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認個性化、多元化的基礎上,通過溝通、對話、談判、協(xié)商、妥協(xié)、讓步,整合為各個階層都能接受的社會整體利益,最終形成各方都必須遵守的社會契約
2月19日,在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chuàng)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胡錦濤總書記作了重要報告,其中的關鍵詞就是“社會管理”。自從2004年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提出“加強社會建設與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以來,社會學界對“社會管理”的概念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們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我們也曾一度陷入了將經濟增長,將“GDP”作為唯一發(fā)展目標的誤區(qū)。這使我們的社會發(fā)展滯后,引發(fā)了諸多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所以,進入新世紀以來,我黨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觀念。諸如,“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社會管理”的思想應運而生,并且順理成章地寫入了黨的重要文獻。
就整個社會而言,當代中國社會已經分化成經濟利益各不相同的社會階層。各個階層各有各的經濟利益,也就有了各自的社會需求、價值判斷和政治訴求。在計劃經濟時代的社會管理中,我們常常自覺不自覺地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對立起來,管理者是“治人”的,而被管理者是“治于人”的。但是,當計劃模式被廢黜下臺后,這種“治人”和“被治”的關系就沒有了合法性依據。
從計劃經濟時代到市場經濟時代,整個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講究的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在當代中國,我們要講“依法行政”。更進一步,社會管理已經上升到更具“以人為本”深刻內涵的社會服務的層面——管理者是“為人民服務”的,而被管理者則屬于“有服務需求”的個人或社會群體,按國際慣例,他們被稱為“用戶(clients)”。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建設也應該有所變化。這就是在承認個性化、多元化的基礎上,通過溝通、對話、談判、協(xié)商、妥協(xié)、讓步,整合為各個階層都能接受的社會整體利益,最終形成各方都必須遵守的社會契約。
但是,遺憾的是,我們很多地方政府社會治理方式似乎只有兩招:要么“放縱”,美其名日“市場化”:要么“禁止”,妖魔化為“不合法”。因此,在拆遷、城管、征地、環(huán)保等方面,非理智的不當行政行為造成了諸多社會矛盾,并且動輒訴諸于暴力,常常釀成流血事件乃至群體性事件。
近年來,為了建設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體制,我們已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國社會管理未來的發(fā)展也寄希望于這些變化,這就是,協(xié)調各社會階層的利益使之趨于一致,使社會各階層都能分享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成果,使社會各階層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使社會各階層之間社會流動的渠道暢通無阻,使社會各階層對社會整體利益的認識趨于一致,使社會各階層真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