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躍進/文
2008年以來,陳子以近似傳統白描的方式為最基本的造型手段,創(chuàng)作了一批表現年輕女孩形象的作品。與她過去的工筆人物畫作品比較,這批新作從材料、手法到藝術趣味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知道,在當代畫壇上,陳子的工筆人物畫的獨特之處在于既承續(xù)了唐宋以來仕女畫格物致知的嚴謹造型,沉著而又華美的色彩等傳統,同時又以水墨的表現方法施色,在濃淡交融、墨色互滲的畫面上,形成自然流暢、溫潤華滋的審美效果。但在這批新作上,陳子舍繁就簡,用充滿藝術魅力的線條,輔之以少許的浸染和涂繪,在黑白兩極對比的畫面上,創(chuàng)造了一種清新、純凈、極簡的藝術境界。我以為,陳子這種并沒有因工筆人物畫創(chuàng)作在藝壇上的成功而終止藝術探索的精神,在當下藝術界,也是不多見的。
在這批新作中,陳子盡管采用了新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但在表現現代都市女性形象上,她仍然初衷未改,區(qū)別僅在于藝術家心境的變化,帶來了人物形象在情感和心理上的不同。這種不同,我們也可用心理距離的遠近給予描繪。在工筆人物畫中,陳子筆下的都市女性,因描繪的細膩、墨色的豐富、形象的寫真而具有當下的現實感,縱使她們具有超凡脫俗、遺世獨立、內向自省的品格和情態(tài),但在心理距離上,仍然覺得她們離我們的生活很近。而在這批新作中,陳子同樣以都市女性為描繪的對象,但與她過去的同類形象比較起來,則具有相反的意味,那就是一個在情形和姿態(tài)上不是向內自省,而是向外探尋的女性形象,在心理距離上,則覺得離我們更遠。我以為,陳子這批新作的藝術感染力,正是來自她以最簡練貼切的藝術語言,準確描繪了藝術家對女性青春獨特人生意味的體驗,而其遠的心理感受,則與藝術家對青春的追憶密切相關。
在中國藝術史上,何多苓的油畫《春風已經蘇醒》,何家英的工筆《十九秋》,在我看來都是描繪女性青春期豐富而又微妙情感變化的杰作。作為當時鄉(xiāng)土寫實藝術的一種傾向,兩位藝術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鄉(xiāng)村女孩作為表達的主體,是極其自然的。而從另一角度看,這種選擇也反映了當時人性論對藝術觀念的影響,具有否定“文革”用女性形象進行政治斗爭的文化意義。陳子的優(yōu)勢在于她不要再像何多苓、何家英那樣,以主題性的創(chuàng)作方式承擔特定歷史賦予的政治和文化使命,而只要直面女性的青春本身即可。這也就是說,對于陳子來說,青春是一種生命現象,是必須經歷的最美好也最復雜的人生階段,而對于藝術來說,則能以自身的內容——青春——推動藝術語言的變革和發(fā)展,更何況陳子本人就是女性,對女性青春期的體驗,無疑是男性藝術家所無法比擬的。
花影·2009 紙本設色 95cmx55cm 2009年 陳子
不過,從另一種意義上說,當陳子的藝術目標變得單純而又直接時,她在藝術表現上所面臨的挑戰(zhàn)也更大。然而,陳子以充滿智慧的藝術才能,成功地回應了這種挑戰(zhàn)。這主要表現在陳子把描繪的女性形象所經歷的青春年華,置入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定情境之中,即主體與外物的互動關系,采用的是向外探尋與向內自省的動作予以表達的,但心與物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又是不可名狀的,這是因為在陳子的作品,外物除了魚和花,大概就是寂寥的天空了。我認為,正是陳子在作品中描繪的這種不可名狀,甚至是違背生活邏輯的心物關系,準確表達了青春期女性細膩的情感特征:在充滿渴望、好奇和激情的向外探尋中,滲透著憂郁、恐懼和迷茫的情緒。在此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陳子這批表達女性青春期的新作,在情感表達的準確和藝術的表現力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2008-07-20于北京望京花園
花語之120 紙本設色 65cmx34cm 2010年 陳子
小惠之七 紙本設色 68cmx45cm 2010年 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