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仲
1840年,英國憑借堅船利炮,攻破中國的大門,列強入侵,中國政府割地賠款、約定關稅、開放通商口岸……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1885年,鄒容出生在重慶府(巴縣)城內(nèi)夫子池洪家院子的一個富商家庭,原名桂文,曾改名紹陶,又名威丹,蔚丹,留學日本時改名鄒容。他從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從不墨守成規(guī),對新事物,新思潮總是懷著強烈的興趣去汲取。時逢清政府愈益腐敗,民族危機日趨嚴重的年代,民族的災難激起他的憤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寫下“惟冀后來者,繼起志勿灰”的詩句,表達他對為維新事業(yè)獻身的譚嗣同的敬仰,闡發(fā)他為國御侮而學習、奮斗的遠大志向。為更多地了解世界,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他自費選習英語、日語。1901年1月,他到成都參加選拔留日學生考試,錄取后,卻遭四川總督奎俊以“聰穎而不端謹”為由而除名。
1901年秋,鄒容告別故鄉(xiāng),揚帆遠行到達上海,入“廣方言館”學習外語。1902年鄒容自費到達東京,進神田區(qū)文書院讀書,此間,他閱讀了大量西方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錄達人名家言印于腦中”,思想產(chǎn)生了質(zhì)的飛躍。在孫中山民族革命思想的感召下,他積極投身革命運動,組織留學生舉行各種集會,對帝國主義的霸權行徑和滿清政府的腐敗大加撻伐,不遺余力地宣傳只有革命才是中國救亡圖強的唯一途徑。1903年,他因毆打并剪掉滿清政府留日學生監(jiān)督姚文浦的發(fā)辮,被日本外務省強迫離境返國。游學日本經(jīng)年,他以愛國者去,以革命家歸。返國時,他的行篋內(nèi)帶著提綱既定的《革命軍》初稿。
鄒容照
1903年4月,回到上海他就與章太炎、章士釗等一起,和愛國學社的一些活動分子從事革命宣傳活動,開展拒俄運動。為使國人掙脫封建忠君意識的束縛,促成革命高潮到來,鄒容以極大熱情將《革命軍》初稿完整成書,章太炎為書作序后,交出版社付印。1903年5月,上海大同書局將該書出版。《革命軍》剛一面世,即反響強烈,被稱為“義師先聲”,震撼社會、警醒世人的“雷霆之聲”?!陡锩姟芬粫财哒拢鼉扇f字,通篇以犀利而明快的語言,石破天驚的磅礴氣勢,旗幟宣明地闡發(fā)“反清革命、民主共和”是改造時下社會的唯一主題的政治主張!該書對清朝專制制度、經(jīng)濟劫掠、文化奴役,進行了廣泛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指出清政府的封建專制是陷民族于危機的根源;根據(jù)美國《獨立宣言》、法國《人權宣言》的思想內(nèi)核,提出了“國民”和“奴隸”兩個根本對立的概念,指出“革命”是拯救國家的唯一藥方。提出維護國民權利的民主共和國方案,強調(diào)只有打倒清王朝才能建立共和政府,才能完成民族獨立、國家民主富強的任務。《革命軍》一書雖然字數(shù)不多,卻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宣傳革命,主張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巨著”。自此,在混沌意識中徘徊的革命知識份子不再迷茫,他們有了奮斗的目標;民主共和亦成為中國絕大部分民眾的追求。
被譽為中國人權宣言的《革命軍》,在死水微瀾的中國社會形成的轟動,誠如魯迅先生對該書評價說:“……倘說影響,則別的千言萬語,大概都抵不過淺近直截的‘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所作的《革命軍》?!痹摃l(fā)行量超過100萬冊,大量的閱讀者言語傳遞,中國出現(xiàn)空前的思想震動,清廷感到極大恐慌,驚呼:“此書逆亂,從古所無”,借口章太炎為該書作序,《蘇報》連載了該篇文章,遂勾結帝國主義查封了《蘇報》,租界巡捕于6月30日逮捕了章太炎。7月1日,年少氣盛的鄒容懷揣視死如歸的凜然大義,自赴巡捕房投案,要與章太炎同生死、共患難。1905年4月3日,鄒容罹難于獄中。一顆初升的思想領袖之星隕落了。
“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舉行推翻清朝專制統(tǒng)制的辛亥革命,數(shù)十日間,全國多省紛舉義旗響應武昌起義,宣布脫離清廷而獨立。腐朽而又喪失民心的清政府已是病入膏肓無力回天。經(jīng)數(shù)次談判,達成妥協(xié),1912年2月12日,隆?;侍蟊黄认略t書,宣布清朝宣統(tǒng)皇帝退位,并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滿清政權的遜位,導致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誕生。隨著宣統(tǒng)皇帝的皇冠落地,統(tǒng)治中國達267年的滿清封建王朝隨之結束,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宣告滅亡。鄒容畢生追求的遺愿實現(xiàn)了。
