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廷全
(新縣中醫(yī)院內(nèi)科 河南 新縣 465500)
咳嗽變異性哮喘(CVA),又稱咳嗽型哮喘,是一種特殊類型哮喘,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1]。CVA臨床特點以頑固性咳嗽為主,多發(fā)生在夜間或清晨,常為刺激性咳嗽,運動可誘發(fā)或加重,無明顯肺部陽性體征。氣道內(nèi)以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主的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為其主要病理特征,是導致CVA患者氣道高反應性和氣道彌漫性、可逆性阻塞的病理基礎[2]。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咳嗽變異性哮喘患者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齡18~54歲,平均(35±4.6)歲;病程 2~5個月,平均(8.5±3.4)月。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會哮喘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中的CVA的診斷標準[3]。將44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2例,對照組22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癥狀、體征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表現(xiàn) 44例均有反復發(fā)作的陣發(fā)性咳嗽,其中,刺激性干咳42例(95.5%);咳漿液性或粘液性痰,多以夜間或清晨咳嗽為主者2例(4.5%)。運動后加重 19例(43.2%);吸入冷空氣加重 22例(50%)。17例伴有胸悶及氣閉感,21例伴有咽部不適,13例伴有過敏性鼻炎-鼻竇炎。肺部聽診呼吸音清晰者35例(79.5%);呼吸音粗者9 例(20.5%),所有病例均未聞及哮鳴音。X線胸片檢查正常者33例(75%),雙肺紋理增粗11例(25%),顯示過度通氣3例(6.8%)。既往史中,有藥物過敏史者20例(45.5%),有濕疹或蕁麻疹者15例(34.1%)。
1.3 方法 治療組用氯雷他定片10 mg,睡前服,1次/d,鹽酸丙卡特羅片50 μg/次,每天早晚各服1次,最短者用藥1周,最長者用藥1個月;對照組用布地奈德吸入劑200 mg/吸,每天早晚各1次,1噴/次,最短者用藥1周,最長者用藥1個月。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分別查痰液嗜酸性粒細胞(EOS)計數(shù)和血漿白細胞介素-13(IL-13)含量,治療后判定為無效的病例該項不再查。
1.4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1.4.1 咳嗽癥狀分度標準:①輕度咳嗽(+):間斷咳嗽,不影響正常睡眠和活動;②中度咳嗽(++):介于輕度和重度咳嗽之間;③重度咳嗽(+++):晝夜咳嗽或陣咳,影響活動和睡眠。
1.4.2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治療1周內(nèi)咳嗽減輕2級,治療2周內(nèi)咳嗽癥狀消失或不夠輕度標準;②有效:治療1周內(nèi)咳嗽減輕1級,治療2周至1個月之內(nèi)咳嗽癥狀消失或不夠輕度標準;③無效:咳嗽癥狀無變化或加重。
1.5 不良反應 44例患者治療期間僅有2例早晨醒后感輕微口干,能耐受,不需處理。未見其它不良反應。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對資料進行分析,采用 Fisher確切概率法或 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22例,顯效12例,占55%,有效9例,占41%,無效1例,總有效率96%。對照組22例,顯效12例,占55%,有效10例,占45%,總有效率100%。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2 治療前后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和血漿白細胞介素-13含量比較 兩組治療后于癥狀消失或明顯緩解時痰液EOS計數(shù)、血漿IL-13含量與治療前比,明顯降低,兩組治療前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和血漿白細胞介素-13含量比較()
表2 治療前后痰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和血漿白細胞介素-13含量比較()
注:兩組治療前后比較P<0.01,組間比較P>0.05,無效病例自動剔除。
組別 n IL-13(ng/ml)EOS(×106/L)治療組 21 治療前治療后6.2 ±2.6對照組 22 治療前治療后72.03 ±3.72 48.67 ±4.22 9.6 ±4.9 73.00 ±2.22 48.24 ±3.32 9.5 ±4.5 6.1 ±3.0
