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繼榮
(重慶工商大學商務策劃學院,重慶 400067)
價格操縱是通過利用能導致非自然市場價格的技術來控制市場價格的行為,本質上是為了維持或獲得一個較高的市場價格,并由此為企業(yè)帶來高額利潤的壟斷價格行為。價格操縱使得市場運行的真實情況無法揭示,破壞了優(yōu)勝劣汰的市場自然生態(tài),更使消費者難以從有效的價格競爭中得益。因此,對價格操縱行為的管制是反不正當競爭、維護經濟秩序公共政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美國甚至將其列為利用隱晦手段掠奪公眾的白領犯罪行為。然而,近年來我國市場中的價格操縱行為屢見不鮮,除了能源、房地產等壟斷行業(yè)的價格操縱外,方便面、快遞業(yè)務、桶裝水、食用油等競爭性行業(yè)也屢屢發(fā)生了價格操縱事件,雖然這些事件大都受到了及時調查和處理,但是企業(yè)漲價的沖動依舊存在,利用各種借口抬升價格的行為還在繼續(xù)被曝光。可見,對價格操縱的機理進行分析,尋求規(guī)制價格操縱行為的長效機制是十分必要的。
默契合謀是非壟斷行業(yè)中的市場價格操縱的主要實現(xiàn)方式,它與寡頭企業(yè)通過公開或秘密的協(xié)議(書面或秘密會談)來協(xié)調行為以使合作組織利潤最大化的行為不同。在默契合謀中,企業(yè)之間的行為協(xié)調借助動態(tài)博弈下的策略性行為來實現(xiàn),其中的信息交流是通過市場觀測或預測來進行的。當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yè)意識到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性,因而能夠以一種純粹非合作的方式進行勾結、達成默契合謀來維持壟斷價格(Chamberlin,1929)。默契合謀理論源自對卡特爾組織的研究[1],它關注價格同盟能否得到維持,其中從行業(yè)集中度、產品差異化、成本的對稱性等方面對合謀存在性和非穩(wěn)健性的研究是其關注的重點。這些研究認為,競爭企業(yè)之間的價格卡特爾本身是不完善的,會產生囚徒困境的結果,因而是不可維持的[2](Stigler,1968),特別是因為觀測及報復的滯后、產品或成本等方面的非對稱、行業(yè)中的企業(yè)數等都會影響壟斷價格的穩(wěn)定性(Tirole,1988)。然而,合謀行為在現(xiàn)實中卻是存在的,因為殘酷價格戰(zhàn)的威脅足以阻擋削價的誘惑,合謀就通過一個純粹不合作的機制來實現(xiàn),所以在重復的“囚徒困境”博弈中合作的結果可能發(fā)生,即存在著合謀的均衡(Kreps,1990),F(xiàn)riedman(1971)、Abreu(1986)的研究也證明[3,4],在一定的限制性條件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冷酷到底策略和胡蘿卜加大棒策略都可能導致合謀。
與這些研究不同的是,此處所關注的是在一個非寡頭壟斷的市場中,同業(yè)競爭者之間試圖哄抬市場價格而進行的默契合謀為什么能夠成為一個均衡,文章將對默契合謀下的價格操縱動機、過程機理和實現(xiàn)條件進行研究。
價格操縱的目的在于謀取較高的市場價格,其直接表現(xiàn)就是促成價格在短期內快速上漲。一般地,對于非寡頭壟斷性市場來講,單個企業(yè)的提價只會導致其產品銷量下降,除非其產品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這意味著,如果企業(yè)之間的產品是完全可替代的,單個企業(yè)就不會輕易提高市場價格,或者企業(yè)只是價格的接受者而非操縱者,從而多個或眾多企業(yè)之間的競爭行為將會形成一個均衡而穩(wěn)定的市場價格。然而,我國集中度較高的競爭性行業(yè)也存在默契合謀的價格操縱,其結果是市場整體價格的上升,以下基于Chamberlin(1929)、Tirole(1988)等的研究及Bertrand雙頭壟斷博弈模型[5],對此市場價格操縱行為的機理進行分析。
假定市場上商品x的生產企業(yè)為1和2,其產品在市場上均占有較大的份額,市場對于企業(yè)i的產品需求量為qi(p1,p2)=a-pi+bpj,其中b(0<b<1)反映了企業(yè)i對企業(yè)j的產品的替代情況,b越大表明企業(yè)j的產品價格稍微上漲,就會帶來企業(yè)i需求量的較大增加,即企業(yè)i和企業(yè)j的產品替代性強,反之b越小,企業(yè)i和企業(yè)j的產品替代性越弱。假定企業(yè)生產無固定成本,且變動成本由行業(yè)的一般技術水平決定,單位成本為c(c<a)。每個企業(yè)的收益函數為其利潤額,因而當企業(yè)i選擇價格pi,其競爭對手選擇價格pj時,企業(yè)i的利潤為:
在上述假定之下,企業(yè)i的自利行為是在考慮給定企業(yè)j選定的價格水平的情況下將其利潤最大化,因而得到:
這是企業(yè)i的反應函數,利用此反應函數可得:
