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偉
春秋戰(zhàn)國,出現(xiàn)了先秦時期盛極一時的以老子、莊子、墨子、孔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為代表的諸子百家。爭鳴持續(xù)了二百多年,啟發(fā)了中國人的心智,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他們所倡導的思維方式、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政治主張、行為規(guī)范、倫理意識等是非評判標準,堪稱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精彩的篇章,被后世譽為“春秋大義”,千百年來,成為歷代志士勇于追求、奮于實踐的終級目標,即便對于今天從事市場經(jīng)營活動的企業(yè)家們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內(nèi)法外儒,刑德并舉
秦用韓非之學治理天下,十五年而亡其國。至漢武帝劉徹,吸取秦的教訓,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國以大治。漢宣帝劉詢時。兼采各家學說,以立國家哲學。太子劉爽問:“這不是違背了‘獨尊儒術的宗旨嗎?”宣帝教訓他道:“漢家立國,向來王、霸道雜之,哪有什么‘獨尊儒術?”接著哀嘆:“將來亂天下者,必太子也?!惫?9年,宣帝死,太子繼位,是為元帝。元帝柔仁,偏好儒術,很快使西漢走上了滅亡的道路。
這說明無論是韓非的強權約束理論,還是孔孟的道德感化理論,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實行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才是治國安邦的長久之策。這便是我國歷代都尊奉不移的“內(nèi)法外儒”基本國策,即道德、法制并舉,禮樂相輔為治。
秦、漢教訓告訴我們:任何企業(yè)要想維系正常運轉(zhuǎn),勢必依賴其自身。一套對于全體員工具有一定約束力的運行機制。要想使之貫徹下去,采取強制鐵腕手段,則會影響員工的責任心和積極性,甚至搞得人人自危,重現(xiàn)韓學缺陷,若此,就會把員工塑造成被動適應工作的掙錢機器,使工作變成無奈和痛苦,不利于發(fā)揮人才的作用,有礙企業(yè)發(fā)展。
近些年,有人熱衷“情感管理”,企圖使員工沉浸在感動與被感動之中,期望員工能夠通過對老板情感投入的感恩報德,來換取員工對企業(yè)和老板的忠誠與奉獻。這在某種程度上,似有過于夸大道德教化作用的傾向。
崇尚功利,自強不息
宋仁宗問:“國家用人,資歷與才干應該以誰為先?”翰林學士丁度答:“守成保本論資歷,創(chuàng)業(yè)進取任賢才?!倍《冗@一思想的淵源,來自西周初年的周公旦與姜太公。周公旦主張“親親尚恩”,治理國家注重親情教化??梢哉f是后來孔孟儒家倫理綱常學說的啟蒙老師;姜太公主張“尊賢尚功”,強調(diào)任用賢能,崇尚功利,可以說是商鞅韓非等法家人物的啟蒙老師。
“春秋大義”,昂然向上,充分張揚人的個性,故《易經(jīng)》上講:“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比绱怂枷耄ぐl(fā)起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的鴻鵠大志,鼓勵他們?nèi)^斗、去搏擊,去建立新的輝煌功業(yè)。然而,搏擊市場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進可生,守易衰,退必亡。這就要求每一位進入該項游戲圈的人士務必保持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不斷激勵所屬員工跟著自己的思路,把企業(yè)往大處做。
絕圣棄智,舉重若輕
老子說過“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的話,孫子也說:“善戰(zhàn)者,無智名,無勇功。”老子的意思是執(zhí)政者只要杜絕那些所謂的圣明,摒棄那些所謂的智慧,老百姓就會得到百倍的實惠。孫子把這句話引申為善于打仗的人,從來沒有足智多謀的名聲,也沒有顯赫勇猛的戰(zhàn)功。何以至此?原來,“善戰(zhàn)者”的素質(zhì)太高了,敵人的素質(zhì)太低了,“善戰(zhàn)者”所戰(zhàn)勝的,全是他們應該戰(zhàn)勝的敵人,沒有什么好吹噓的。這是為將者的高超境界,搏擊市場的企業(yè)家同樣也應具備,像孫子所說的“善戰(zhàn)者”一樣,遵循大道,從長計議,講求誠信,守法經(jīng)營,不靠投機取巧、耍小聰明來獲取一時利益,尤其要鍛煉自己抗擊逆境的心理能力和韌性,克服困難,舉重若輕,不能怨天尤人,在暫時的逆境面前驚惶失措,喪失信心,徒給對手以可乘之機和笑柄。
越俎代庖,過猶不及