咳嗽變異性哮喘(CVA)患者氣道持續(xù)存在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許多炎癥細胞釋放多種能引起氣道平滑肌收縮的介質(zhì),致氣道上皮損傷,細胞間連接增寬,感覺神經(jīng)末梢裸露,神經(jīng)肽類物質(zhì)釋放增多,使得氣道對各種刺激的反應閾值低于正常人[4],因此,對各種外界刺激物的敏感性增高,稍有刺激就發(fā)生哮喘,并且哮喘難以治愈。其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多數(shù)認為以持續(xù)的氣道炎癥與氣道高反應性為特征,是由多種誘發(fā)因素如感染,導致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白三烯(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ECF)等許多介質(zhì),增加了氣道高反應性,引起速發(fā)相哮喘反應。而LTs、PAF、ECF又可使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等炎性細胞募集到氣道并活化,釋放出更多生物活性物質(zhì)如白細胞介素-13(IL-13)等,導致氣道炎癥持續(xù)或加重,引起遲發(fā)相哮喘反應或病情加重。其中EOS和IL-13在哮喘的病理生理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可作為判斷哮喘患者病變嚴重程度的指標之一[5,6]。
糖皮質(zhì)激素是目前公認哮喘抗炎治療最有效的藥物,吸入激素(ICS)是長期治療哮喘的首選。其主要作用機制是抑制氣道粘膜中多種炎癥細胞的活化和介質(zhì)的釋放,減輕血管滲出,抑制支氣管腺體的過度分泌,降低氣道反應性。
氯雷他定是新一代的抗組胺藥,為一種長效、高效的選擇性外周H1受體拮抗劑,除抗組胺外,對LTs、PAF等均有拮抗作用,并可抑制肥大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脫顆粒,能降低氣道高反應性。有文獻報道,服用氯雷他定后痰液EOS和血漿IL-13顯著下降,表明氯雷他定具有抑制炎癥細胞浸竭和炎癥細胞活化釋放等方面作用,從而減輕氣道炎癥反應,本觀察與文獻報道相符[6-8]。鹽酸丙卡特羅為第3代高度選擇性支氣管β2受體激動劑,對支氣管的β2受體具有高度選擇性,其支氣管擴張作用強而持久。尚具有較強抗過敏作用,不僅可抑制速發(fā)型的氣道阻力增加,而且可抑制遲發(fā)型的氣道反應增高。本品尚可促進呼吸道纖毛作用??诜?0~30 min即起平喘作用,可維持10~12 h,同時還有祛痰和鎮(zhèn)咳作用[9]。本研究顯示口服氯雷他定﹢鹽酸丙卡特羅治療 CVA22例,總有效率96%,與中等劑量的布地奈德吸入劑治療的22例相比,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說明氯雷他定聯(lián)合鹽酸丙卡特羅治療CVA效果良好,不良反應少,病人依從性好,再者,長期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可能出現(xiàn)全身副作用。此外,患者由于吸入技術掌握問題,也影響激素的療效和病人依從性,該聯(lián)合還適用于不宜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者。但氯雷他定單用或在其它類型哮喘治療中作用較弱。綜上所述,新一代抗組胺藥—氯雷他定﹢鹽酸丙卡特羅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效果良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王素青.兒童咳嗽變異性哮喘50例誤診分析[J].中國臨床醫(yī)學,2005,12(5):896-897.
[2] 王吉耀.內(nèi)科學(8年制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用)[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51-52.
[3]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9,32(6):407 -413.
[4] 李寅,徐晶鴻,孫英.開瑞坦改善支氣管哮喘氣道炎性作用的臨床觀察[J].上海醫(yī)藥,2002,23(3):111-112.
[5] 夏利萍,周一平.氣道高反應性測定及臨床應用[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3,17(3):209-210.
[6] 陳衡華,周宇.哮喘患者白細胞介素13與臨床特征、糖皮質(zhì)激素療效相關性研究[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4,18(3):163-165.
[7] 申志強.開瑞坦治療過敏性咳嗽臨床觀察[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5,19(7):517-518.
[8] 賈興澤,龍偉權,文俊靜.布地奈德聯(lián)合氯雷他定對支氣管炎患者痰中嗜酸性粒細胞的影響[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8,5(5):126-127.
[9] 洪建國,李臻,李云珠,等.丙卡特羅治療兒童持續(xù)咳嗽多中心對照研究[J].中國藥師,2006,9(9):80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