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俏 姚燕娟
(無錫市僑誼實驗中學江蘇無錫214000)
學案使用中的“不順現(xiàn)象”分析及對策
陳 俏 姚燕娟
(無錫市僑誼實驗中學江蘇無錫214000)
文章從學案使用過程中的“不順現(xiàn)象”入手,分析了其產(chǎn)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消除“不順現(xiàn)象”的對策,從更新觀念、以學定教,重視集體備課、發(fā)揮“集團效應”,注重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學案;不順現(xiàn)象;原因分析;對策
學案,顧名思義,指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具體方案。在如火如荼進行的新課改中,“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學案作為新課改中一朵絢麗的奇葩,正在不少地方盛開。學案的使用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等方面,其優(yōu)點是毋庸置疑的。
筆者所在的學校應潮流而動,探索學案已有半年之久,但在使用學案過程中常常存在“不順現(xiàn)象”。譬如:學案的編寫思路與教授者的教學流程不相吻合時感覺不順;某一知識點的處理策略與學案編寫者的策略有出入時感覺不順;事無巨細,所有內容全部反映在學案上,一學期下來,學生書本上干干凈凈,究竟還需不需要教材?教師在糾結中感覺不順;上課學生埋頭苦記,一節(jié)新授課一份講義,一學期下來厚厚一疊,復習時學生反而抓不住重點,收效甚微,更有甚者丟三落四,最終只能找到幾張學案,大有一種“轟轟烈烈上場,冷冷清清收場”的感覺,真是不順。
1.穿新鞋走老路,以教定學
表面上使用學案趕了一回時髦,而實際上對使用學案的意義、作用等理解不夠,仍然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模式,只不過學生多了一個文本的資料。在學案的設計上更多地考慮怎樣去教而不是學生怎么去學,將“教案”和“學案”混為一談,或者將學案變成了習題集,等等。
2.拿來主義,生搬硬套
學案是學生學習的方案,而不同層次的學校學生的層次也不一樣,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有區(qū)別的。如果奉行“拿來主義”,未免“生搬硬套”,一定會導致學生“吃不飽”或“消化不良”。
3.事無巨細,個性缺失
學案的編制如果內容太過詳盡,將學生如何學的過程事無巨細地全部列出,教研組內每一位老師的課都“千篇一律”,無疑扼殺了部分教師教學的個性,將編制者的思維強加于別人,這不是學案使用的目的,自然會導致部分教師用得不順。
那么,學案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學案究竟編什么?怎么編?作為一個教研組的“產(chǎn)品”,如何既讓學案突出“共性”,又讓每位老師的個性化發(fā)揮留有余地?如何讓學案的使用達到應有的效果?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對策以消除“不順現(xiàn)象”,達到教與學的最優(yōu)化。
1.更新觀念,以學定教
傳統(tǒng)的教學關注更多的是教師的“教”而非學生的“學”,學生扮演了聽客、陪客的角色。新課程倡導新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教師成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參與者。教師應該“以學定教”,在鉆研教材的同時研究學情,以學生學習的需要為出發(fā)點編寫學案,在學案形成的基礎上再研究怎么去教(即形成教案)。學案要模糊教師“教”的具體流程,更多的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的流程。
筆者認為,學案應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用以自主學習的方案,更多意義上是輔助學生學習的資料,不能完全代替教材。因此,對那些十分詳盡的學案應該“瘦身”,學案編制要體現(xiàn)“四突出”。一突出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的策略設計,簡化教材上有的及較易的內容;二突出引領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的設計,避免“以講代做”或探究活動落不到實處;三突出幫助學生形成規(guī)律方法、整合知識的策略設計,避免簡單機械重復;四突出對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學生的自我認知和學習反饋,讓學習最終結出“累累碩果”。學案中有了“四突出”,“以學定教”才能落到實處,學案才能更好地為學生的“學”服務。同時,學案編制的粗線條也為教師個性化的處理留下了更多余地。
2.重視集體備課,發(fā)揮“集團效應”
學案的編制過程中,教師的合作探究十分重要,良好的研討氛圍,可以“庇千山之木于一臺,匯百家之流于一體”。集體備課要求有備而來、集思而去、個體再備、求同存異。有些教師在教研上存在惰性,拿別人現(xiàn)成的教學案應付教學,如果再不進行深入的研究,拿來就用,再優(yōu)秀的學案,恐怕也難以得心應手,更不用說彰顯個性、凸顯人格了,自然會產(chǎn)生“不順現(xiàn)象”。
學案編制過程中備課流程筆者認為可以分為四步:一為粗備,即備學習的目的、重難點、主要內容,形成學案設計的思路和框架;二為精備,即在第一步基礎上完善,形成學案的初稿;三為個性化備課,以張揚個性;四為使用后的反思,記錄精彩與不足,及時修改學案。
(1)提供學習“支架”,幫助學生有效突破重難點
“支架”是根據(jù)學生思維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即“腳手架”,而這種“腳手架”是為發(fā)展學生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教師事先就將復雜的學習任務分解,通過教師的引導將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在學案設計中,如果充分考慮這一點,在重難點處由淺入深地設置一系列問題串,讓學生順著老師搭好的腳手架一步步向上爬,就能順利到達頂端,一定比讓學生“徒手攀巖”效果好得多。
例如:對催化劑的概念理解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學案設計片段如下:
1.對比實驗:
①加熱KCIO3固體并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觀察到的現(xiàn)象______________;
②加熱MnO2粉末并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觀察到的現(xiàn)象_________;
