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蕓生 柳易江
網絡,改變了副刊的傳統(tǒng)生態(tài),它逼迫副刊人不得不適應變化了的時代需要、社會需要和新時代時尚閱讀的需要,副刊必須取悅讀者、指導讀者。副刊,必須尋找改良措施,應對無處不在的互聯(lián)網,擔當文化傳播的責任。
在從循序閱讀進入跳躍搜索的網絡時代,尋找稀缺商品“注意力”,就是副刊的第一發(fā)力點。
第一“穴位”:標題。在速讀時代,標題成為吸引讀者的第一道晨光。副刊標題是文章不可替代的關鍵詞,應與文章語言風格相一致,或平中見奇、或平白如話,或朗朗上口、或讓人一震……
副刊標題與一般文學作品最大的區(qū)別還在于,如果是有一定新聞性的作品,那就必須突出這個“新”字,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讀者注意力。例如,“溫度計”與“體溫計”比較,后者就更容易讓讀者聯(lián)想到當時身陷的甲流時代,從而引起閱讀興趣。
第二“穴位”:新聞性。在大的新聞事件面前、在重要節(jié)點之時,副刊的新聞性應該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甚至要以“暴走”節(jié)奏緊跟新聞。因為,讀者在新聞事件之后還會想知道新聞背后的故事,也必定會有自己的觀點、想法,而與此相關的優(yōu)秀副刊作品,就會給讀者帶來酣暢淋漓的痛快、心靈釋放的愉悅。
如果說,做好、做巧標題,靠的是編輯的基本功;那么,要點中新聞性這個“穴位”,憑借的就是編輯敏銳的新聞反應能力,以及“旗下”一批“招之即來,來稿可用”的作者群。在緊抓新聞事件之余,副刊常態(tài)作品也要把握時效、時令,保證新鮮性。
第三“穴位”:版面。對讀者注意力的吸引,還有版面語匯,包括欄目設置,文章題材、體裁、長短搭配以及整體版式。版式,是副刊的外在形式,是包裝。字體、圖片、線條等版面要素,都力求在“審美”的最高境界下游刃有余地得以表達。版面設計,是創(chuàng)意性的工作,是創(chuàng)造“美”的幕后奉獻。
作品的親和力,即是貼近生活、貼近讀者,讓讀者在感同身受的體會中受到文學的感染、情感的升華。
第一要素:時代性。只有充分反映時代和現(xiàn)實的風云,副刊才能充滿新氣息、新活力、新張力。
鄱陽湖畔一座孤島與一個“怪”人的故事——人物報告文學《夜來徐汊伴鷗眠》,掐準時機刊發(fā)在《江西日報》“井岡山”副刊上,當時鄱陽湖生態(tài)經濟區(qū)剛剛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作品為讀者發(fā)掘了一位令人敬畏的普通人,講述了一個令人感動的愛鳥、護水故事,呈現(xiàn)了一幅人鳥和諧的畫面,推出了生態(tài)文明與經濟發(fā)展的典型。這些,都應和了建設鄱陽湖生態(tài)經濟區(qū)的核心要義。文章發(fā)表后不僅榮獲江西省新聞一等獎,還獲得了當年的全國報紙副刊好作品銀獎。作品語言、畫面都很美,但它并不僅僅是一片美麗的“風雪”,而是一場壯烈的“風云”,因為它深深地烙上了時代印跡。
第二要素:本土性。真正好的副刊,都是將當?shù)氐娜宋臍v史、風土人情,包括社會發(fā)展的整體面貌展現(xiàn)出來;真正好的副刊,都是能讓老百姓觸摸到它對自己冷暖的關心。
《天津日報》副刊,濃墨重彩,有時還注明作者來自某區(qū)某街。這如說書唱戲般的副刊,讓人仿佛聽到了京韻大鼓的旋律,聞到了天津大麻花的香味?!督魅請蟆返摹熬畬健蔽膶W副刊,是有著37年歷史的老品牌,它的“贛地采風”“滕閣聽風”“豫章隨筆”等欄目,就帶著濃郁的地域色彩。
第三要素:柔軟性。當文字能直擊人的心底,觸動心靈最柔軟的一處,那么,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就顯影了。輕松、機趣、生活、深情的文字,往往能達到這種療效;艱澀、聱牙的文字,絕對與副刊不相容。語言的“軟”還只是讀者接受的表層,而作品內涵的人文情懷、思想溫度,才是柔軟的真諦。就像畢淑敏的散文,平白、樸素的文字,傳達的卻是悲天憫人的大情感,軟化人的心靈、溫暖人的情懷。
博客,是博主個性化生活和情感的展示,是平民化的草根寫作與釋放。不少副刊就敏銳地抓住這一網絡時代特有的大眾寫作方式,開起了柔軟的“紙上博客”,以身邊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打動讀者、感染讀者。
副刊閱讀率,取決于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而作品的厚薄深淺又在于作者的創(chuàng)作能力。因此,尋找創(chuàng)作力,就是副刊競爭力強弱的發(fā)動機。一個副刊編輯身邊若有大批知名度高、實力不凡的作者,那么,副刊的美譽度就能保持在相當?shù)乃?。《光明日報》的“文薈”之所以能藝術長青,與擁有絕對數(shù)量的名家密不可分。
首先,誠約名家,提升品位。作家、學者、藝術家們在文學創(chuàng)作、學術專業(yè)、藝術領域的卓有建樹,他們的作品烙印著深厚的人文積淀,文章質量自然有保證。倘若編輯點的題正好擊中名家的內心深處,有不吐不快之感,那么,名家撰稿就不是礙于面子,而是痛快淋漓了。這,就是編輯的最高境界?!豆饷魅請蟆贰拔乃C”主編韓小蕙發(fā)起的“永久的悔”無獎征文活動,發(fā)動了全國學者巨擘拿起觸及靈魂的鑰匙,打開了久鎖的心扉,值得借鑒。
其次,傾心本土,凸顯特質。本地作者,是省級、地市級副刊的中堅,副刊本土性的根須,就是在他們身上展葉開花。配合當?shù)匦侣劥笫录牟邉?,他們當仁不讓。在依靠本地成熟作者的同時,還不可忽略對文學新人的培養(yǎng),因為,文化需要薪火相傳。
第三,發(fā)掘新人,彰顯活力。副刊被年輕讀者漠視,這是客觀現(xiàn)實。顯然,副刊要增強傳播力,必須請來活躍的年輕作者以“招攬”新生代。試想,韓寒、郭敬明這類有大把粉絲的新人,給副刊注入的定會是更新鮮的元素、更青春的活力。
最后,開發(fā)自我,引導作者。與雜志社以坐收來稿為主不同,報紙編輯必須主動出擊。在資訊大發(fā)展、競爭日趨激烈的網絡時代,副刊編輯就是版面的核心,要出點子、出思想,要站在高處引導創(chuàng)作者,達到既配合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又滋養(yǎng)文學的目的。
另外,副刊編輯只有自己在文學領域擁有較高的站位,才能更好地與作者對話、交流,才能有更高層次的副刊出現(xiàn)。
“報網互動”“報網聯(lián)動”,這是許多媒體提高自身競爭力的走向。借助多媒體,便可延展相對靜態(tài)的副刊傳播方式。如,設立副刊網,打通網友閱讀與參與的通道,使網友可以在論壇發(fā)表讀后感、意見、建議,定期與主編在線交流,或是在網絡推出同一作者的網絡文學作品,這樣,既擴大了報紙副刊的傳播范圍,又開發(fā)出新的年輕讀者群。報網聯(lián)動,使副刊傳播更加立體化、更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