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古迪亞
多年前,在薩拉熱窩那場悲劇性的戰(zhàn)爭中,一名記者正在街頭用筆記錄著這座城市的硝煙和破敗。正在這時,他看到了一個被狙擊手射中的小女孩。記者趕緊扔下手中的記事本和鉛筆,沖向那個正抱著小女孩求助的男子,幫助他一起攔車向醫(yī)院趕去。
“快點,我的朋友,”男子不停地向司機喊著,“我的孩子還活著!”街道上的殘垣斷壁影響了汽車前行的速度,小女孩的氣息越來越弱。男子向司機哀求道:“快點,朋友,我的孩子還有呼吸!”司機也已滿頭大汗,男子近乎絕望地叫著:“快點,朋友,我的孩子還有體溫!”
終于趕到醫(yī)院,可小女孩已經(jīng)停止了呼吸?!斑@太殘忍了!”悲痛欲絕的男子對記者說,“但我還是不得不告訴孩子的父親,他的孩子已經(jīng)死了。他肯定會心碎的。”
記者很驚訝,看著剛才近乎抓狂的男子,說:“我還以為她是您的孩子?!睖I流滿面的男子答道:“不,她不是我的孩子?!彼o接著問:“難道他們不是我們的孩子嗎?”
記者愣住了,忽然間潸然淚下,好像體會到了喪子之痛。他點著頭回答道:“對,他們都是我們的孩子?!?/p>
“難道他們不是我們的孩子?”也許這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回答的一個重大問題。無論與我們關系密切還是素不相識,無論身處國界的那邊還是這邊,無論信仰相同抑或相異,無論膚色相同抑或迥異,無論飽讀詩書還是目不識丁,無論受人尊敬、名聲顯赫,還是顛沛流離、無家可歸,難道他們不是我們的孩子?難道我們不需要對他們負責任?難道我們不需要去培養(yǎng)、去保護、去愛他們?
毫不夸張地說,對此問題的回答是我們這個世界能否存在下去的關鍵。如果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這個世界將陷入更多的矛盾之中:家庭與家庭對立,種族與種族沖突,國家與國家發(fā)生爭端。如果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就讓我們手牽手,重新將你、我、他連在一起?!熬芙^和平是因為我們忘記自己與他人是相互融合的?!痹@諾貝爾和平獎的特里莎修女如是說。
“難道他們不是我們的孩子?”對我們這代人來說,也許沒有比這更重要的問題——如何回答它將決定世界未來的面貌。
(余長生摘自《做人與處世》201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