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燕,黃朝興
(溫州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 腎內(nèi)科,浙江 溫州 325000)
IgA腎?。↖gA nephropathy,IgAN)是全球最常見的原發(fā)性腎小球腎炎,具有慢性進展性質(zhì)。IgAN患者臨床表現(xiàn)和預后都差異很大,呈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炎)的病例預后差,與呈良性經(jīng)過的輕癥病例的預后迥然不同。慢性腎炎的診斷本該成為IgAN判斷預后的一個標志,但國內(nèi)的現(xiàn)況并非如此,目前國內(nèi)使用的慢性腎炎診斷標準還值得商榷。本研究以呈慢性腎炎的IgAN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臨床病理表現(xiàn)和預后進行聯(lián)系分析,探討慢性腎炎的早期臨床診斷標準。
1.1 一般資料 1993年3月-2009年8月在溫州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腎內(nèi)科病理室IgAN腎活檢資料庫中選取成人原發(fā)性IgAN 96例。大部分為住院患者,少部分為門診隨訪患者。男女比例為2.09:1,平均年齡37歲(19~65歲)。所有病例符合以下條件:①血清肌酐(Scr)在正常高值(苦味酸法≥105μmol/L或酶法≥77μmol/L)持續(xù)3個月以上;②免疫熒光檢查顯示IgA或以IgA為主的免疫復合物彌漫沉積腎小球系膜區(qū);③排除過敏性紫癜、肝硬化、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乙肝病毒相關性腎炎、腫瘤及強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繼發(fā)性IgAN。按內(nèi)生肌酐清除率(Ccr)分兩組:A組Ccr≥60 mL/min,B組Ccr<60 mL/min。
1.2 腎活檢 經(jīng)皮腎穿刺取得腎組織,石蠟包埋切片厚度2~3μm,常規(guī)HE、PAS、PASM和Masson染色;冰凍切片厚度4~5μm,直接免疫熒光法檢查IgG、IgA、IgM、補體C3、C1q和纖維蛋白原;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查HBsAg和HBcAg。部分病例還做了透射電鏡檢查。
1.3 臨床、病理診斷和分型標準 主要參照WHO(1995年)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分類法,把IgAN歸為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腎小球硬化:按Suffixes分級[1]分為輕度(球性腎小球硬化10%~30%)和重度(球性腎小球硬化30%~70%)。小管間質(zhì)病變:按OXFORD評分系統(tǒng)[2]分為I~III級,I級(輕度):受累面積<25%;II級(中度):受累面積在26%~50%;III級(重度):受累面積≥50%。高血壓判斷標準為至少2次測量血壓≥140/90 mmHg;腎病范圍蛋白尿指尿蛋白定量>3.0 g/d;低蛋白血癥指血漿白蛋白<30 g/L;終點事件設為Scr基線值翻倍或進入終末期腎臟病(ESRD),即Ccr<15 mL/min。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檢測數(shù)據(jù)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構(gòu)成比表示,計數(shù)資料間比較采用x2檢驗。采用壽命表法進行腎生存情況的生存分析。
2.1 臨床資料 原發(fā)性IgAN 96例,診斷前病程中位數(shù)為6個月(3 d~10年);病程中出現(xiàn)浮腫40例(占41.7%);高血壓63例(占65.6%);鏡下血尿94例(占97.9%),其中肉眼血尿11例(占11.5%);蛋白尿96例(占100%),其中尿蛋白定量<1 g/d、1~3 g/d和≥3 g/d分別為26例(占27.0%)、40例(占41.7%)和30例(占31.3%);低蛋白血癥13例(占13.5%);腎活檢時的平均Ccr(59.15±20.73)mL/min;B超提示兩腎輕度縮小2例(占2.1%)。
2.2 腎活檢病理 所有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腎小球硬化和慢性小管間質(zhì)病變,包括腎小管萎縮、間質(zhì)炎癥或(和)纖維化。其中,輕度和重度腎小球硬化分別為17 例(占17.7%)和79例(占82.3%);輕度、中度和重度小管間質(zhì)病變分別為23(占23.9%)、43例(占44.8%)和30例(占31.3%)。