“越俎代庖”這句成語出自《莊子·逍遙游》,比喻超越自己的職權,去管別人的事情。
《韓非子》中說,韓昭侯手下有兩個照顧他生活起居的官員。一個叫典冠,一個叫典衣。典冠負責帽子,典衣負責衣被。一天,韓昭侯臥榻熟睡,被子不慎滑落于地。典冠見狀,不假思索,跨步上前,撿起被子,披在了韓昭侯的身上。昭侯醒后,得知此事,先處罰典衣,后處罰典冠,理由是典衣失職,而典冠則是屬于“越俎、代庖”。
《論語》稱:端木賜。字子貢,是孔子學生中本領最大的一位。有一次,他問孔子:“子張與子夏相比,誰吏賢能呢?孔子答:“子張材高志大,辦事往往過了頭;子夏忠厚老實,辦事往往跟不上趟?!弊迂曈窒颍骸斑@么說,子張要好一些了?”孔子說:“不,過猶不及。凡事,過了頭和趕不上趟都是一樣的,都不好?!边@就是成語“過猶不及”的由來。
企業(yè)的良性運轉(zhuǎn),首賴經(jīng)營各方恪盡職守,各司其職,最忌職責不明,越俎代庖。而日常工作中,老板和員工之間、員工相互之間越俎代庖的危害,在管理者眼里,有時又常常容易被與越俎代庖具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工作主動熱情、積極性高等美麗的詞匯所掩飾。這是造成企業(yè)管理混亂的重要隱患。所以,越俎代庖,過猶不及的古老遺訓,值得引起企業(yè)中的每一位經(jīng)營者注意。
穆公美德,將相情懷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不聽蹇叔之勸,派孟明、西乞、白乙三帥將師襲鄭,大敗而歸。有人向穆公建議:“殺掉三帥,以顯君威?!蹦鹿鲃映袚熑握f:“都是我的過錯,關三帥何事?我不能以這次小敗而掩蓋他們的眾多優(yōu)點。”
公元前279年,趙惠文王拜藺相如為上卿,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揚言要羞辱相如。相如聽說以后,故意回避廉頗。相如手下的人氣憤難平,抱怨相如膽小怕事。相如解道:“我連秦王都不害怕,還怕他廉頗不成?我只是因一己之私與廉將軍內(nèi)訌起來,會被秦國鉆了空子,有損于趙國的安危。我之所以遷讓廉將軍,是以國家利益為先,個人恩怨為后啊?!绷H聽后,萬分愧疚,由自己的門人領著,親至相如府邸,負荊請罪,這就是燴炙人口的“將相和”的故事。
相如大度,固然可敬。然而,像廉頗這樣知錯必糾的勇氣,同樣值得歌頌。史載廉頗“以勇氣聞于諸侯”,他那負荊請罪之勇,絲毫不亞于對敵作戰(zhàn)之勇,甚至不知要比對敵作戰(zhàn)之勇難能可貴多少倍。
今之身處管理層的人士,面對失誤,是否也應該多一些秦穆公的美德昵?如果下屬出現(xiàn)了非原則性的紛爭,是否也應該意識到勸他們互相之間學習一下廉頗、藺相如,通過相互謙讓,促進彼此團結(jié)呢?
知恩報德,重情守義
春秋之時,鄭國派子濯孺子率師攻入衛(wèi)境,遭到以庾公之斯為主將的衛(wèi)國軍隊的頑強反擊,落荒而逃。子濯孺子是水平最高的神箭手,可惜因患重病拉不開弓,躺在戰(zhàn)車上被庾公之斯帥軍追趕了上去。子濯孺子問:
“我聽說你也是天下有名的神箭手,為什么不張弓射我?”庾公之斯說:
“您不知道,我的技藝是跟尹公之他學的。而尹公之他的技藝是跟您學的,我不忍心用您的技藝傷害于您。然而,今日之事,屬于兩國交兵,我又不敢以私廢公。”說完,抽出箭,照子濯孺子的車輪子上敲了幾下,然后,折去箭頭,朝天上發(fā)射四箭,盡了當時的禮節(jié),掉頭而去,成為“春秋大義”中知恩報德,重情守義的典范。
有案例說,李、王都曾是乙企業(yè)的技術骨干,二人又同去甲企業(yè)應聘。甲企業(yè)要求二人把在乙企業(yè)掌握的技術秘密泄露過來,并許以重金相酬。李因拒絕而落聘,王則因爽快答應而被錄取,且迅速得到甲企業(yè)的高度信任與重用。沒過多久,王又跳槽,還把在甲企業(yè)掌握的更多、更先進的技術秘密帶到了比甲企業(yè)出薪水更多的丙企業(yè)。結(jié)果,丙企業(yè)在競爭中很快戰(zhàn)勝甲企業(yè),使得甲企業(yè)叫苦不迭。甲企業(yè)的教訓就在于:當初在選用王某的時候,對李某這樣庾公之斯似的人才重視不夠。他忘記了今天王某能因私利而出賣別人,明天也同樣能因私利而出賣自己。黃羊薦才,大人大度
戰(zhàn)國時,祁黃羊向國君推薦一位賢才。國君驚問:“此人不是你的仇敵嗎?”祁黃羊說:“我是向國君推薦賢才的,不是向國君說明誰是我的仇敵的?!庇谑?,國人大服,盛贊祁黃羊舉賢不避仇,確實是大人大度量,宰相肚里能撐船。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無非是說大人大度量,教人不計前嫌,心往開處想的意思。對這句話要正確理解,不是說當上了宰相肚里才能撐船,而是說只有肚里先能撐船,然后才能當宰相;當宰相以前,一定要具備宰相的素質(zhì),不然,即便當宰相的機遇輪到了自己,自己也未必就能當上或當好一個宰相。這就好比要想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成功者,就必須提前具備一個優(yōu)秀成功者的素質(zhì)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