人民沒有忘記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認為鄒容“當國民醉生夢死之時,獨能著書立說,激發(fā)人心”。為充分肯定鄒容對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貢獻,特以臨時大總統(tǒng)名義批準黃復生等呈請,批準追贈鄒容為“大將軍”,并“照陸軍大將軍陣亡例賜恤”。重慶蜀軍政府把鄒容列為四川死難烈士第一名加以表彰。1924年,章炳麟作《贈大將軍鄒君墓表》,由于右任書寫刻石于鄒容墓地。1944年,國民黨重慶市黨政聯(lián)席會議決定,將原夫子池洪家院子至蒼坪街原鄒家祠堂路段改名為“鄒容路”。解放后,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多次指示要為鄒容寫傳記、編文集。1962年周恩來總理指示中華書局重印《革命軍》一書,作為增強理論素養(yǎng),保持革命氣節(jié)的優(yōu)秀讀本,供干部學習。
1941年(民國30年)底,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通過鄒魯委員提議,為四川在辛亥革命前后犧牲的革命烈士建立紀念碑,并將決議交中央第175次常會核定具體辦法。決定在重慶建立黃花崗先烈紀念碑,銘刻各先烈之功勛。各烈士籍貫所在地建立分碑。國民黨中執(zhí)委秘書處于1941年(民國30年)12月函囑重慶市黨部、四川省黨部迅速會同重慶市政府、四川省政府等機關單位,盡快確定建碑地點和建碑貞珉(石刻碑銘的美稱),貞珉要求以堅硬質(zhì)細的美石為佳,愈大越好,碑陰要書寫,前后兩面要磋平。碑石大小選定后即通知國民黨中執(zhí)委秘書處,以便轉告書碑者依尺寸書碑。
1942年(民國31年)1月8日,國民黨重慶市黨部將此函轉給重慶市政府辦理。隨后市黨部與市政府舉行黨政聯(lián)席會議討論該事,決定由重慶市工務局繪擬圖樣,造具預算。時過一年,1943年(民國32年)國民黨中執(zhí)委秘書處再次函催重慶市黨部,速即會同重慶市府辦理此事。在市政府催促下,重慶市工務局長夏舜參向市黨部和時任重慶市長賀耀祖呈上修建圖樣及工程預算:“四川革命先烈紀念總碑”修建資金30萬、“鄒容烈士紀念碑”修建資金30萬、“張培爵烈士紀念碑”修建資金50萬,“三碑”共需資金110萬元。先請市政府墊撥80萬元,以便急速動工。但不知何故,直到抗戰(zhàn)勝利仍未兌現(xiàn)。
重慶南區(qū)公園內(nèi)的鄒容紀念碑
1946年1月26日,由漢鴻順營造廠承建,鄒容烈士紀念碑正式動工興建,1946年6月29日,鄒容烈士紀念碑建好落成。鄒容烈士紀念碑位于重慶市渝中區(qū)菜園壩街道環(huán)境幽雅的南區(qū)公園內(nèi),是當時的重慶市政府為紀念這位曾對中國近代社會作出巨大貢獻,其著作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極大影響的人物而特意建造的。紀念碑面朝長江,通高5.53米;基腳是兩層疊套的八角形平臺,高約0.17米;其上塑立一八角形碑身,高約1米,每面寬0.83米;八塊碑面均鐫刻有章炳麟撰寫悼鄒容的銘文,皆陰刻,最后落款:“重慶市市長張篤倫敬立,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五月”;碑身上部覆有一直指蒼穹、高約4.36米的八角形錐體碑柱,象征烈士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如直刺封建王朝的利劍,八角柱身按均衡間隔在四塊柱身上鐫刻有“鄒容烈士紀念碑”七個陽刻大字;柱頂部平臺一半園球體扣壓其上,充分體現(xiàn)了設計者的獨特匠心,用地球的一半作為直向青天的鄒容烈士紀念碑的頂部,寓意放眼全球“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主義,必是圜宇世界的最終選擇。
文革中,該碑被紅衛(wèi)兵破壞。1982年,為紀念辛亥革命爆發(fā)70周年,重慶市文化局按原設計重新整修了鄒容烈士紀念碑。1983年12月1日,鄒容烈士紀念碑被定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4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該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7日,重慶市政府將該碑公布為直轄后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碑現(xiàn)今保存基本完好,過往的車輛和行人抬頭皆能觀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