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安順市人民醫(yī)院,貴州 安順 561000
急性中毒目前已成為小兒意外死亡的四大主要病因之一,積極預防和及時治療對降低致殘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1]。為探討早期心理干預在小兒急性中毒中的方法和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特回顧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50名小兒急性中毒患者,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50名小兒急性中毒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診斷明確,臨床符合小兒急性中毒的診斷標準)。對照組25名,行常規(guī)綜合治療。實驗組25名,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行早期心理干預。兩組患者術前在性別、年齡、病程及其嚴重程度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0.05),具有較高的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綜合治療:所有病例治療均嚴格遵循急性中毒的治療原則,及時清除毒物、促進毒物排出、應用特效解毒劑、支持療法等處理,具體如下:(1)經吸人中毒者立即搬離有毒場所,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盡快吸氧治療;經皮膚接觸中毒者應立即脫去污染衣物,用清水清洗污染的特別是指甲、毛發(fā)等部位皮膚;經消化道中毒者給予洗胃、催吐、導瀉,對呼吸抑制或驚厥頻繁者應于改善呼吸、控制驚厥后洗胃。(2)解毒劑根據毒物種類應用相宜采用,同時靜脈行自由基清除劑、利尿劑及保肝藥物,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行吸氧、止驚等對癥治療,應用抗生素抗制感染。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行早期心理干預: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1)急性中毒危重患兒的護理:對于中毒癥狀發(fā)展迅速,病勢兇猛的患兒,由于缺乏相應的心理準備,患兒常出現(xiàn)復雜而強烈的心理反應。因此,醫(yī)務人員在診治過程中應誠懇穩(wěn)重地詢問病情,默契配合,并應用嫻熟地技術進行搶救,同時告知患者保持冷靜樂觀[2]。(2)適當的情緒疏導:由于患兒情感發(fā)育尚不成熟,護士應行不同的心理引導在不同的患兒中,急性中毒治療強調情緒因素的調控作用,主要有采用鼓勵性,親切性的言語進行交流溝通,幫助其解除負面影響。(3)患者家屬的心理:孩子是父母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調節(jié)好家屬的心理狀態(tài)顯得尤為重要。護士應做好家屬的工作,充分理解家屬的心情,向其講解如何解救具體的注意事項,告知其一些成功救治的具體案例,只有通過家屬對患兒的心理支持,才能使患兒心理上的關心和安慰得到最大化[3]。治療后隨訪1-2月,對兩組患者治療后清醒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死亡率等進行對比統(tǒng)計。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處理,評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定量資料用t檢驗進行組間顯著性測試,定性資料用χ2檢驗比較,檢驗水準定為P≤0.05。
隨訪期間兩組相比,治療后實驗組清醒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死亡率等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體情況見表1。說明在常規(guī)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行早期心理干預治療小兒急性中毒,療效顯著。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對比
兒童期意外損傷主要包括兒童急性藥物中毒或食物中毒,以往多采用積極洗胃、利尿、導瀉和輸液等治療,對于病情輕者??芍斡?,但病情嚴重者則還存在著一定的欠缺[4]?,F(xiàn)代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yī)學模式指出,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不僅與生物因素有關,更和心理及社會因素關系密切。而早期心理干預能穩(wěn)定患兒及家屬的情緒、穩(wěn)定病情、預后改善等[5]。急性中毒的患兒不是遭受軀體傷殘,就是面臨生命威脅,心理基本一直處于高度應激狀態(tài)。如果此時,在常規(guī)綜合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心理干預,就可有效地緩和患兒緊張情緒,使其轉危為安。否則,如果讓患兒持續(xù)處于心理高度緊張狀態(tài),再加上搶救時的較多刺激,可能會加重其病情發(fā)展,后果不堪設想。隨訪期間兩組相比,治療后實驗組清醒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死亡率等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實驗組僅死亡1例,但對照組死亡3例,這說明早期行心理干預治療能顯著提高急救效果,與最新文獻報道基本一致[6]。此外筆者建議,由于早期心理干預策略的實施靈活性大,它與主管醫(yī)師的臨床經驗及熟練程度,對患兒病情的認識等密切相關,因此醫(yī)院應加強醫(yī)務人員的技能培訓和考核。
總而言之,早期在常規(guī)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行早期心理干預治療小兒急性中毒,可有效減少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縮短患住院時間,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1]唐曉麗;祝香華.小兒急性中毒120例臨床分析[J],山東醫(yī)藥[J],2009;49(32):102.
[2]李艷.小兒急性中毒伴抽搐11例救治體會[J],山東醫(yī)藥,2010;50(49):35.
[3]田淑萍;謝峰.小兒急性中毒198例臨床分析[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36(5):831.
[4]楊青松.小兒急性中毒102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9;13(10):1444-1445.
[5]于國清.小兒急性中毒116例臨床分析[J],山東醫(yī)藥,2009;49(23):33.
[6]劉群友;胡艷娟.683例小兒急性中毒臨床特征分析[J],醫(yī)學臨床研究,2008;25(11):2004-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