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立巖,田金洲,時晶,孫嵐
輕度認知損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最有可能發(fā)展為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臨床狀態(tài),這些患者以記憶減退為主癥。MCI在老年人中的發(fā)病率約5.3%[1],并以10%~15%/年的比率發(fā)展為癡呆[2]。MCI有3種臨床亞型:遺忘型MCI(amnestic MCI,aMCI)、多種認知領(lǐng)域輕度損害(multiple-domains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dMCI)和單個非記憶領(lǐng)域MCI(single non-memory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snmMCI),其中aMCI型主要進展為AD。因此,早期積極防治aMCI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表明中醫(yī)藥防治AD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臨床療效,在MCI的臨床階段進行診斷、辨證并給予中醫(yī)藥治療,這將會成為中醫(yī)藥防治AD新的關(guān)注點之一。本研究通過采用《血管性癡呆中醫(yī)辨證量表》[3]擬訂“輕度認知損害中醫(yī)辨證量表(草案)”,評定并比較aMCI患者、認知正常者(normal cognitivestate,NCS)與AD患者的中醫(yī)證候,對其中醫(yī)證候與認知功能水平的相關(guān)性進行分析,旨在探討aMCI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特征及其與認知功能水平的關(guān)系,以期為MCI的中醫(yī)藥防治提供思路。
1.1 一般資料 受試者來自2006年9月~2007年2月東直門醫(yī)院老年病科門診患者和海運倉社區(qū)居民,共136例,排除腦外傷2例,腦梗死5例,納入129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87例;平均年齡(64.98±8.11)歲;AD患者36例,aMCI患者37例,NCS人群56例。
MCI診斷依據(jù)1999年P(guān)etersen等發(fā)表的MCI診斷標準[4,5]:①認知功能下降,最好由家屬證實,客觀檢查證實有認知損害的證據(jù);②日?;旧钅芰φ#瑥碗s的工具性日常能力可以有輕微損害,但患者仍可以獨立進行這些活動;③沒有癡呆。aMCI診斷標準[6]:①自我記憶障礙主訴,最好由家屬證實;②可查出的與年齡不相當?shù)挠洃浫毕?約比正常值低1.5 SD);③除記憶力外一般認知功能正常;④能完成基本的日常生活(如開車、開支票等);⑤沒有癡呆。
癡呆的診斷采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四版(DSM-Ⅳ)癡呆診斷標準[7]。
AD診斷采用美國神經(jīng)病語言障礙和卒中研究所及阿爾茨海默病與相關(guān)疾病協(xié)會(NINCDS-ADRDA)的AD標準[8]。
納入標準:aMCI納入標準:①年齡50~80歲;②主訴記憶減退,并經(jīng)他人證實記憶困難;③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MMSE)評分24~30分;④韋氏記憶量表-修改版中的邏輯記憶Ⅱ子量表中延遲故事回憶得分(滿分56分)小于1.5 SD;⑤臨床癡呆程度評定(CDR)[9]等于0.5分,記憶項目得分不少于0.5分;⑥執(zhí)行功能充分保留,畫鐘試驗(CDT)≥3分(滿分4分);⑦漢密爾頓抑郁評定量表得分≤12分(17項);⑧無明顯的腦血管疾?。篐achinski缺血評分(HIS)[10]評分≤4分;⑨篩選前12個月內(nèi)CT或MRI掃描無感染、梗死或其他局灶性損傷的證據(jù),也無涉及神經(jīng)疾病的提示性臨床癥狀;可以允許1個非關(guān)鍵性腦區(qū)的腔隙性梗死且不被認為影響了受試者的認知損害;⑩有足夠的視覺和聽覺分辨力接受神經(jīng)心理學測試。
AD納入標準:①進行性記憶或其他認知減退,至少持續(xù)1年以上;②MMSE評分:中學及以上文化程度≤26分,小學≤22分,文盲≤19分;③CDR≥1或GDS≥4;④HIS≤4分;⑤日常生活功能異常(14項ADL>18分);⑥符合NINCDS-ADRDA的AD標準。
NCS納入標準:①無記憶減退或其他認知損害主訴,或有不穩(wěn)定的輕微記憶減退;②沒有記憶損害客觀證據(jù);③不符合NINCDS-ADRDA的AD標準和DSM-Ⅳ癡呆診斷標準;④不符合MCI診斷標準。
aMCI排除標準:①肯定的癡呆:MMSE≤24分或符合DSM-Ⅳ癡呆診斷標準;②明顯的腦血管疾?。篐IS大于4分或臨床腦梗死;③過去2年內(nèi)出現(xiàn)過符合DSM-Ⅳ標準的中度抑郁或另一種精神疾??;④過去2年內(nèi)有酒精或藥物濫用或成癮史(DSM-Ⅳ標準);⑤精神分裂癥病史(DSM-Ⅳ標準);⑥任何明顯的神經(jīng)疾病如帕金森病、亨廷頓病、正常顱壓腦積水、腦腫瘤、進行性核上麻痹、癲癇、硬膜下水腫、多發(fā)性硬化、嚴重頭外傷史伴有持續(xù)神經(jīng)功能缺損或已知的結(jié)構(gòu)性腦異常等;⑦不能配合研究程序。
1.2 方法
