線滬寧段丹陽~奔牛區(qū)段內運河、惠濟、廟段、陵口、肇巷、彭家、東王、青陽等八座箱形地道橋橋頭路基沉陷、坍塌,破壞了線路結構幾何狀態(tài),嚴重威脅行車安全;地道橋內沉降縫滲漏水,且夾帶泥砂流出,導致橋內通行道路積水積污,影響附近居民出行,民眾抱怨,屢次上訪。據(jù)現(xiàn)場踏勘及調查橋涵設備病害整治歷史情況,發(fā)現(xiàn)該區(qū)段內此種病害近幾年時有發(fā)生,以往均采用橋頭路基直接注漿,提高土壤密實度的原理進行處理,但效果均不理想,滲漏水依舊,路基塌陷多次重現(xiàn),治標不治本。因此,科學的研究此類病害整治方法尤為必要。
經過現(xiàn)場勘探及此類橋涵設備結構研究分析,此類病害的產生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1)沉降縫失效。沉降縫的防水主要依靠埋入式橡膠止水帶承擔。在沉降縫兩側箱體澆筑過程中混凝土與預埋橡膠止水帶不易密貼,又由于地道橋存在不均勻沉降、沉降縫施工時結構未按設計要求布設等因素,形成空隙,地下水流出,滲漏水現(xiàn)象發(fā)生,沉降縫失效。而且埋入式橡膠止水帶位于混凝土內部,很難修復及更換。
(2)地質地貌原因。該區(qū)段內地道橋位于地表水、地下水十分豐富的粉砂土地段,沿線路兩側是與路肩齊高的水田。路基土的空隙、裂隙為大氣降水、地下水以及農田灌溉水提供了對路基土體產生如管涌、流砂等滲透破壞的通道;且立交為地道橋結構,箱體周圍形成地下水下降漏斗,加大了地下水的流速,使箱側粉砂土長期遭受滲透與溶蝕破壞,大量路基粉砂土隨著地下水的流出而流失,橋頭路基形成空洞,進而沉陷、坍塌,破壞了線路結構幾何狀態(tài)。
從以上原因分析可以得出,整治該病害的根本方法是首先研究一種新型沉降縫,強堵地下水,阻止地下水的流出,進而阻斷滲水通道;其次利用技術手段準確定位因路基土流失而產生的空洞位置,對位注漿,消滅空洞,消除隱患。
2.2.1 沉降縫
既有箱涵沉降縫重塑非常困難,牢固、有效的恢復功能需全方位研究,采用材料、安裝工藝均需可靠可行,因此設計如圖1所示強封式沉降縫結構。
圖1 沉降縫堵漏結構斷面圖
該設計理念分為三個部分:
(1)施工作業(yè)面的干燥處理。在沉降縫不斷滲漏水,潮濕的情況下,很難重塑有效的沉降縫,所以在重塑前,首先必須使施工作業(yè)面干燥。本設計采用在拆除原沉降縫,開槽闊縫的情況下,采用雙快堵漏水泥封堵沉降槽縫(預留注漿孔),暫時止水,再注入水溶性聚氨酯止水,使作業(yè)面干燥。
(2)沉降縫重塑。沉降縫徹底清理干凈,且基面干燥后,全斷面采用聚硫橡膠及橡膠止水帶(柔性材料)分層封閉。
(3)新的安裝工藝。止水帶兩側混凝土基面處首先用鋼板(其上預焊螺栓)與地道橋鋼筋混凝土中的既有鋼筋焊接,使基面絕對平整牢固;再在其上覆以橡膠止水帶,然后安裝壓鋼板,用螺栓擰緊,使止水帶牢固密貼。
此方法主要有以下優(yōu)點:
(1)基面絕對平整。鋼筋混凝土箱身基面處為鋼板與箱身鋼筋直接焊接,保證了基面的絕對平整,使橡膠止水帶能夠密貼在基面上;
(2)協(xié)調變形。中間止水仍然采用柔性材料,能夠協(xié)調兩側箱體的不均勻沉降;
(3)止水帶的牢固安裝。橡膠止水帶被上下兩塊鋼板壓死,并用預埋螺栓擰緊的方法安裝,防止了橡膠止水帶在動荷載的反復加載下產生松動的可能。
施工步驟如下:
(1)沉降縫兩側墻體鉆注漿孔(間距1m),向沉降縫外土體壓注水泥漿(加入適量水玻璃)。
(2)拆除原沉降縫所有材料。
(3)開槽闊縫。即沉降縫兩側砼部分鑿除,直至沉降縫兩側砼中鋼筋暴露(如圖1所示)。圖中鋼筋間距為10 cm,如果箱身側壁及擋墻側壁中鋼筋間距大于10 cm,可用其它鋼料襯墊。
(4)用堵漏水泥(雙快)封堵沉降縫槽縫并預留注漿通道。
(5)對沉降縫注入水溶性聚氨酯。
(6)將預埋鋼板P1焊接于沉降縫兩側的鋼筋上(φ12 cm螺栓預焊在P1板上)。
(7)用環(huán)氧膠泥封堵混凝土與預埋鋼板P1的間隙并預留壓水試驗管。
(8)在止水帶與預埋鋼板P1之間涂抹聚硫橡膠并封堵沉降縫。
(9)鋪設橡膠止水帶,地面與側墻橡膠帶應連貫鋪設,安裝壓鐵板P2,擰緊固定螺栓。
