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習文
當魯迅在錢玄同的邀約下,“終于答應他也可以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時,魯迅為什么首先是選擇了小說,而不是其他文體?更重要的是,魯迅真正拿出《狂人日記》是在“鐵屋子”理論形成的七八個月后,這期間又發(fā)生了些什么?
眾所周知,魯迅的文學出山與錢玄同的不斷催約有直接關系。時間大約始自1917年8月。魯迅真正創(chuàng)作《狂人日記》是1918年4月,離錢玄同始訪去了七八個月。也就是說,魯迅并不是答應后就很快投入了創(chuàng)作。據(jù)錢玄同事后記述:
錢玄同
我認為周氏兄弟的思想,在國內(nèi)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所以竭力慫恿他們給《新青年》寫文章。七年一月起,就有啟明的文章,那是《新青年》第四卷第一號,接著第二三四諸號都有啟明的文章。但豫才則尚無文章送來,我常常到紹興會館去催促,于是他的《狂人日記》小說居然做成而登第四卷第五號里了。
那么,這期間他在想什么呢?魯迅的解釋是:“我來做小說,也并非自以為有做小說的才能,只因為那時是住在北京的會館里的,要做論文罷,沒有參考書,要翻譯罷,沒有底本,就只好做一點小說模樣的東西塞責,這就是《狂人日記》。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yī)學上的知識,此外的準備,一點也沒有。”
但是,這依然沒有從根本上解釋問題。假如說“鐵屋子”理論是魯迅思想有所轉(zhuǎn)變的起點與契機,那么參與和寫作的方式有很多,為什么他首先從小說入手,而不是其他文體?須知,魯迅對《新青年》早就有所了解。周作人說他初到北京,魯迅就拿幾本《新青年》給他說,“近來有這么一種雜志,頗多謬論,大可一駁”。話是這么說,其實魯迅一直閱看《新青年》,在日記書信中經(jīng)常提及,還給外地朋友郵寄,足見他密切關注《新青年》的動向。從寫作的條件看,對于藏書豐厚、兄弟文化資源共享的魯迅來說,做論文沒有參考書、做翻譯沒有底本應該不是實際情況。所以,魯迅為什么真正寫小說的原因依然是個問題。魯迅的文學夢似乎早就幻滅,對世道也顯得悲觀頹唐,“鐵屋子”理論固然有道理,小說也不是想寫就寫的。要弄清楚事情的一些原委,還是要回到錢玄同身上。
錢玄同作為《新青年》的一員驍將,認為“小說戲劇,皆文學之正宗”,這與當時《新青年》重視與抬升小說歷史地位與價值的觀念是一致的。
譯介外國小說是《新青年》推進小說改革的策略之一。在這個問題上,與周氏兄弟合作的想法逐步成為了錢玄同的計劃之一。在給陳獨秀的信中,他就推薦了“我的朋友周豫才、起孟兩先生譯的《域外小說集》《炭畫》”。其實,他對周氏小說才能的欽佩由來已久,在對魯迅蓋棺定論時依然認為:“《域外小說集》不僅文筆雅馴,且多古言古字,與林紓所譯之小說絕異?!辈痪盟煸L了周家。那段時間,小說的話題成為他們熱衷的話題之一。不過,無論錢玄同如何鼓噪促動,魯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其實并沒有真正把寫作一事付諸行動,雖然也幫周作人打打下手,和錢玄同高談闊論,同時交流思想,出出主意,總體上依然只是一個“看”與“想”的狀態(tài),寫作的時機還在孕育等待之中。
在這段時間里,錢玄同顯然和周氏兄弟就小說問題做過討論。新小說應該是什么樣子,激發(fā)著他們各自的想象力,但是走出“舊小說”模式是首先必須面對的,而在這個問題上,以林紓為代表的守舊人物成為了擬定的“現(xiàn)實對手”。在對待林紓上,《新青年》同仁的態(tài)度與觀點同樣表現(xiàn)出驚人的一致。林紓似乎始終構成他們揮之不去又必須試圖超越的主要對手,尤其是錢玄同從一開始就態(tài)度鮮明,連諷帶罵,可以說做足了文章。
