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四益
一
《聊齋志異·夜叉國》中有驚人之問:“問何以為‘官?”(我本想寫“驚天之問”,后來想想,“天”居高,司空見慣,或不屑聽此一問;人處卑,利害相關,聞之方驚。)書中答辭也妙:“出則輿馬,入則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諾。見者側目視,側足立。此名為官?!睅浊陙恚袊鵀椤肮佟闭叩淖晕腋杏X或老百姓對“官”的觀感,大抵如此。
二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共產黨進城,同國民黨的官員迥然不同,令人耳目一新??h里開會,自帶鋪蓋,住處就在假期學校的空教室里,飯食之簡易也令人嘆惋。就是在北京,司局級干部也是或坐大巴,或騎自行車,或步行上下班。
三
直到“文革”前夕,楊西光已升任上海市委候補書記,復旦的教師、學生,無老無少還都是稱“西光同志”;就是“文革”中,湖南省的干部稱張平化也是“平化同志”或“平化老倌”;直到“文革”過后,新華社的員工無大無小稱社長穆青還是“穆青同志”或“穆老頭兒”。
按照先前官員的品秩,縣太爺不過七品,下面的衙役只算得上“吏”。現在不行了,哪怕一個縣里隨便什么局長,不以官職相稱,就是“大不敬”。不是有這樣的話么:“你隨隨便便就給我打電話,局長很不值錢是不是?”
“局長”很值錢——官民之分嚴矣。
四
官民之分嚴,官員覺得“官”與“民”的衣食住行樣樣要顯差別,方能見出威風。于是,官的架子日漸膨脹。大小衙門門禁森嚴,出入警車開道,道路限行。官階愈大,官威愈甚。在一處游覽區(qū),見一大官乘船下湖,湖上一切游船皆受令回避,好像那湖山就是他的私產,更不用說動輒一路戒嚴,一路封道,一路擾民了。前人把“松間喝道”視為煞風景之事,比起清船游湖,小巫耳。
五
“出則輿馬”,又成官場常例。時代不同,輿馬早已換為轎車。上世紀八十年代,少數鄉(xiāng)鎮(zhèn)官員購買公車時,農民刺之為“屁股底下坐頭?!薄谄毡樨毨У臍q月,使用一輛汽車的開銷,差不多要一頭牛的價錢,在當日的農村已是驚人的耗費?,F在一個鄉(xiāng)鎮(zhèn)四套班子,不知有多少屁股,坐多少頭牛了。愈往上,衙門愈大,“公車”愈多。
或曰:時代不同了,老百姓不是也有私家車了嗎?那么,既然老百姓上下班都用私車,當官的工資已比百姓為高,何以還要公家開銷?
六
“入則高堂”,也要改為“入則華廈”了。最近這十幾年,是各級衙門辦公場所大比拼的時代。每到一處,最華麗的當數政府的衙門。比較歐美各國政府,我們一個鄉(xiāng)鎮(zhèn)怕也頂得上人家的市政府甚至首相官邸。據說還有人均辦公面積超過一百平米的衙門。我到過一些地市,官廈的闊綽,嘆為觀止。中國的富庶,都堆在各級衙門的臉上了。
七
官員的威風豈止“上一呼而下百諾”。雷人官語不時出現在網上。對百姓曰:“你們算個屁呀!”代表著某類官員的“庶民觀”。官員到哪里都叫“視察”,哪怕是攜眷游玩;官員講句話就稱“指示”,哪怕是不咸不淡的應酬;接待都有盛宴,送行俱備贐送,下雨有人撐傘,烈日有人遮陽。美酒、名煙、“名特土產”,雖是本地風光,俱為罕見珍品。這些做派,無需遠溯,同晚清譴責小說描寫的竟無太大差別。官,還是那個“官”;官場,也還是那個官場,好像革了一百多年的命,繞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
八
追名逐利的官員,心思不在政務。只看各種問題不是媒體曝光,就是網上沸揚,這才看到官員急急忙忙出來表態(tài)、承諾,美其名曰“第一時間”。本可防患于未然的事情,何以不鬧到干柴烈火絕無人問?中國的官民比據說世界第一,那么國人納稅養(yǎng)著許多官員所為何來?
九
官位、錢財、頭銜乃至女色無所不貪,內懷多欲,外沽虛名,凌虐百姓的官員當然只是一部分,用權威部門的語言“只是極少數人”。少到什么程度,未見公布,但其造成的局面足以敗壞整個官場,使官民對立日益嚴重,官府的信用大為跌價。若說社會危機,竊以為唯此為大。
十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不喜歡孟夫子,原因是他說了一些皇帝不愛聽的話。譬如:“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所以他下令把孟子逐出孔廟,不許配享。這些話聽著刺耳,其實倒是在為君主們的天下著想?!俺肌弊直緛硐笈`之形,后來作為官僚與庶民的通稱。如果在上者把百姓視如土芥或“屁民”,那么最終的結果是自己被百姓拋棄。
還是孟夫子的話:“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泵裥牡南虮常且粋€政權的基石,權力,金錢,武力都不足恃。這道理,戰(zhàn)爭時期的共產黨人是懂得的。今之官員有多少人懂得,難言矣。
【原載2011年第11期《同舟共進》,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