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余文
四川省都江堰“壹街區(qū)”是上海對口援建都江堰市的成街區(qū)開發(fā)項目。為滿足蒲陽河兩岸人流通行,新建蒲陽河 1號橋,橋梁位置重要,景觀要求較高。
通過方案比選,橋梁最終采用單跨異型鋼桁架結構。鋼桁架又分為主桁架及附屬桁架,共長 43.2m。橋面桁架旋轉的空間形成了一個獨特而富有動態(tài)的結構,使行人擁有了持續(xù)變化的視覺體驗。鋼桁架造型新穎獨特,配以紅色亮麗涂裝,美不勝收。橋梁建成后效果如圖 1所示。
普通斷面鋼桁架橋在我國應用較廣,該類型鋼桁架橋結構簡單,受力明確,施工方便。而斷面扭轉的異型鋼桁架橋相比各方面就要復雜得多,表 1對此進行了對比。
表1 普通鋼桁架橋與異型鋼桁架橋的對比
異型鋼桁架橋的復雜特點,對橋梁的設計以及加工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設計安全等級:二級,結構重要性系數為 1.0。
3)設計荷載:a.恒載。主桁架采用Q 345B鋼材,橋面系支撐桁架采用Q235B型鋼,鋼材重度取 78.5 kN/m3。橋面系木板重度為6.0 kN/m3。欄桿按3.5 kN/m計。b.活載。人群荷載取4.0 kN/m2。c.溫度荷載。整體升溫 26℃,整體降溫29℃。
4)抗震標準:抗震設防烈度為 8度,地震動峰加速度值為 0.2g。
5)設計水位:為698.005 m(1956年黃海高程系),橋下無通航要求。
橋位處河口寬38m,橋梁計算跨徑39.6m,加上橋頭3.6m,桁架橋總長43.2m,其中附屬桁架長度14.4m。梁底高出設計水位1.67m。
橋梁按正交布置,橋面不設縱、橫坡,橋頭設人行踏步及坡道與地面接順。
橋梁主體結構采用異型斷面鋼桁架,橋面系為型鋼支撐加木地板。下部結構采用直壁式橋臺,基礎為擴大基礎(見圖 2)。
4根通長主桁桿截面為邊長 0.5m的正方形,為適應整體截面扭轉,有 3根主桁桿正方形截面四邊繞桿軸扭轉漸變。
主桁桿之間設邊長為0.2m,0.3 m的兩種正方形斜撐桿。下弦桿之間設邊長 0.3m正方形底橫桿。桁架節(jié)點間距 1.8m,節(jié)點及各桿端內部設加勁板。
1.教學的簡約化是時代的需要。簡約化已經是具有時代氣息的價值理念,人類的認識總是經歷簡單——復雜——簡約的過程,而簡約決不是回到從前,而是超越與進步,力避繁瑣、崇尚簡約作為一種新的時代精神要求,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課堂教學作為教師向學生傳播人類價值理念的平臺,理應發(fā)現、發(fā)揚、崇尚這一真正以學生為本的基本理念,教師和學生應該過一種簡約輕松而深刻自由的教學生活。
橋頭附屬桁架為普通矩形斷面鋼桁架,桁架各桿件截面同主桁架。附屬桁架與主桁架焊接固定,長度 14.4m,為主桁架增加穩(wěn)定。
橋梁上部鋼桁架均采用Q 345B全焊鋼結構,鋼桁架在工廠部分預制,現場拼裝,最后整體吊裝就位。整體吊裝重量約 178 t。鋼桁架就位后焊橋面型鋼和欄桿,鋪人行道木板。
1)靜力分析。
整體結構分析程序采用MIDAS/Civil 2006。鋼桁架橋各桿件均采用梁單元模擬。成橋階段及使用階段的鋼桁架內力、應力狀態(tài)按初等理論進行有限元計算。
結構自重及人群活載按程序加載,橋面系、欄桿等按外荷載作用在結構上。
橋梁計算模型如圖3所示。
通過計算,在恒載 +活載的基本荷載組合下,異型桁架上弦桿最大壓應力為70.3MPa,下弦桿最大拉應力為60.0MPa。底橫桿最大壓應力為60.6MPa,最大拉應力為52.2MPa。
斜撐桿最大壓應力為138.5MPa,最大拉應力為109.6MPa。斜撐桿最大應力僅發(fā)生于桁架東側未扭轉梁端,可見桁架整體受扭轉動趨勢。
附屬桁架最大壓應力為72.4MPa,最大拉應力為81.7MPa。
恒載+活載下,桁架跨中最大位移為3.2 cm=L/1 237.5<L/800,桁架結構剛度較好,滿足規(guī)范要求。
2)穩(wěn)定分析。
穩(wěn)定計算模型活載按照對桁架壓力最大原則加載布置,結構一階屈曲失穩(wěn)安全系數為 106,計算結果表明結構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能。
3)特征值分析。
桁架自振頻率計算采用有限元計算,結構第一階自振頻率為3.27 Hz,自振周期為0.305 s,滿足規(guī)范要求。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橋梁的景觀要求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本文所介紹的異型鋼桁架橋造型獨特,新穎美觀,極富創(chuàng)意。
相比普通斷面鋼桁架橋,異型鋼桁架橋桿件構造,節(jié)點連接,結構受力均較復雜,加工制作難度也較高。由于橋梁斷面往一側扭轉,桁架整體也是扭轉受力,未扭轉梁端部分斜撐桿受力較大。異型鋼桁架的上下弦桿、其他部分斜撐桿以及其他桿件受力不大。同時為增加桁架整體穩(wěn)定,需要在異型端增設附屬桁架。通過計算分析,該異型鋼桁架橋強度、剛度、穩(wěn)定與自振頻率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結構安全可靠。
[1] 吳 沖.現代鋼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 GB 50017-2003,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S].
[3] 蘇彥江.鋼橋構造與設計[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4] 胡曉娟,何志軍,丁潔民.某博物館入口大廳鋼結構分析與設計[J].結構工程師,2008(6):13-18.
[5] 胡克旭,龍 濤.某工程鋼桁架新型節(jié)點受力性能試驗研究[J].結構工程師,2009(1):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