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英 陳劍鋒
(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13)
近年,麥苗的營養(yǎng)保健價值正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肯定。大量研究已經證明麥苗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維生素和SOD酶等全天然生物質,人們每天只要獲取少量的麥苗營養(yǎng)就可實現(xiàn)人體營養(yǎng)均衡、防病抗?。?-5]。鑒此,有關麥苗產品的開發(fā)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經初步觀察發(fā)現(xiàn),大麥苗產量及其營養(yǎng)品質存在品種間差異[1,6-8],為篩選高產、優(yōu)質、適宜在福建省作為麥苗營養(yǎng)開發(fā)利用的大麥品種,設計了本試驗。
材料選用福建省選育的近年在生產上種植利用的5個大麥品種:閩麥02,閩誘3號,福大麥1號,莆大麥5號和莆大麥8號。
1.2.1 基本情況:田間試驗在福建省農科院埔垱基地進行,試驗地前作為花生,土質為沙壤土。田間采取隨機區(qū)組設計,三次重復,共15個小區(qū)。每小區(qū)面積2 m2(1.33 m×1.5 m),條播6行,播種量為15 kg/667 m2。各小區(qū)均為11月9日播種,15日出苗。成苗期每小區(qū)定苗390株,即每行130株 (13萬株/667 m2計)統(tǒng)一定苗;田間栽培管理按統(tǒng)一要求進行。
1.2.2 觀察測定:(1)鮮苗產量:當麥苗開始拔節(jié)時進行第一次收割,并稱鮮重;以后根據(jù)苗情進行多次收割。(2)營養(yǎng)品質:每次割青前在上部倒二展開葉離葉尖三分之一處,統(tǒng)一獲取等量的葉片組織,測定以下項目。
葉綠素含量,采用80%丙酮浸提法測定。可溶性蛋白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SOD(過氧化物歧化酶),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藍 (NBT)光化還原法測定。
1.2.3 數(shù)據(jù)分析:將上述各項測定結果,分別代入DPS處理軟件系統(tǒng)進行方差分析比較。
各大麥品種各次割苗時間及鮮苗產量列于表1,各小區(qū)鮮苗產量列于表2。從表1看,5次割苗時間間隔最長的是第三次,間隔最短的是第五次;鮮苗產量最高的是第三次,最低的是第四次。
從表2可見,各參試品種中以福大麥1號小區(qū)鮮苗產量最高,其他依次是閩麥02、莆大麥8號、閩誘3號、莆大麥5號。LSD方差分析結果 (表3),福大麥1號比閩麥02增產顯著,比其他3個品種增產均極顯著;閩麥02比莆大麥5號增產極顯著,比其他2個不顯著;閩誘3號、莆大麥8號和莆大麥5號之間差異不顯著。
本試驗測定了大麥苗中的3種營養(yǎng)成分,即葉綠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質含量和SOD酶活性。5次割苗中,由于后2次麥苗產量過于偏低,生長不正常,所以僅對前3次割收的麥苗進行營養(yǎng)測定。
表1 各次割苗時間和鮮苗三重復產量
表2 各品種小區(qū)多次割苗產量結果 kg
表3 參試品種鮮草產量差異性比較
2.2.1 葉綠素含量。不同品種前3次割青麥苗的葉綠素含量測定結果見表4。由表中數(shù)據(jù)看到,不同批次割青的麥苗,葉綠素含量有明顯差異,其中第二次收割的麥苗葉綠素含量較高;從品種間比較看,閩麥02的葉綠素含量為最高。品種間差異比較結果 (表5),閩麥02與福大麥1號和莆大麥5號之間差異不顯著;但與閩誘3號差異顯著;與莆大麥8號差異極顯著;莆大麥5號、閩誘3號、莆大麥8號之間差異不顯著。
表4 不同品種不同割期麥苗的葉綠素含量mg/g
表5 不同品種麥苗葉綠素含量差異性比較