2.3 隨訪與預后 96例IgAN,診斷后隨訪中位數(shù)18.5個月(0.13~120個月),21例(占21.9%)進入ESRD,其中15例(占15.6%)行維持性透析治療,5例(占5.2%)行腎移植,1例(占1.0%)死亡。根據(jù)壽命表法推算,5年和10年的腎生存率分別為68.0%和13.0%。
2.4 分組臨床病理和預后分析 A組43例,B組53例。兩組臨床病理分析見表1。B組和A組的平均隨訪中位數(shù)分別為33個月(0.13個月~120個月)和21個月(0.25個月~102個月),終點事件的發(fā)生率分別為28.0%和14.0%,兩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IgA腎病臨床病理分組分析 n(%)
按國外的傳統(tǒng)認識,慢性腎炎的肉眼觀為顆粒狀腎萎縮,病理為硬化性腎炎,臨床為慢性腎衰竭[3]。即慢性腎炎綜合征等同于慢性腎衰竭,是各種腎小球疾病慢性進展后期的一個共同的臨床表型。相比之下,國內(nèi)現(xiàn)行的慢性腎炎臨床診斷標準[4]的最大區(qū)別是沒有把腎功能損害作為必備條件。其優(yōu)點是側(cè)重臨床早期診斷,缺點是:①沒有特指各種腎小球疾病慢性進展的后期階段,不能反映預后;②容易造成部分患者不必要的心理負擔;③僅憑臨床指標來認識,不夠全面。
我們認為,慢性腎炎的臨床診斷除了要考慮腎炎綜合征的持續(xù)性以外,必備的診斷指標至少還要包含持續(xù)性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及(或)不可逆的腎臟病理形態(tài)學改變。
然而,若依賴影像學上雙腎萎縮或病理上的硬化性腎炎,雖然診斷明確但太晚。同樣,若依賴反映慢性腎功能不全“不可逆轉(zhuǎn)點”的Scr值(Scr>3 mg/dL)[5],對亞裔患者也可能太晚[6]。有研究顯示,當Scr超過265μmol/L以后,Scr水平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上升,患者在平均10個月的時間將進入ESRD[5]。因此,臨床需要較早作出慢性腎炎診斷。
慢性腎炎的早期診斷應該臨床結(jié)合病理,要依據(jù)那些被多因素分析證實的反映進展或預后的臨床病理指標。
廣泛的腎小球硬化及(或)腎小管腎間質(zhì)纖維化是最強有力反映IgAN預后的獨立病理學參數(shù)[7]。我們以往的研究顯示,IgAN患者持續(xù)Scr≥105 μmol/L(苦味酸法)組的中重度小管間質(zhì)病變和重度腎小球硬化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腎功能正常組(P<0.001)[8]。本研究B組中重度小管間質(zhì)病變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A組(P<0.05);重度腎小球硬化的發(fā)生率在兩組中分別高達84.9%和79.1%,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表明隨著腎小球濾過率(GFR)下降,中重度小管間質(zhì)病變的發(fā)生率逐漸增加,提示在IgAN,伴重度腎小球硬化(即球性腎小球硬化>30.0%)的中重度小管間質(zhì)病變(即小管間質(zhì)受累面積>25.0%)仍是慢性腎炎的最基本病理特征。
蛋白尿和GFR是反映慢性腎臟病(CKD)進展的兩個重要指標[9]。一般認為,持續(xù)尿蛋白>1.0 g/d是獨立的、最可靠的反映IgAN進展的臨床指標[10]。有研究顯示,IgAN患者出現(xiàn)慢性腎功能不全時,蛋白尿程度常較重,尿蛋白量與腎臟功能損害程度顯著相關[11]。本組Scr持續(xù)在正常高值以上的96例IgAN,尿蛋白>1.0 g/d占73.0%,腎病范圍蛋白尿在B組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A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隨著Ccr的降低,蛋白尿有增多趨勢。本組96例IgAN,診斷時重度腎小球硬化和中重度小管間質(zhì)病變分別占82.3%和76.1%,即大多屬于慢性腎炎;腎活檢時的平均Ccr為(59.15±20.73)mL/min,平均隨訪18.5個月,21.9%病例進入ESRD,其估算的5年和10年的腎生存率遠遠低于IgAN的平均水平[12-13]。因此,我們認為,對于持續(xù)蛋白尿的IgAN患者,若伴Ccr下降<60 mL/min持續(xù)3個月以上,或病理上存在伴重度腎小球硬化的中重度小管間質(zhì)病變,一般可以臨床診斷為慢性腎炎。
Scr對于腎功能輕度受損的敏感性較差。因此,慢性腎炎早期診斷不能依賴Scr或由其經(jīng)驗公式衍生地估算GFR,而應采用直接測定GFR的方法,臨床最常用的是Ccr。值得注意是,在本研究中A組(Ccr≥60 mL/min)平均隨訪僅21個月,進入終點的比例高達14.0%,該組病例Scr值持續(xù)在正常高值以上,推測其中部分病例有可能處于CKD2期(慢性腎功能不全代償期)。因此,我們認為對于持續(xù)蛋白尿的IgAN患者,若伴Scr持續(xù)在正常高值以上,又缺乏B超雙腎萎縮的證據(jù),應動態(tài)觀察Ccr變化,結(jié)合腎活檢病理,以明確慢性腎炎的診斷。