1.2.1 認知功能評價量表 采用MMSE中文版評價患者的總體認知功能[11];韋氏記憶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WMS)修改版中的邏輯記憶Ⅱ子量表中延遲故事回憶評估記憶功能;臨床癡呆分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評定認知損害的程度;畫鐘試驗(Clock Drawing Task,CDT)評定執(zhí)行功能。
1.2.2 中醫(yī)辨證 參照中國中醫(yī)藥學會內(nèi)科延緩衰老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血管性癡呆的診斷、辨證及療效判定標準》中《血管性癡呆中醫(yī)辨證量表》[3]擬訂“輕度認知損害中醫(yī)辨證量表(草案)”。分7個證候:腎精虧虛證、痰濁證、血瘀證、肝陽上亢證、熱毒內(nèi)盛證、腑滯濁留證、氣血虧虛證,各證候評分≥7分則該證候成立。
1.2.3 觀察內(nèi)容 所有受試者均在老年病科接受調(diào)查。調(diào)查內(nèi)容及程序包括:首先取得受試者或家屬的知情同意,預約登記,并告知認知和記憶功能測評注意事項。正式調(diào)查程序:第1步進行一般情況調(diào)查(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民族、職業(yè)、婚姻狀況、利手等)和病史調(diào)查(包括現(xiàn)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可能危險因素等),并進行一般體格檢查和詳細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記錄查體資料和神經(jīng)影像學資料(頭顱CT、MRI);第2步初步篩選病例,根據(jù)排除標準排除不符合條件者;第3步對初步篩選的病例進行認知和記憶功能測評,以及各輔助量表評分;第4步由中醫(yī)師對中醫(yī)四診資料進行分析,并根據(jù)中醫(yī)證候量表進行量化。所有資料匯總后,根據(jù)上述診斷標準進行診斷,所有人群結(jié)果分為AD、aMCI、NCS 3組。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先進行正態(tài)分布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χ2檢驗。
2.1 中醫(yī)證候分布 129名受試者中符合AD診斷標準者36例(27.9%);符合aMCI診斷標準者37例(28.7%);符合NCS者56例(43.4%)。aMCI組中痰濁證和熱毒內(nèi)盛證出現(xiàn)率均低于AD組(P<0.05)。見表1。
2.2 中醫(yī)證候評分 aMCI組痰濁證及氣血虧虛證評分低于AD組(P<0.01),aMCI組的痰濁證評分高于NCS組(P<0.05)。見表2。
表1 AD、aMCI及NCS人群的中醫(yī)證候分布率比較[n(%)]
表2 AD、aMCI及NCS人群的中醫(yī)證候要素積分比較
2.3 aMCI患者不同中醫(yī)證候與認知功能水平的相關(guān)性
aMCI組患者腎精虧虛證評分與畫鐘試驗得分(P=0.011)、空間定向力(P=0.014)呈負相關(guān);氣血虧虛證評分與MMSE總分(P=0.047)、時間定向力(P=0.023)、即刻回憶(P=0.011)、語言執(zhí)行力(P=0.009)負相關(guān);痰濁證與注意計算力呈負相關(guān)(P=0.020);熱毒內(nèi)盛與時間定向力呈負相關(guān)(P=0.021)。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在AD早期中醫(yī)證候特征主要以虛證為主,晚期多合并實證,致使病情惡化[12-13]。AD的病情輕重與不同中醫(yī)證型直接相關(guān),辨證涉及單個臟腑的病情輕,涉及多個臟腑的病情重;痰、瘀、火邪相兼,既是促進病情轉(zhuǎn)化的重要因素,亦直接影響AD的病情嚴重程度。本研究發(fā)現(xiàn),腎精虧虛證、氣血虧虛證、痰濁證在AD和aMCI患者中均最常見的證候,而NCS人群的主要證候為腎精虧虛證、氣血虧虛證、肝陽上亢證。在aMCI組和AD組中,痰濁證的發(fā)生率比NCS人群高。這表明腎精虧虛、氣血虧虛是老年人的常見證候,到了AD階段,痰濁證、熱毒內(nèi)盛證發(fā)生率增加。
在癡呆的病因病機的研究方面,王永炎院士提出了癡呆的“毒損腦絡”病因病機理論,認為年邁之人,臟腑漸虛,髓海漸衰,虛氣流滯,水津失布,痰瘀內(nèi)生互結(jié),郁蒸腐化,濁毒化生,敗壞形體,絡脈結(jié)滯,腦絡痹阻,神機失用而發(fā)生腦病[14]。邪氣不去,日久則可化生為毒,所謂“邪盛謂之毒”[15]。本研究發(fā)現(xiàn),從aMCI到AD痰濁證出現(xiàn)比率增加,痰濁證積分也增加,說明痰濁在認知損害的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相關(guān)性分析表明aMCI患者某些認知損害越重,相應的中醫(yī)證候積分越高,提示虛、痰、火等病理因素對智能的負性影響。本研究的結(jié)果與田氏等[16-17]的結(jié)論相一致。
本研究探討了aMCI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特征及其與認知功能水平的相關(guān)性,發(fā)現(xiàn)了aMCI的常見證候;隨著證候的發(fā)展,aMCI患者的總體認知功能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由于本研究樣本含量過少,給研究結(jié)果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對結(jié)果分析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我們將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進一步歸納和總結(jié)aMCI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特點及其與認知功能水平的相關(guān)性,為aMCI的中醫(yī)診斷標準與辨證標準提供依據(jù)。