③加熱KCIO3固體和MnO2粉末的混合物,并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觀察到的現(xiàn)象__________;
由以上三個對比實驗現(xiàn)象,你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前面三個對比實驗能否得出MnO2就是KCIO3分解的催化劑這一結論?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前三個實驗只證明了____________,而未證明MnO2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沒有發(fā)生改變。
3.實驗:①準確稱量MnO2的質量;②完成上述對比實驗中的③步驟;③待反應結束,將試管里的物質進行加水溶解、過濾、洗滌__、、_;④對比反應前后MnO2的質量。本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將上面實驗中最終得到的MnO2再與KCIO3混合加熱,如果還能加快KCIO3的分解速度,說明MnO2的_____沒有發(fā)生改變。
5.總結:判斷某一物質是否為某一反應的催化劑,不能只看是否改變了__,還要看反應前后該物質的___和_____有無改變。
設計意圖:對催化劑概念的理解,關鍵抓住“一變二不變”,但學生往往只關注“一變”而忽略“二不變”。本學案中,由三個對比實驗說明了“一變”,隨即話鋒一轉,通過設問引出“二不變”,通過層層鋪墊,學生自己能順著教師搭好的“腳手架”去深刻理解問題的實質,最后得出結論。
(2)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探究活動,形成知識體系
科學知識是認識主體跟自然及社會相互作用的“建構”過程中形成的,建構性活動能使學生體驗并學習尋找探究的課題、制定有效的方案并進行實施,從而學會自主探究。在學案的編制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對教材實驗進行拓展、創(chuàng)新,或有意識地設計探究活動,領著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培養(yǎng)其探究的能力。
例如:關于NaOH變質的探究活動,學案設計片段如下:
1.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一段時間后會出現(xiàn)的情況是__________,寫出反應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2.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卻無明顯現(xiàn)象,原因是______,寫出反應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3.長期敞口放置的NaOH,可能____變質也可能----變質。無論哪種變質情況,一定有的物質是______。
認真思考以下4、5、6問題,并利用實驗桌上提供的藥品和儀器進行實驗。
4.思考:怎樣設計實驗檢驗NaOH溶液是否變質?你能想到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思考:怎樣檢驗NaOH溶液是全部變質還是部分變質?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思考:若是部分變質,如何除去雜質得到較為純凈的NaOH溶液?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CO2與NaOH的反應是無明顯現(xiàn)象的,將CO2與Ca(OH)2這一有明顯現(xiàn)象的反應與之對比,以NaOH的變質作為探究活動的切入點,在學案這一無聲的“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親身體驗了探究的過程,通過這一探究活動,學生學習了如何提出問題、如何設計方案并對現(xiàn)象進行分析總結進而得出結論的探究方法,鞏固了酸堿鹽之間發(fā)生的化學反應,知識的綜合性強。久而久之,學生自主建構探究活動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也顯著增強。
(3)編(選)習題,鞏固和發(fā)展學習成果
在學案的編制中,精心選擇或編寫一些典型習題作為例題或反饋練習是十分必要的。編(選)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一要“精”,不能將學案當做習題集;二要有針對性,能說明核心問題;三要難易適度,避免過易或過難,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筆者認為,學案編制時,針對某一知識點,選擇最為典型的習題或將其直接呈現(xiàn),或將其嵌入一個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的問題中,教師的精講給學生解題的思維提供了“范式”,讓學生學會解題,加深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理解和靈活應用,再輔以精選的課堂反饋加以檢測,必然能夠鞏固和發(fā)展學習成果。
例如:關于溶解度曲線的教學,關鍵是讓學生掌握三條曲線:以KNO3為代表的“陡升型”、以NaCI為代表的“緩升型”和以Ca(OH)2為代表的“下降型”(如下圖甲乙丙曲線),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點撥,學生對圖像中橫坐標、縱坐標以及曲線走向的意義已經(jīng)了解。但是,如何將“線”與“點”“面”結合起來,卻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亦是考查的重點。因此,在編制學案時筆者精編了如下例題:
下圖為甲、乙、丙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試根據(jù)圖中所給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點M表示______。
(2)溫度為t2℃時,甲、乙、丙三種物質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順序為________。
(3)溫度為t2℃時,將25g甲物質放入100g水中,得到該溫度下的_____溶液(“飽和”/“不飽和”)。可以通過降溫到_____℃得到飽和溶液。
(4)t2℃時,甲、乙、丙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分別降溫至t1℃,析出晶體最多的是______,沒有晶體析出的是____。
(5)t1℃時,甲、乙、丙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分別升溫至t2℃,有晶體析出的是___。