(10)進行壓水試驗(保持0.12 MPa壓力2 h檢驗修復效果),確保橡膠止水帶安裝質量。
(11)用M10水泥砂漿封閉(內掛細鋼筋網(wǎng))。
2.2.2 橋頭路基空洞封堵
橋頭路基空洞可以通過高密度電阻率CT探測及成像技術,探明橋頭空洞位置,定位注漿,堵塞空洞及阻斷地下水的通路。
高密度電阻率法是一種陣列勘探方法,基本原理與傳統(tǒng)的電阻率法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高密度電法在觀測中設置了較高密度的測點,利用程控電極轉換開關和微機工程電測儀便可實現(xiàn)數(shù)據(jù)的快速和自動采集。當測量結果送入微機后,還可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并給出關于地電斷面分布的各種物理解釋的結果。
(1)探測成像
具體探測點布置如下:
在地道橋上的路基布置4條長為60 m的測線,每條測線位于枕木頭旁的碴肩上,碴肩面標高定為探測剖面0標高,探測深度5 m;4條測線點距皆為1 m,數(shù)據(jù)觀測采用可變斷面連續(xù)滾動掃描測量方式,數(shù)據(jù)重復采集均方相對誤差不超過2%。探測工點測線布置如圖2所示。
圖2 地道橋箱體上路基縱剖面測線布置平面示意圖
探測成像如圖3所示。
圖3 彭家立交上行橋頭路基剖面探測結構成像圖
圖3為京滬線滬寧段彭家立交高密度電阻率CT探測成像圖(圖中里程為原滬寧線里程),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滬寧上行線K201+571~K201+631共60延長米范圍內成層清晰,道床清潔。上部(H=0~1.6 m):基床面除南京端16~19 m共3m范圍內破損外,其余均比較完整,均為3層清晰的成層結構,上兩層為清潔的道碴,最下層為完好的碎石土基床面;中部(H=1.6~2.5 m):為大面積含水量適中的粉砂土,可以看出路基本體2.5 m以上成層結構狀態(tài)良好,基本無破損、無擾動;下部(H=2.5~5 m):2.5 m以下路基土體有擾動,為滲透破壞,且主要分布在南京端0~22 m范圍內,見圖中箱體左側圓斑部位;箱體兩側富水豐富,滲流空隙發(fā)育,土體疏松,延展范圍2~3 m;上行線左側距箱體南京端3 m處有豎向斷裂的斑紋,為壓漿未能形成柱體,有下沉隱患。
(2)定位注漿
注漿法是通過鉆機,并利用注漿設備,分層均勻地將漿液注入路基土體中,以充填、擠密和滲透的方式排出土顆粒間的裂隙中的水和空氣,并占據(jù)其空間,使路基土體孔隙比減小,強度提高。這種方法不破壞持力層上層結構,經過壓力注漿加固后,路基土體強度、膠結性能、整體性、承載力均可顯著提高,從而使路基下沉、滑動被基本控制,同時阻隔了地下水對路基土體的滲透,提高了土體的防滲、防侵蝕、抗破壞能力。
根據(jù)探測成像圖,查明箱體兩側空洞及路基孔隙準確位置,對位注漿封堵。方法如圖4所示。
圖4 注漿管斷面布置圖
首先在線路及立交出入口的外側布置垂直注漿孔,注漿深度低于箱底2 m,從而封閉路基土體,防止注入漿液外溢。再在內側布置斜向注漿孔,對位注漿,封堵空洞及充實路基土疏松孔隙。
京滬線滬寧段丹陽~奔牛區(qū)段內8座地道橋橋頭路基沉陷病害2006年采用以上方法綜合整治后,至今5年多檢測后無沉降縫滲漏及橋頭路基塌陷現(xiàn)象,結構良好,線路穩(wěn)定,證明了此方法整治此類病害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且與以往直接在橋頭路基盲目壓漿耗資巨大相比,具有很大的經濟性。
強封式橡膠止水帶法此后又應用于新長線K181+200等三座分節(jié)拼裝式矩形涵、上?;疖囌炯昂贾輺|火車站人行地道的沉降縫修復及止水工程中,均反映杜絕了沉降縫滲漏水現(xiàn)象,效果良好、有效。
根據(jù)以上案例的成功經驗,強封式止水帶法、高密度電阻率CT探測及成像技術結合定位注漿法技術可以在鐵路箱形立交、車站人行地下通道等滲漏水病害以及橋頭路基塌陷病害的整治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