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姚 舉*, 李號賓, 張 瑜, 王 東, 馬國蘭
(1.新疆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烏魯木齊 830091; 2.新疆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烏魯木齊 830063;3.新疆莎車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844700)
多年來,棉花產業(yè)在新疆農業(yè)中占有主導地位。由于多年連作、品種單一,棉田生態(tài)系統(tǒng)日益脆弱,使得有害生物呈逐年加重趨勢發(fā)展[1]。以往對于棉花主要害蟲的防治過分依賴于農藥的使用,導致害蟲抗藥性提高,天敵種群數量下降,自然控害能力減弱。如何有效地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已成為研究熱點。除減少施藥和改變耕作制度之外,調節(jié)非農田生境來提高天敵的效益也是生態(tài)調控的重要手段[2]?,F(xiàn)今,國內外棉田天敵增益技術的研究很多,如通過棉田種植誘集作物的方式,增加天敵種類及數量[3-8];調整作物布局,與其他作物套(間)作,改變棉田天敵群落結構[3,9-12];棉田人工釋放天敵[13-16]等。許多天敵增益技術已在棉花生產中取得了不錯的防蟲效果。
油菜誘集帶能為天敵提供替代獵物或寄主、補充營養(yǎng)和躲避場所以及過度場所,可有效保育早期棉田天敵[17]。以往試驗證明,在棉花苗期,種植油菜誘集帶的棉田中捕食性天敵的初發(fā)期可比對照田提前5~15 d,蚜繭蜂以及瓢蟲等捕食性天敵明顯增多,可明顯減輕苗蚜的發(fā)生及為害[18]。種植油菜誘集帶技術在新疆南疆棉區(qū)被廣泛應用,在棉區(qū)害蟲綜合防治體系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試驗希望通過對種植不同品種油菜誘集帶棉田的天敵及害蟲發(fā)生情況進行調查,篩選出有較好誘集作用的油菜主栽品種,為棉田油菜誘集帶保育控害作用的合理利用以及棉花害蟲的可持續(xù)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2007年從新疆農業(yè)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引進 3個油菜品種 ,分別為‘253142’、‘258110’、‘新油13號’。4月上中旬棉花播種時在棉花條田兩邊依次單行播種不同品種油菜。條田長度為550 m,寬35~36 m,共用了3個棉花條田。第1個和第2個條田每個油菜品種種植長度為182 m。第3個條田每個油菜品種種植長度為150 m。油菜出苗后及時間苗和定苗,株距為15 cm。
調查棉花害蟲及自然天敵數量。5月下旬到6月下旬之間共調查6次,調查間隔5~7 d。單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10株(調查每株棉花上、中、下3片葉子上的蚜蟲數量)和10網(查自然天敵和其他害蟲)。調查的主要害蟲有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棉蚜(Aphisgossypii Glover)、棉長管蚜(Acy rthosiphon gossypii Mordvilko)、葉蟬類和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Linnaeus)],天敵有異須微刺盲蝽(Campy lomMa diversicornis Reuter)、黑點齒爪盲蝽[Deraeocoris punctulatus(Fallén)]、華姬蝽(Nabis sinoferus H siao)、微小花蝽[Orius Minutus(Linnaeus)]、蜘蛛類、多異瓢蟲(H ip podamia variegate Goeze)、菱斑巧瓢蟲[Oenopia cong lobata(Linnaeus)]、十一星瓢蟲(Coccinella undecimpunctata Linnaeus)及其他類捕食性天敵。
7月初調查與油菜誘集帶相鄰的一行棉花的長勢,每塊地每個品種查5點,每點10株,測株高、子葉節(jié)處的莖粗、蕾鈴數量。
在每次對棉花害蟲和天敵進行調查時,對不同品種油菜的生長情況進行觀察。當某品種油菜全部株數的50%達到某一生育時期時,確定該品種油菜進入此生育時期。
使用 SPSS16統(tǒng)計分析軟件,應用One w ay ANOVA分析方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如果差異顯著再進行多重比較(LSD,p<0.05),明確不同品種油菜對棉田害蟲、自然天敵及棉花長勢影響的差異。
種植油菜誘集帶的棉田自然天敵主要種(類)有食蟲蝽、蜘蛛和瓢蟲,各自的發(fā)生數量分別占天敵總數量的39%、20%和19%。方差分析表明,各品種處理間自然天敵逐日發(fā)生數量無顯著差異(見圖1),但整個生長季棉田天敵總量存在顯著差異,多重比較表明‘253142’處理天敵總量極顯著多于‘新油13號’處理和‘258110’處理(見表1)。