不過,情況并非預料那樣熱鬧,“那時仿佛不但沒有人來贊同,并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我想,他們許是感到寂寞了”。這種情形得到鄭振鐸的印證:“從他們打起‘文學革命’的大旗以來,始終不曾遇到過一個有力的敵人們。他們視‘桐城為謬種,選學為妖孽’。而所謂的‘桐城選學’也者卻置之不理。因之,有許多見解他們便不能發(fā)揮盡致。舊文人們的反抗言論既然是寂寂無聞,他們便好像是盡在空中揮拳,不能不有寂寞之感?!辈贿^鄭振鐸說他們“不曾遇到有力的敵人”并不確切,相反,自身的寂寞使他們將林紓作為必須驚動并且接受挑戰(zhàn)的現(xiàn)實對手。這種設計從一開始就已經(jīng)有了,只是對手一直不予理睬。情急之下,錢玄同、劉半農(nóng)才有些不光彩地聯(lián)手演出了一曲“雙簧戲”,據(jù)說周氏兄弟也參與了策劃。在這個值得玩味的行動中,林紓自然備受奚落與批評。
錢玄同與周氏兄弟都是章門弟子,錢玄同聯(lián)手周氏自有門戶之緣,在對林紓的態(tài)度上,同樣有一致的見識。且不論民國初年,章太炎與林紓在北京大學互相攻擊,勢同水火。就文化立場而言,章太炎不承認林紓“古文大家”的身份,始終歸類為“小說家流”為快,“與蒲松齡相次”。及至林紓?cè)ナ?,章太炎還慨嘆:“嗚呼畏廬,今之蒲留仙也!”,依然以“小說家”視之。錢玄同稱林紓小說“得唐代小說之神韻”、“《聊齋志異》文筆”,實際是章太炎觀點的重申。
其實,更早試圖超越林紓的并不是章太炎,而是魯迅。早在1909年1月15日,魯迅就在《域外小說集?序言》中寫道:“《域外小說集》為書,詞致樸訥,不足方近世名人譯本。特收錄至審慎,移譯亦期弗失文情。異域文術新宗,自此始入華土?!边@里所說的“近世名人”,指的就是林紓。1932年1月16日,魯迅在致增田涉信中明確表示:“《域外小說集》發(fā)行于1907年或1908年,我與周作人還在日本東京。當時中國流行林紓用古文翻譯的外國小說,文章確實很好,但誤譯很多。我們對此感到不滿,想加以糾正,才干起來的?!笨陀^上說,魯迅是深受林紓影響的。不過,超越前輩似乎一直是魯迅潛行的目標。
進一步值得探究的是,在演出“雙簧戲”、“罵倒王敬軒”的過程中,他們故作多情又別有用意地推出了周氏兄弟。不僅推舉“貴報四卷一號中周君所譯托思之小說”,還要請林紓“把周先生十年前抱復古主義時代所譯的《域外小說集》看看”。且不說周氏兄弟是否真的參與了這次策劃,但是,很顯然他們不僅默認了錢玄同的想法與做法,同時也做好了把自己推向風口浪尖的準備。如果說“鐵屋子理論”激發(fā)魯迅終于“開了口”,那么,對魯迅來說,1818年春天,《新青年》對新小說的提倡、對林紓小說的關注以及試圖超越都是魯迅寫小說的現(xiàn)實情境。在這些活動中,不難發(fā)現(xiàn)章門弟子對舊事的追憶,對章太炎學術思想與文化精神承接及新的探索,對林紓小說范式與影響真正挑戰(zhàn)與超越的渴望,以及真正擺脫因襲思想、在模仿中創(chuàng)新的欲動態(tài)勢。
方向與選擇已經(jīng)擺在那里,魯迅寫小說似乎勢在必行。在小說觀念上,林紓小說的“閑書”品質(zhì)以及“老路子”的寫作方式?jīng)]有“與時俱進”,新小說應該與新文化的提倡、“為人生”相呼應,要“利用他的力量,來改良社會”,這應該成為一種新的自覺的小說功能觀念。從“寫什么”的角度看,平民意識的興起、生命的人道關懷以及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已經(jīng)涌動著洶洶的思潮,“吶喊”成為了一種必然選擇。1918年,周作人《人的文學》、《平民文學》問世,也是這股思潮在文學改革上的思想體現(xiàn)與實踐推進。這一切,都在不時給予魯迅小說創(chuàng)作的發(fā)生以動力與啟示。魯迅終于明白:第一要說話,第二要說新思想的話,第三,要用小說的方式說話。