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琴, 錢 敏, 孫美珍 (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神經內科, 太原 03000;太原市萬柏林區(qū)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通訊作者,E-mail:578598@qq.com)
隨著醫(yī)療模式的轉變及人們對生活本質的認識深入,生活質量研究逐漸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研究熱點而倍受關注[1]。而卒中后患者同時合并軀體和情感障礙,已有眾多研究表明其生活質量明顯降低。本文通過研究影響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質量的相關因素,為提高其生活質量提供一定的幫助。
1.1 病例資料 收集2009-09~2010-02于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和太原市萬柏林區(qū)中心醫(yī)院住院腦卒中合并抑郁病例70例。調查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婚姻、職業(yè)、性格、學歷、居住地、月經濟收入、社會支持、家庭關系、卒中類型、卒中次數(shù)、頸動脈狹窄、合并癥(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血脂代謝紊亂),并隨訪6個月。70例患者中男41例、女29例,年齡(63±13)歲。
1.2 診斷及排除標準
1.2.1 診斷納入標準 腦卒中依據(jù)《神經病學》中腦梗死、腦出血的診斷標準[2]并經頭顱CT或頭顱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證實。腦卒中后抑郁的診斷:定性診斷根據(jù)《中國精神障礙分類和診斷標準》CCMD-3中抑郁癥的診斷標準[3],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再依據(jù)Hamilton抑郁量表-21項評分標準[4]進行評分,分值≥17分的患者列為研究對象。
1.2.2 排除標準 排除在腦卒中發(fā)病前有精神疾患和抑郁病史者;排除腦卒中后意識不清者,有嚴重失語或理解表達障礙者,有認知障礙者;排除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衰竭或其他嚴重的急性期軀體疾病者。
1.3 量表評分 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21項評分標準評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采用中風病患者生存質量量表(QOLISP1.0版)[5]評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生活質量;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6]評價社會支持程度;采用中國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1995)[4]評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
1.4 治療方法 心理治療1個月內每周2次,每次1 h;1-6個月每2周1次,每次1 h。采用認知行為治療、人本主義治療和社會支持治療。藥物治療應用禮來蘇州制藥公司生產的鹽酸氟西汀(百優(yōu)解),劑量每次20 mg、每日一次,晨頓服。在治療過程中除少數(shù)病例出現(xiàn)胃腸道反應外,未見明顯不良反應。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和Spearman相關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進入SPSS17.0軟件包處理,檢驗水準α=0.05。
2.1 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相關因素 經多元逐步回歸分析顯示,抑郁程度、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職業(yè)、性格、卒中次數(shù)、年齡均為影響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質量的相關因素(P<0.05,見表1)。
表1 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質量的相關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Tab 1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about the related factors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patients
2.2 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好轉程度、神經功能恢復與生活質量改善經Spearman相關分析均有相關性(P<0.05),抑郁好轉程度越大,神經功能恢復越好,生活質量改善越明顯(見表2)。
表2 抑郁好轉程度、神經功能恢復與生活質量改善的相關分析Tab 2 Correlation of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improvement,nerve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with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2007年中國抑郁障礙防治指南指出,卒中后抑郁有高發(fā)病、高復發(fā)、高致殘、高自殺的特點[7],值得臨床工作者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卒中后抑郁患者無疑成了不容忽視的特殊群體。因此如何提高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關注。影響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質量的因素較多,本研究分析得出主要相關因素有抑郁程度、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職業(yè)、性格、卒中次數(shù)、年齡,其中抑郁程度影響最大。
抑郁程度可能是影響生活質量的最重要的因素。郭晉政[8]研究表明,腦血管病所致心境障礙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明顯低于正常人,改善抑郁狀態(tài)能提高腦血管病所致心境障礙病人的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同樣表明卒中后抑郁程度越重的病人生活質量越差,而給予積極抗抑郁治療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均明顯改善。我們護理人員與病人的接觸最多,心理治療責無旁貸。
腦卒中后引起的神經功能缺損將使患者遺留有不同程度的語言、肢體功能障礙等殘疾,日常生活能力明顯下降,正常的生活、工作、社會交往的環(huán)境均改變了,將明顯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表明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生活質量越差;神經功能恢復越差,生活質量的改善也越差。手法功能訓練、電子生物反饋治療將促進病人神經功能恢復,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體力勞動者患腦卒中并發(fā)抑郁后的生活質量較腦力勞動者更差。體力勞動者一旦腦卒中后遺留有肢體殘疾將意味者不能工作、經濟來源減少,無力支付長期的康復治療費用,神經功能的恢復將較差,生活質量也明顯下降。而部分從事腦力勞動的腦卒中病人仍能繼續(xù)留在工作崗位,擁有一定的社會交往,抑郁情緒將明顯好轉,生活質量將會明顯提高。
如果患者性格內向、內在適應能力差,遇到腦卒中的突然打擊后,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差,處理問題的應激能力差,患者感到自卑、憂慮、無助,并發(fā)較重的情感障礙,延緩神經功能的恢復,因而生活質量較差。
卒中次數(shù)越多,神經功能缺損越重,腦卒中患者遺留的殘疾程度將越重,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將明顯下降,社會交往也將明顯減少,因而生活質量明顯下降。
年齡越大,身體基礎素質越差,對功能康復的欲望及效果均會差,日常生活的質量也將明顯低。
因此面對每一位卒中后抑郁患者,積極的心理治療、康復訓練均將明顯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同時根據(jù)病人的年齡、性格、工作、卒中次數(shù)應采取個體化的護理措施。
[1] Gandek,Ware JE Jr.Methods For validating and norming translations of health status question naires:the IQOLA project approach.International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J].J Clin Epidemiol,1998,51:953 -959.
[2] 賈建平.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71.
[3] 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精神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7-100.
[4] 饒明俐.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88-93.
[5] 胡學軍,張伯禮,蔡光先.中風病患者生存質量量表的研制與考評續(xù)[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7,25(2):270 -272.
[6]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01 -106,127-131,196,220 -223.
[7] 江開達.中國抑郁障礙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社,2007:1-56.
[8] 郭晉政.腦血管病致心境障礙病人生活質量調查[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1):118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