總之,根據(jù)本研究結(jié)果,我們提出慢性腎炎的早期診斷指標:在IgAN患者,除以持續(xù)尿蛋白>1.0 g/d為前提以外,至少還應包含以下兩項指標之一:①Ccr持續(xù)性下降;②腎活檢病理上存在伴30%以上球性腎小球硬化的中重度腎小管間質(zhì)慢性病變。
[1]Jennette JC, Olson JL, Schwart MM, et al. Heptinstall’s Pathology of the Kidney [M].5th ed. Philadelphia:Lippincott-Raven,1998:479-540.
[2]Cattran DC, Coppo R, Cook HT, et al. The Oxford classification of IgA nephropathy:rationale,clinic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s and classification [J].Kidney Int,2009,76(5):534-545.
[3]Barry M,Brenner. The Kidney [M]. 4th ed. Philadelphia:WB Sanders, 1991:1200-1222.
[4]王海燕,鄭法雷,劉玉春,等.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分型與治療及診斷標準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內(nèi)科雜志, 1993,32(2):131-132.
[5]Scholl U, Wastl U,Risler T, et al. The “point of no return”and the rate of progression in the natural history of IgA nephritis [J].Clin Nephrol,1999,52(5):285-292.
[6]Komatsu H, Fujimoto S, Sato Y, et al. “Point of no return(PNR)” in progressive IgA nephropathy:significance of blood pressure and proteinuria management up to PNR [J].J Nephrol,2005,18(6):690-695.
[7]Glassock RJ.IgA nephropathy: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Cleve Clin J Med,2008,75(8):569-576.
[8]周瑩,戴虹凌,杜園園,等.病理呈局灶性腎小球硬化的IgA腎病216例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腎臟病雜志,2008,9(10):895-896.
[9]Hallan SI, Ritz E, Lydersen S,et al. Combining GFR and Albuminuria to classify CKD improves prediction of ESRD[J].J Am Soc Nephrol,2009,20(5):1069-1077.
[10]D’Amico G. Natural history of idiopathic IgA nephropathy and factors predictive of disease outcome[J]. Semin Nephrol,2004,24(3):179-196.
[11]陳香美,王涌,湯力,等.106例伴有慢性腎功能不全的IgA腎病患者腎活檢的臨床價值[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3,19(1) :829-842.
[12]Manno C, Strippoli GF, D'Altri C, et al. A novel simpler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for renal survival in IgA nephropathy:a retrospective study [J].AM J Kidney Dis,2007,49(6):763-775.
[13]Radford MG Jr,Donadio JV Jr ,Bergstralh EJ,et al. Predicting renal outcome in IgA nephropathy [J].J AM Soc of Nephrol,1997,8(2):19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