這是兩個企業(yè)選擇價格的Bertrand均衡[5]??梢钥闯?,當市場需求量大或者行業(yè)的生產成本較高時,產品x的市場價格就高。同時,市場價格同產品的替代性有關,產品的替代性差,其市場價格就越高,可以理解為市場越趨于寡頭壟斷。而替代性越高,就越趨向于競爭性市場,市場價格就越低。由此可見,式(3)已經蘊含了當企業(yè)j(或i)提高價格時企業(yè)i(或j)也提高其價格的可能性,但是在一個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下,任何一方的單獨提價都使得其銷售量下降,從而會使得漲價得不償失。然而,如果企業(yè)之間存在合謀行為,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就被打破,此時雙方都提價的可能就變成了現(xiàn)實。例如:
假設企業(yè)1和2之間存在價格合謀,此時如果他們采取協(xié)調一致的價格p,于是根據每個企業(yè)收益的一階最優(yōu)條件可得:
由于p>p*,表明如果企業(yè)之間能夠達成價格同盟,此同盟價格一定高于競爭定價,并且此時企業(yè)收益都會提高,因為兩個企業(yè)合謀時的利潤為:
考慮一個動態(tài)的博弈環(huán)境,企業(yè)1首先選擇提高價格,那么企業(yè)2觀察到企業(yè)1的提價行為后也提高價格就意味著存在默契合謀下的價格操縱,反之則沒有。博弈的時間順序為:1)企業(yè)1選擇價格p1>p*>0;2)企業(yè)2觀測到p1后選擇價格p2>0。這里關鍵是考察p2的特征。在與前述假定相同的情況下,首先計算企業(yè)2針對企業(yè)1的最優(yōu)反應,R2(p1)應滿足:
由式(7)可得:
這與式(2)在形式上完全一致,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R2(p1)是企業(yè)2觀測到p1后的真實反應,而式(2)是企業(yè)2對假定的企業(yè)1的價格選擇的最優(yōu)反應,并且是與企業(yè)1同時做出的選擇。由于企業(yè)1能夠預測到它選擇p1時企業(yè)2的最優(yōu)反應R2(p1),因此在博弈的第一階段,企業(yè)1的問題就是:
由式(8)和(9)可得:
進一步,由于a>c,則a-(1-b)c>0,于是:
由于0≤b≤1,因此企業(yè)1的提價帶動了企業(yè)2的提價,而且企業(yè)2的提價幅度大于企業(yè)1的提價幅度,從而不僅不會導致企業(yè)1的銷量減少,反而會增加企業(yè)1的銷量。如此,在一個連續(xù)博弈的環(huán)境下,企業(yè)1再次會選擇價格上漲,從而推動了整個市場價格的上漲。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非寡頭壟斷的市場環(huán)境下,企業(yè)之間的價格操縱可以在默契合謀下實現(xiàn),并且由于策略性行為中的后發(fā)優(yōu)勢,輪番漲價將成為可能。剩余的問題是價格上漲的幅度,它決定著市場對于價格上漲的感知和承受能力,并最終決定著操縱后的價格能否實現(xiàn)。如果短期內漲價幅度過大,市場反應就會越敏感,價格上漲的承受力就下降,價格操縱就很難被市場接受。為此,需要考察市場需求a、生產成本c和產品的替代性b的影響。
(1)市場需求構成價格操縱的約束。由式(11)(12)可見,Δpi與a呈正相關,說明如果能夠使得市場需求越大,價格上漲的空間就越大,操縱市場價格就越容易。因此,操縱市場價格首先要操縱市場需求?,F(xiàn)實中,企業(yè)往往借助傳播手段,促進潛在需求在短期內轉化為現(xiàn)實,造成現(xiàn)實市場需求旺盛的表象,從而為其操縱價格創(chuàng)造條件,房地產業(yè)借助媒體推動需求進而操縱市場價格的行為就是例證,此時媒體對價格操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生產成本提供價格操縱的理由和時機。由式(3)和(4)可知成本上升會推動市場價格的上升,但是,(3)和(5)同時表明此時的行業(yè)盈利水平是下降的,意味著在正常的競爭性定價機制下,成本上升所推動的價格上漲有一定限度。從(11)和(12)也可以看出,Δpi與c呈負相關,說明生產成本越高,價格上升的空間越小,推動價格上漲就越不容易,因為成本上漲使得市場價格本身就比較高。實際上,成本c的對價格操縱的影響需要結合替代系數b來進行說明,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成本上升對市場價格操縱最主要的影響是提供了理由和時機。按照上述分析,成本推動價格上漲可以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實現(xiàn)。因此,借助于成本上升操縱市場價格往往是一個可行的合法的理由。
[1][法]泰勒爾.產業(yè)組織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STIGLER.A theory of oligopol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8,72:44-61
[3]FRIEDMAN.A non-cooperative equilibrium for super-gam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1,28:1-12
[4]ABREU.On the Theory of Infinitely Repeated Games with Discounting[J].Econometric 1986,56:383-396
[5][美]羅伯特.吉本斯.博弈論基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