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明
近年來,凝血、纖溶系統(tǒng)與動脈粥樣硬化及其引發(fā)事件的關系倍受關注,尤其在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方面。研究發(fā)現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基因多態(tài)性與心腦血管發(fā)病高度相關[1~3],但ACE基因多態(tài)性在凝血及纖溶中的作用以及其與纖溶的關系,查新尚未見的報道。因此,我們應用PCR技術和遺傳學方法測定了疾病組和對照組的ACE基因多態(tài)性,測dD、PT、Fg、TT、APTT各值。旨在探討ACE基因多態(tài)性與纖溶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疾病組:126例,男76例,女50例,選自2001年1月至2009年10月間住院患者,病例均符合WHO關于冠心病、高血壓病的命名和診斷標準,年齡(62.76±8.5)歲﹙52~77歲﹚。其中單一疾病:冠心病22例,高血壓20例;合并疾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壓者20例,高血壓合并冠心病者24例。對照組:選擇經病史、體檢、實驗室檢查、X線及心電圖檢查,排除各類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肝腎功能不良者及無高血壓病史者66例,男40例,女26例,年齡53~76歲,平均年齡(63.28±8.8)歲。均按ACE基因型分為Ⅱ、ID和DD基因型三組。
1.2 方法 受試者均禁食12 h以上,晨間取肘靜脈血,用酶法測D-二聚體(dD)、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g)、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Fg采用Follin酚法。
ACE基因檢測及多態(tài)性:取肘靜脈血5 ml,肝素抗凝,酚-氯仿法抽提基因組DNA,應用PCR方法擴增DNA片段。參照 Rigat設計引物[4],上引物 5'-CTG GAG ACC ACT CCC ATC CTT TCT-3';下引物 5'-GAT GTG GCC ATC ACA TTC GTC AGA T-3'。擴增程序:94℃ 變性 1 min,58℃ 退火 1 min,72℃延伸1 min,共30個循環(huán)。取PCR產物10 μl,采用2%凝膠電泳(含溴乙錠 0.5 μl/ml),經100V 60 min,在紫外光下觀察、鑷影??梢夾CE基因有190bp(D)和490bp(I)兩個基因片段(附圖),三種基因型:DD、ID和Ⅱ型。
附圖 ACE多態(tài)性基因圖
2.1 正常對照組與疾病組ACE基因多態(tài)性頻率見表1。疾病組ACE基因DD型頻率38.1%和D等位基因頻率54.4%明顯高于正常人的19.7%和34.1%(χ2分別為6.63、8.94,P<0.05、P <0.05)。
2.2 臨床資料及 dD、PT、Fg、TT、APTT指標見表2。疾病組中,dD、Fg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而 PT、TT、APT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將疾病組和對照組按ACE基因型分組,分別進行比較。在三種基因型患者中,ACE基因DD型疾病組dD、Fg水平明顯高于ID、Ⅱ型組(P<0.05),而PT、TT、APTT水平明顯低于ID、Ⅱ型組(P<0.05),相比有顯著性差異;ACE基因多態(tài)性與dD、Fg濃度間顯著正相關(r值分別為0.671、0.702,P 值均 <0.01);與 PT、TT、APTT 濃度間存在顯著負相關(r=-0.648、-0.683、-0.653,P <0.01)。
表1 正常人與疾病組的AC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頻率
表2 各組臨床資料和 dD、PT、Fg、TT、APTT指標
3.1 ACE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范圍的擴大 近年來,編碼ACE基因多態(tài)性被認為是冠心病、高血壓病的侯選易感基因之一,與維持及修復心血管結構密切相關[4-6]。而我們研究發(fā)現ACE基因多態(tài)性與凝血及纖溶系統(tǒng)關系密切。與凝血和纖溶系統(tǒng)中的dD、PT、Fg、TT、APTT等指標密切相關,疾病組中dD、Fg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而PT、TT、APT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將疾病組和對照組按ACE基因型分組,分別進行比較。在三種基因型患者中,ACE基因DD型疾病組dD、Fg水平明顯高于ID、Ⅱ型組(P<0.05),而PT、TT、APTT水平明顯低于ID、Ⅱ型組(P<0.05),相比有顯著性差異;ACE基因多態(tài)性與dD、Fg濃度間顯著正相關(r值分別為0.671、0.702,P <0.01);與 PT、TT、APTT 濃度間存在顯著負相關(r=-0.648、-0.683、-0.653,P <0.01)。相關分析發(fā)現,ACE基因 DD型與 dD、Fg濃度明顯正相關,與 PT、TT、APTT明顯負相關。結果提示ACE基因尤其DD型可能是影響凝血及纖溶異常的關鍵,這進一步強調了基因DD型者檢測和控制凝血及纖溶異常的重要性。
