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寧遠(yuǎn)
照片中,一個留著齊耳短發(fā)的小女孩手持舀粥勺,笑容燦爛若春日的陽光,盡管周圍的環(huán)境很簡陋,但在她的笑容里,我們看到的是滿滿的滿足感。
她叫譚嘉雯,她頓頓吃面餅,喝粥配咸菜,她愛笑,她只有9歲,外公是公廁管理員,祖孫二人擠在杭州某公交站對面不到3平方米的公廁隔間里。網(wǎng)友的一條微博讓她成了紅人,引來無數(shù)熱心的市民和媒體。也許,在很多人眼中,小嘉雯的生活可以用窘迫、困苦來形容。但小嘉雯自己卻不這么認(rèn)為?!澳阆脒^那種穿得好、吃得好的生活嗎?”“我現(xiàn)在就在過這種生活??!”這是小嘉雯的回答。童言無忌,相信這是她真實的想法。然而,旁觀者的同情與愛心,卻如滔滔江水滾滾而來,這突如其來的關(guān)注,讓祖孫二人無所適從,不堪其擾。
“我有工作,我可以養(yǎng)活小家伙。”小嘉雯的爺爺不止一次婉拒了幫助。雖然,同情弱者是一種最基本的情感,但是,同情亦是把雙刃劍。不要把同情和俯視的憐憫畫等號,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用同情擾亂他人的生活。
通過同情去理解并且感受別人的痛苦,自己也會內(nèi)心豐富。雖然,在公廁里安身的祖孫倆生活不盡如人意,但依然食能飽腹、住能擋風(fēng)避雨。用心感受小嘉雯的笑容和快樂的生活觀就好,為何一定要讓自己的同情成為他人身上的包袱,非要把自己的幸福觀、價值觀強加給一個樂觀開朗的孩子?
如果小嘉雯接受了這樣的同情和善意,這如江水般涌來的關(guān)注能持續(xù)多久呢?一旦媒體不關(guān)注了,人們的熱情消減了,人走茶涼,小嘉雯從云端跌落谷底,生活依舊,然而原本的樂觀開朗不復(fù)存在,豈不悲哉!所以,一個人真心向善,付出真誠即可。有時候,溫暖別人的內(nèi)心,比贈予物質(zhì)更沁人心脾。別讓蜂擁而至的關(guān)心擊碎了孩子純真的笑臉,孩子的想法遠(yuǎn)比我們想的簡單。
同情是“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我們肯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肯感受別人所感受的,能快樂別人所快樂的,傷心別人所傷心的,這才叫做同情。
(陳辛摘自《新聞晚報》2011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