2.2.2 可溶性蛋白質含量。不同品種前3次割青麥苗的可溶性蛋白質含量測定數(shù)據(jù)見表5。結果表明,3次割青麥苗,以第二次的蛋白質含量最高;5個品種中,福大麥1號蛋白質含量最高,閩麥02次之,閩誘3號第三,莆大麥5號最少。品種間差異比較顯示 (表6),福大麥1號與閩麥02差異不顯著、與閩誘3號差異顯著、與莆大麥5號和莆大麥8號差異極顯著;而閩麥02、閩誘3號、莆大麥5號、莆大麥8號之間差異卻都不顯著。
表6 不同品種不同割期可溶性蛋白質含量mg/g
表7 不同品種麥苗可溶性蛋白質含量比較
2.2.3 SOD酶活性。不同品種前3次割青麥苗的SOD酶活性測定數(shù)據(jù)見表8。結果表明,3次割青的麥苗,除閩誘3號第一次SOD酶活性較其他2次高外,其他4個品種的SOD酶活性均為第二次收割的為高;5個品種中,福大麥1號SOD酶活力最高,莆大麥5號次之,其他依次是閩麥02、閩誘3號,莆大麥8號。品種間差異分析比較結果(表9),福大麥1號與莆大麥5號之間差異不顯著,與閩麥02之間差異顯著,與閩誘3號和莆大麥8號之間差異極顯著;莆大麥5號與閩麥02之間差異不顯著,與閩誘3號和莆大麥8號之間差異極顯著;閩麥02與閩誘3號之間差異不顯著,與莆大麥8號差異顯著;閩誘3號與莆大麥8號之間差異不顯著。
表8 不同品種不同割期葉片SOD酶活性 U/(g.FW)
表9 不同品種麥苗SOD酶活性比較
上述試驗結果表明,大麥不同品種間麥苗產量及主要營養(yǎng)成分含量存在明顯差異。由此認為,在進行麥苗營養(yǎng)食品開發(fā)利用中,對品種的篩選是必要的。
從參試的5個大麥品種的麥苗產量及3種營養(yǎng)成分含量分析比較結果看,福大麥1號除了葉綠素含量比閩麥02稍低外 (差異不顯著),其他方面均明顯較優(yōu);試驗認為,在當?shù)貤l件下,福大麥1號可作為麥苗生產利用的首選品種。
從前3次割苗的營養(yǎng)分析結果比較顯示,第二次收割的麥苗營養(yǎng)品質最好 (個別例外)。這是否與割苗時期的溫度較低,或其他因素有關,還有待以后進一步探討。
不同批次收割的大麥苗產量以第三次為最高,可能與間隔的時間較長有關,即經歷再生時間長,生物量積累也多。
本試驗的5次割苗中,由于第三次割苗時間拖延了3~4 d,過了分蘗期,麥苗開始明顯拔節(jié),割苗后生長點遭到破壞,之后麥苗再生能力變弱,后續(xù)割苗產量迅速下降,給試驗造成一定的影響。另外,由于物候期的關系,當?shù)卮篼溤谶m宜栽培季節(jié)內,遲播往往表現(xiàn)生育期縮短,影響營養(yǎng)器官的良好生長。因此,為了增加割苗次數(shù),提高麥苗產量,可采取適期早播的做法;在前后作寬松的條件下,福州地區(qū)種植以收獲嫩苗為目的的大麥,可以提早至10月底播種。
[1]張秋英,張紹南,葉定生,等.大麥草營養(yǎng)研究及開發(fā)前景 [J].福建農業(yè)科技,2002(2):19-20
[2]張秋英,陳劍鋒,張紹南.大麥苗營養(yǎng)及其對白鼠健康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4(2):61-64
[3]黃碧光,劉思衡.麥苗的營養(yǎng)價值及開發(fā)利用 [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01,22(5):40-42
[4]張秋英,陳劍鋒,金美玉,等.麥苗營養(yǎng)對生命機體健康影響的探索[J].大麥科學,2005,(2):31-35
[5]張秋英,陳劍鋒.口服麥苗粉對人體健康效應的觀察[J].中國農學通報,2009,(18):106-109
[6]張秋英,張紹南,葉定生,等.大麥新品種閩誘3號的選育與利用[J].大麥科學,2003(4)
[7]張秋英,張衛(wèi)清,陳貴煌,等.大麥新品種閩麥02的選育與生產示范[J].大麥科學,2004(2):17-21
[8]武紅霞,鄔飛波,俞國琴,等.麥綠素專用大麥品種的篩選初報 [J].麥類作物學報,2002(3):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