對棉田各主要害蟲方差分析表明:各處理蚜蟲類和牧草盲蝽逐日發(fā)生數量無顯著差異(見圖2,3);葉蟬數量只在6月18日的調查中達到極顯著差異,‘新油13號’處理葉蟬數量分別顯著和極顯著多于‘253142’處理和‘258110’處理 ,‘253142’處理顯著多于‘258110’處理(見圖4);3個品種油菜帶棉田牧草盲蝽總量差異不顯著;蚜蟲類害蟲總量差異顯著,多重比較表明‘253142’處理總量顯著多于‘新油13號’處理和‘258110’處理;葉蟬類害蟲總量差異顯著,多重比較表明‘新油13號’處理和‘253142’處理總量顯著多于‘258110’處理(見表1)。
表1 2007年周緣種植不同品種油菜棉田自然天敵和主要害蟲的發(fā)生總量1)
方差分析表明3個油菜品種對棉花長勢的影響沒有顯著差異(見表2)。
表2 2007年不同品種油菜誘集帶相鄰的棉花長勢比較1)
‘253142’開花最早,其次為‘258110’。這兩個品種花期為5月中旬-6月上旬,6月下旬角果即全部成熟?!掠?3號’開花期較晚,在6月上旬到6月下旬,7月中、下旬角果才成熟。
表3 3個品種油菜生育期差異
棉田邊緣種植油菜誘集帶,主要是要利用油菜上的蚜蟲等害蟲吸引和繁殖自然天敵,以增加棉田早期自然天敵數量。這既要求油菜上的植食性昆蟲不為害棉花,也要求其發(fā)生數量盡可能大,同時要求油菜的生育期較短,與棉花的共生期盡可能短,以免影響棉花生長。所用的3個油菜品種,除‘新油13號’為甘藍型生育期較長外,其他兩個品種均為芥菜型,生育期較短?!掠?3號’的開花期為6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中、下旬角果才成熟。其他兩個品種開花期為5月中旬-6月上、中旬,6月下旬角果即全部成熟。‘新油13號’與棉花的共生期最長,對棉花長勢的潛在影響最大。2007年種植‘258110’和‘新油13號’誘集帶的棉田葉蟬數量較多,其原因還無法分析。葉蟬目前為棉花次要害蟲,大面積種植‘253142’和‘新油13號’有可能使棉田葉蟬數量增加。
油菜帶只有正常生長,才能生產足夠的蚜蟲來吸引和繁殖天敵。所用的3個油菜品種都能適合南疆的棉田環(huán)境正常生長。根據多年觀察,當地棉蚜發(fā)生時間為5月初-6月中、下旬,這段時間內油菜帶如果能增加棉田天敵,對棉蚜防治意義較大。種植‘253142’的棉田中的天敵總數要明顯多于種植其他兩種品種的棉田。綜合以上分析認為,油菜品種‘253142’可作為棉田誘集帶候選品種。
[1]王林霞,田長彥,馬英杰,等.玉米誘集帶對棉田天敵種群動態(tài)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04,22(1):86-89.
[2]馮宏祖,王蘭.利用非棉田生境進行棉蚜生態(tài)調控初探[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36(9):3752-3753.
[3]吳孔明,紀好勤.棉蟲綜合治理對天敵昆蟲群落的影響[J].昆蟲天敵,1989,11(4):151-155.
[4]趙建周,楊奇華,周明牂.棉田種植誘集作物對天敵的保護及增殖作用[J].植物保護學報,1991,18(4):339-342.
[5]文紹貴,崔金杰,王春義.不同立體種植對棉花主要害蟲及其天敵種群消長的影響[J].棉花學報,1995,7(4):252-256.
[6]張潤志,梁宏斌,田長彥,等.利用棉田邊緣苜蓿帶控制棉蚜的生物學機理[J].科學通報,1999,44(20):2175-2178.
[7]王玉堂.作物巧間作勝過施農藥—作物優(yōu)化配植20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1,12(11):18.
[8]Castle S J.Con cen tration andmanagement of BeMisia tabaci in cantaloupe asa trap crop for cotton[J].Crop Protection,2006,25:574-584.
[9]戈峰,丁巖欽.多樣化的棉田生態(tài)系統(tǒng)控害保益功能特征研究[J].應用生態(tài)學報,1997,8(3):295-298.
[10]王春義,夏敬源,崔金杰,等.北疆不同類型棉田節(jié)肢動物群落結構與多樣性[J].棉花學報,2004,16(2):112-116.
[11]姚舉,李號賓,阿可旦?吾外士,等.麥-棉鄰作天敵轉移規(guī)律研究[J].新疆農業(yè)大學學報,1999,22(4):340-343.
[12]梁振中,趙云生.農田作物格局及其對棉花害蟲波動性的影響[J].昆蟲知識,1991,28(5):272-275.
[13]許建軍,郭文超,姚舉,等.新疆棉區(qū)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鈴蟲田間釋放技術研究與應用[J].新疆農業(yè)科學,2004,41(5):378-380.
[14]馬德英,郭惠琳,劉芳政.暗黑赤眼蜂防治新疆棉鈴蟲試驗初報[J].中國生物防治,2000,16(3):143.
[15]冀煒,霍紹棠,顧新全,等.赤眼蜂防治棉鈴蟲的生態(tài)效應[J].西北農業(yè)學報,1994,3(1):87-89.
[16]蘭欣,張帆,程東新,等.赤眼蜂防治棉鈴蟲試驗初報[J].新疆農業(yè)科學,1999(3):104-106.
[17]李寶林,杜德壽,梁耀琦,等.用生態(tài)工程方法對棉田插種油菜措施的改進及其綜合效益分析[M].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及研究進展.北京:中國農業(yè)科技出版社,1990:199-204.
[18]趙建周,楊奇華,周明牂,等.棉田綜合種植油菜與高粱誘集帶控制棉花害蟲的效果[J].植物保護,1989,15(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