3.2 凝血與纖溶系統(tǒng)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關系 眾所周知,缺血性心腦血管的發(fā)病過程中存在著高凝狀態(tài),凝血和纖溶系統(tǒng)貫穿在心腦血管病發(fā)病的始終,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死亡與致殘最重要的原因。因此,研究治療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尤為重要。
多數研究認為[7,8],dD、Fg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本文觀察發(fā)現基因DD型疾病組中,dD、Fg水平升高顯著,明顯高于其他基因型組(P<0.01),而基因DD型對照組中,dD、Fg水平也升高,明顯高于其他基因型組(P<0.05)。纖維蛋白原是血小板聚集的重要介質之一,是血漿中最大的鏈狀蛋白,對血漿及全血粘度影響極大,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而Fg升高進一步加重缺血性心腦血管的原因之一。另外,血漿中dD過多,促進局部炎癥細胞特別是單核細胞合成并釋放某些細胞因子,導致凝血亢進,增加血栓形成的傾向,這也是缺血性心腦血管病中,dD、Fg升高的原因所在。PT、TT、APTT是反應凝血的重要指標。PT、TT、APTT縮短,除了少數因為凝血因子Ⅷ或Ⅻ的活性特別高存在高凝狀外;還存在于缺血性心腦血管等疾病中,單獨測PT臨床上意義不大,與TT、APTT同時檢測不但可擴大篩選因子活性范圍,而且提高對肝素類物質檢測的敏感性。在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中,PT、TT、APTT各值縮短。本研究示,ACE基因DD型疾病組,PT、TT、APTT水平明顯低于ID、Ⅱ型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關分析發(fā)現,與PT、TT、APTT明顯負相關。
研究表明,dD、PT、Fg、TT、APTT 異常除與環(huán)境因素有關外,還與ACE基因等遺傳因素有關。隨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不斷發(fā)展和范圍的不斷擴大,檢測ACE基因多態(tài)性在凝血及纖溶中的作用,對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和預防起了積極地作用,對抗栓和溶拴藥物的應用起良好的指導作用。
[1] 王景明,呂秀云,陳亮,等.血管緊張素轉換酶基因多態(tài)性與血脂及纖維蛋白原的關系.中華航海醫(yī)學與高氣壓醫(yī)學雜志,2002,9(4):204-206.
[2] Bautista LE,Vargas CI,Orostegui M,et al.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of rennin-angiotensin system genes polymor-phisms and hypertension among hispanics.Hypertens Res,2008,31(3):401-408.
[3] Lebedeva ER,Sakovich VP,Khusainova RI,et al.The role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nd apolipoprotein 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racratiial aneurysms.Zurnal Nevropatologii I Psi-hiatrii Im S S Korsakova,2007,107(10):52-57.
[4] Rigat B,Hubert C,Corvopl P,et al.PCR detection of the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 of the human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gene(DCP1)(dipeptidyl carboxypeptidase 1).Nucleic Acids Res,1992,20:1433.
[5] Ay C,Bencur P,Vormittag R,et al.The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 and serum levels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 venous thromboembolism.Data from a case control study.Thromb Haemost,2007,98(4):777-782.
[6] 張晟瑜,張抒揚.冠心病與血栓形成相關基因的多態(tài)性.協(xié)和醫(yī)學雜志,2010,1(1):118-120.
[7] 唐渝平.不同類型冠心病凝血纖溶指標的對比分析.醫(yī)師進修雜志,2004,27(7):30-31.
[8] 郭素菊,劉梔,張譯心.急性腦梗死病人血漿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含量和纖溶酶原活化的變化.微循環(huán)學雜志,2006,1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