(6)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欲從此混合物中分離出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
若乙中混有少量的甲,欲從此混合物中分離出乙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
設計意圖:題不在多,貴在精。本題綜合性強,將溶解度曲線上“點”的意義、同一溫度下溶解度大小的比較、溶液狀態(tài)的判斷、飽和與不飽和溶液的轉化、升溫或降溫時“點”的移動、根據(jù)溶解度曲線確定除雜提純的方法等諸多核心問題集于一身,教師通過學案領著學生將溶解度曲線賦予的意義加以由淺入深地挖掘,做到“抓住一點,牽出一串”。
3.注重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
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是認知主體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自我監(jiān)控、自我調節(jié)過程,即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認識學習對象和自己的學習能力,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評價學習結果,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目標,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取得良好的發(fā)展。
(1)傳授元認知知識,提高元認知學習意識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學習,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的目標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即學生認知策略的知識,如科學探究的方法、信息加工的方法,以及評價、反思、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在學案的使用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對學習效率的自我評價,著重培養(yǎng)學生以下幾方面的意識:一是把握自己學習特點,認識自己認知特點的意識;二是認識和分析化學問題的意識,要求學生全面把握問題的任務、要求、特點等,仔細讀題審題;三是根據(jù)化學問題特點使用相應的解題策略的意識,如推斷、計算、實驗探究等不同的化學問題有著不同的結構、解題的突破口和解題的關鍵;四是學習過程中隨時進行自我調節(jié)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在反饋中敏銳判斷出現(xiàn)的問題、分析原因并及時調整的能力。
(2)運用探究學習模式,培養(yǎng)元認知能力,豐富元認知體驗
在學案使用中,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探究活動,從提出問題、設計方案、進行實驗、證據(jù)收集、分析與小結、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學生的參與,都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元認知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抑或是失敗的困惑,在反思中不斷自覺地進行調控,對培養(yǎng)元認知能力、豐富元認知體驗是極為有利的。例如:探究氫氧化銅固體放入水中,滴加酚酞試液能否變紅?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這樣的認識:氫氧化鈉的水溶液中有氫氧根離子,能使酚酞試液變紅,而氫氧化銅和氫氧化鈉一樣也是堿,故也能使之變紅……但是在探究中,學生發(fā)現(xiàn)根本就沒有變紅,由此產(chǎn)生了困惑。通過教師的點撥及學生的反思活動,最終認識到氫氧化銅難溶于水,解離出的氫氧根離子很少,不能使酚酞試液變紅。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元認知能力,豐富了元認知體驗。
(3)培養(yǎng)自我提問及反思的習慣,加強元認知監(jiān)控
自我提問及反思能夠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自我提問是培養(yǎng)反思能力的方法,反思是強化自我意識、進行自我監(jiān)控和調節(jié)的重要形式。每一份學案使用完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自我提問幾個問題:我今天學到了哪些知識?重難點是什么?如何有效記憶這些零散的知識點?這部分內容與前面哪些知識點能夠整合起來記憶理解?怎樣對同類知識進行歸納?今天我又學到了什么好的解題方法?例如:在學習了溶解度概念后,一位學生經(jīng)過反思,很興奮地對老師說:“老師,我找到了一種理解記憶這個概念的好辦法了!只要記四個字——溫飽饑渴!‘溫’指一定溫度下,‘飽’指飽和狀態(tài),‘饑’是‘劑’的諧音,指溶解在100克溶劑中,‘渴’是‘克’的諧音,說明溶解度是有單位的!”瞧!多閃亮的智慧?。∪绻贿M行反思怎么會迸出智慧的火花呢?可見,學生在不斷地自我提問自我反思中調控思維過程,最終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學案的編制及使用重在一個字——“實”,只要從學生的學習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實實在在地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必然會取得實實在在的使用效果。
[1]吳俊明,駱紅山.學案的意義、基本任務、編制及其他[J].化學教學,2011,(1):6-9
[2]田長明.由一次區(qū)高中化學教師基本功競賽觸發(fā)的隱憂[J].化學教學,2010,(11):6
[3]蔡文聯(lián),饒志明,張金含.在化學新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元認知能力的教學策略研究[J].化學教育,2010,(7):18-20,27
[4]馬志成.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元認知能力的探索[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12):23-25
1008-0546(2011)04-0003-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