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峰,秦兆冰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耳鼻咽喉科 河南 鄭州 450052)
耳鳴是突聾患者中常見伴隨癥狀,國內外報道突聾伴耳鳴發(fā)生率約70% ~100%[1]。突發(fā)性聾伴耳鳴仍然屬于耳鳴診治范疇,雖然目前對耳鳴發(fā)病機制等認識不足,但國際上有較為公認的心理聲學指標:耳鳴的音調、響度、最低掩蔽級、掩蔽曲線和后效抑制效應等[2]。為此本文對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份期間在我院收治的42例單側耳突聾伴耳鳴患者行心理聲學測試分析,并行耳鳴主觀分級評估,探討耳鳴主觀分級與聽力損失關系,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份期間在我院收治的42例單側耳突聾并伴有耳鳴的患者,通過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耳鼻喉科??茩z查,必要時行耳部CT及頭顱MRI等檢查。納入標準:符合突發(fā)性聾診斷標準;主訴伴有耳鳴患者。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精神類疾病或嚴重的全身疾患:②聲導抗提示中耳病變,有傳導性聾或混合性聾;③不能正常配合聽力學檢查及耳鳴檢測;④聽神經(jīng)瘤或顱腦創(chuàng)傷等器質性病變;⑤梅尼埃病、大前庭導水管綜合癥⑥客觀性耳鳴(如搏動性耳鳴)。
1.2 測試方法
1.2.1 測試設備:在本底噪聲小于25 dB(A)的隔聲室內采用四川TinniTestTM耳鳴綜合診斷治療儀對上述患者分別進行耳鳴音調匹配、響度匹配、最小掩蔽級和掩蔽后效應試驗,并根據(jù)掩蔽聽力圖進行分類。
1.2.2 檢測方法:所有患者在行耳鳴主觀分級評估后均進行純音聽閾、響度不適閾、耳鳴心理聲學特征測試。耳鳴心理聲學特征測試內容包括耳鳴主頻與響度匹配、最小掩蔽強度試驗、殘余抑制試驗。詳細操作方法主要參照Henry的方法,部分稍有修改。耳鳴主觀分級參照劉蓬[3]耳鳴程度分級的設想,分為6級:1級:耳鳴響度極微,似有似無;2級:耳鳴響度輕微,但肯定能聽到,僅在安靜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不影響正常生活(如睡眠)和工作;3級:耳鳴較響,一般環(huán)境中均能聽到,但對正常生活和工作無明顯干擾;4級:任何環(huán)境中均能聽到耳鳴,并且影響睡眠,注意力不集中,對工作有輕度干擾;5級:耳鳴很響,有吵鬧的感覺,嚴重影響睡眠和工作,并開始出現(xiàn)輕度煩躁、焦慮、憂郁等精神癥狀;6級:耳鳴極響,相當于患者體驗過的最響的環(huán)境聲(如飛機起飛時的聲音等),終日被耳鳴所困擾,無法睡眠,完全不能工作,并出現(xiàn)明顯的煩躁不安、焦慮、抑郁等精神癥狀。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非參數(shù)檢驗等級資料比較用spearman秩和相關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
2.1 一般情況 42例患者中男性18例,左右耳比例10∶8,女性 24 例,左右耳比例 11∶13,平均年齡(35.8±10.8)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 0.5 ~21 d,平均為(7.8±6)d,性別和患耳的發(fā)生側別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χ2=0.5,P=0.779)。
2.2 純音聽閾測試結果 依據(jù)相關文獻[4]聽力圖分型標準,聽力曲線按形狀分為上升型、下降型、平坦型,結果顯示:上升型10例,下降型8例,平坦型24例。聽力損失程度的分級采用1997年WHO制定的標準[5],氣導純音測聽 500、1 000、2 000、4 000 Hz 平均聽閾估計聽力損失程度:①輕度:26~40 dB HL;②中度:41~70 dB HL;③重度:71~90 dB HL;④極重度:91 dB HL以上。結果顯示:輕度聾7例,中度聾15例,重度聾18例,極重度聾2例。
2.3 耳鳴心理聲學測試結果 耳鳴音調匹配類型純音25(59.5%)例,窄帶噪聲16(38.0%)例,白噪聲1(2.5%)例。耳鳴匹配頻率例數(shù)125 Hz 6例,250 Hz 7例,500 Hz 8例,1 500 Hz 1例,3 000 Hz 1 例,4 000 Hz6例,6 000 Hz 3例,8 000 Hz 10例。耳鳴匹配響度0~5 dB SL19(45.2%)例,6 ~10 dB SL11(26.2%)例,11 ~15 dB SL6(14.4%)例,大于15 dB SL3(7.1%)例,未匹配3例。不同聽力下降曲線耳鳴匹配表如表1。