[1]Hanninen T,Hallikainen M,Tuomainen S,et al.Prevalence of mildcognitive impairment: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elderly subjects[J].Acta Neurol Scand,2002,106(3):148-154.
[2]Ritchie K,Touchon J.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conceptual ba-sis and current nosologicalstatus[J].Lancet,2000,355:225-228.
[3]田金洲,涂晉文,韓明向,等.血管性癡呆診斷、辨證及療效評定標準(研究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2,22(5):329-331.
[4]Petersen RC,Morris JC.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s a clinical entity and treatment target[J].Arch Neurol,2005,62(7):1160-1163,discussion 1167.
[5]Winblad B,Palmer K,Kivipelto M,et al.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beyond controversies,towards a consensus: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J Intern Med,2004,256(3):240-246.
[6]Busse A,Bischkopf J,Riedel-Heller SG,et al.Sub-classifications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prevalence and predictive validity[J].Psychol Med,2003,33(6):1029-1038.
[7]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4th ed.Washington: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
[8]McKhann G,Drachman D,Folstein M,et al.Clinical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report of the NINCDS-ADRDA work group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ask Force on Alzheimer's disease[J].Neurology,1984,34(7):939-944.
[9]Hughes CP,Berg L,Danziger WL,et al.A new clinical scale for the staging of dementia[J].Br J Psychiatry,1982,140:566-572.
[10]Hachinski VC,Potter P,Merskey H.Leuko-araiosis[J].Arch Neurol,1987,44:21-23.
[11]Folstein MF,Folstein SE,McHugh PR.''Mini-mental state''.A practical method for grading the cognitive state of patients for the clinician[J].J Psychiat Res,1975,12:189-198.
[12]楊柏燦,劉仁人,薛人華,等.Alzheimer型癡呆的中醫(yī)證候研究[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0,(4):12-14.
[13]郭改會,傅仁杰.老年癡呆證候規(guī)律探討[J].山西中醫(yī),1996,12(1):45-47.
[14]王永炎.關(guān)于提高腦血管疾病療效難點的思考[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7,17(2):1957.
[15]高穎,謝穎楨.試論濁毒在血管性癡呆發(fā)病中的作用[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0,12(6):266.
[16]田金洲,楊承芝,盛彤,等.可疑癡呆人群中阿爾茨海默病臨床前的認知損害特征及其與中醫(yī)證候的關(guān)系[J].湖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1(4):49-53.
[17]劉峘,田金洲.老年人認知水平與中醫(yī)證候的相關(guān)性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3,23(6):34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