所以,他承認,“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yī)學上的知識”,這是事實,也是魯迅明確的立場與思路。故不諱《狂人日記》甚至與果戈理的小說同名。及至30年代,他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依然批評本國創(chuàng)作對于歐洲大陸文學接受的“怠慢”。他甚至坦言:“在《新青年》上,此外也沒有養(yǎng)成什么小說的作家。”在他看來,即便出現(xiàn)了較多小說家的《新潮》雜志,雖然“有一種共同前進的趨向”,但“技術是幼稚的,往往留著舊小說上的寫法和語調(diào);而且平鋪直敘,一瀉無余;或者過于巧合”。
魯迅小說創(chuàng)作靈感的產(chǎn)生比較可信的還是魯迅發(fā)現(xiàn)了“吃人”的意象后,他才真正找到了“寫什么”同時“怎么寫”的切入點。1918年8月20日魯迅在給摯友許壽裳的信中說道:“《狂人日記》實為拙作……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讀《通鑒》,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種發(fā)見,關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笨梢韵胂螅敗俺匀恕钡囊庀笮纬刹⑴c魯迅的情思強烈碰撞的時候,這個“知者寥寥”的獨特發(fā)現(xiàn)使魯迅一下子走出了近8個月的觀望、思考、沉寂的混沌狀態(tài),內(nèi)心世界一下子變得通徹澄明,同時又是那么的不平靜。
“吃人”意象作為一個理性判斷的符碼,包含著魯迅對傳統(tǒng)倫理價值的終極懷疑與本質(zhì)裁決,這與錢玄同文化激進的選擇殊途同歸。魯迅所說的“聽將令”,自然不只體現(xiàn)在“救救孩子”這句多少有些空洞而強作樂觀的話語上,更重要的是以“吃人”的關鍵詞保持與錢玄同文化思想上的一致性。在這一點上,他實際比錢玄同甚至要“廢漢文”的“偏激”想法一點也不遜色。魯迅對當時哂笑白話的所謂高雅的人,就直稱是“現(xiàn)在的屠殺者”,殺了“現(xiàn)在”,也便殺了“將來”——將來是子孫的時代。后來,依然有點驚世駭俗的提出,中國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不過,從年少以文藝療救人的精神之追求、到“立人”思想的前期思考,再到“吃人”立場與價值觀的確立,雖然依然保持著某種思想與精神的一致性,但是,多年沉潛積淀的思考以及以“現(xiàn)代性”為理性之光的歷史洞悉與現(xiàn)實照耀使魯迅不僅超越了過去,也站在了同時代難以企及或者不敢企及的高度。
尤為重要的是,“吃人”意象還是一個包含著深切、痛切甚至憤切情感特征的符碼,它不僅打開了作者話語狂歡與情緒宣泄的閘門,同時像核裂變一樣推動了情理的運動與想象的躍動。換句說,當魯迅發(fā)現(xiàn)了“吃人”的本質(zhì)存在,與之相伴隨的情感運動實際上意味著已經(jīng)為自己找到了相匹配的話語形式。既要不斷強化“吃人”的事實與立場,還要揭示心理的運動與獨異的感受,“日記體”似乎成為了魯迅最為熟悉與順手拿來的選擇。
不過,當魯迅真正抒寫狂人的生命歷程與心路歷程時,這個“獨異的個體”除了作為“先覺者”實施對歷史現(xiàn)實文化的決然批判與懷疑之外,他自身也處在孤獨不安的境地,甚至陷入了對自身的深度懷疑之中。從這個角度看,《狂人日記》不僅超越了林紓等貌新實舊的小說觀念與范式,魯迅自身也走出了自己前期兩極徘徊的矛盾狀態(tài),同時在“遵命”的旨意下,裹挾著豐富的審美信息與精神信息,使《狂人日記》作為“表現(xiàn)深切,格式特別”的文本,突兀于現(xiàn)代小說的起點,并成為了一個界碑。
也就難怪,作為催生婆的錢玄同也只能用“居然”來表示自己的驚喜詫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