表1 不同聽力下降曲線耳鳴頻率匹配表(n)
佛德曼曲線類型頻數(shù):重疊型25(60.0%)例,匯聚型7(16.7%)例,二者合計占總數(shù)76.7%(32/42),分離型 1(2.4%)例,間距型 4(9.5%)例,拮抗型 1(2.4%)例,未匹配到4(9.5%)例。殘余試驗結果如下:陽性2 例(4.8%),部分陽性27 例(64.3%),陰性13 例(30.9%)。
2.4 耳鳴主觀分級結果 耳鳴主觀分級中1級耳鳴8例,2級耳鳴15例,3級耳鳴16例,4級耳鳴3例。未發(fā)現(xiàn)耳鳴主觀分級5級、6級病例。耳鳴主觀分級與聽力損失關系見表2,結果顯示輕度度聽力損失者耳鳴者主要在1級,中、重度聽力損失患者耳鳴主觀分級主要在2、3級。
耳鳴可作為先兆出現(xiàn)在突發(fā)性聾發(fā)生前數(shù)小時,也可與突聾同時出現(xiàn),往往出現(xiàn)于單側,少數(shù)患者可感覺雙耳受累,以聽力下降耳為重。經(jīng)耳聾治療,某些患者耳鳴可完全消失,少數(shù)患者耳鳴作為突發(fā)性聾后遺癥成為一種難以根治的頑疾[6]。耳鳴的發(fā)病學說認為耳蝸毛細胞的損害是主要機制之一,有研究發(fā)現(xiàn)耳蝸性聾所伴隨的耳鳴往往出現(xiàn)在聽力損失的頻率或其邊緣頻率。本文中,耳鳴患者耳鳴的頻率與純音聽閾升高最大的頻率的一致性較高,上升型曲線耳鳴頻率主要集中于低頻區(qū),90%患者耳鳴頻率位于0~500 Hz,下降型曲線聽力損失往往在高頻附近最嚴重,下降型曲線中62.5%患者耳鳴頻率位于高頻4 000~8 000 Hz。
表2 耳鳴主觀分級與聽力損失的關系(n)
耳鳴的響度是人體對聲音強度變化的心理感知量,是一主觀指標。本文中≤5 dB SL耳鳴響度患者占45.2%,≤10 dB SL耳鳴患者占71.4%,提示大多數(shù)患者耳鳴響度不大,與之前有研究認為耳鳴響度閾值5 dB SL以內占大部分的結論相同。但本組研究對象為突聾患者,所得耳鳴響度為閾上感覺級,即耳鳴的響度:度(dB SL)=聽力計讀數(shù)(dB HL)一耳鳴同頻率聽閾(dB HL)。實際所測的耳鳴響度較高,高響度的耳鳴匹配響度仍有可能對患者產生心理負擔,如:焦慮、壓抑、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失眠等。
耳鳴掩蔽曲線類型及殘余抑制試驗結果為耳鳴可掩蔽性的重要指標。耳鳴在安靜環(huán)境下明顯而在嘈雜環(huán)境中減輕的特點,因而可通過外界給聲來達到減輕耳鳴的目的。本研究中重疊型25例,匯聚型7例,顯示突聾患者耳鳴掩蔽曲線類型以重疊型居首,其次為匯聚型,二者合計占總數(shù)76.7%(32/42)。殘余抑制試驗結果中,雖然陰性率為30.9%,而陽性及部分陽性率占69.1%。因此據(jù)以上最低掩蔽曲線和后效抑制試驗結果,對藥物效果治療不佳的突聾伴發(fā)耳鳴患者,可建議加用掩蔽治療,并考慮突聾患者實測耳鳴響度較高、心理問題嚴重等特點,筆者可加用不全掩蔽并心理疏導即“聲治療”的方法來緩解患者耳鳴。
耳鳴是一種主觀癥狀,如何評價耳鳴即對耳鳴程度分級也是一難題,本文所采用的耳鳴主觀分級方法屬于整體描述,較全面評價了耳鳴對患者的心理影響,且簡單易行。本文結果顯示雖聽力損失程度與耳鳴嚴重程度存在相關性,提示隨著耳聾程度增加,耳鳴嚴重程度增高,即耳鳴對患者心理影響加大。
[1] 劉敏,陳錫輝,汪廣理,等.性別、年齡和聽力損害程度與突發(fā)性聾患者耳鳴癥狀相關性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15(3):174-176.
[2] Henry JA,Zaugg TL.Clinical guide for audiologic tinnitus management I:Assess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Audiology,2005,14(1):27-48.
[3] 劉蓬.耳鳴程度分級與療效評定標準的探討[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志,2004,12(4):181-183.
[4] 黃選兆,汪吉寶.實用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1-3.
[5] 孫喜斌,李興啟,張華.中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聽力殘疾標準介紹[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6,14(6):447-448.
[6] 李明.突發(fā)性聾與耳鳴[J].中國醫(y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08,23(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