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蓓
(合肥師范學院外語系,安徽合肥 230601)
《英國病人》對民族主義的超越及其缺陷
吳 蓓
(合肥師范學院外語系,安徽合肥 230601)
民族主義猶如一把雙刃劍,可以對一個國家的政治活動施加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队∪恕分兴奈恢魅斯难孕信e止都體現(xiàn)了對于民族主義的超越。然而,與翁達杰自身經(jīng)歷有關(guān),小說及小說家宣揚的對于民族主義的超越有其缺陷。著眼于人本主義,實現(xiàn)超越民族主義的唯一途徑是尊重每一個民族,平等對待任何一個民族的成員。
《英國病人》;翁達杰;民族主義;超越
與領(lǐng)土擴張、殖民統(tǒng)治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小說《英國病人》中展現(xiàn)的民族主義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或者說是民族主義的負面性。由不理智的仇恨或者懷疑驅(qū)使,或者出于對權(quán)利和資源無止盡的渴求,狹隘民族主義往往會使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采取極端的暴力行為。狹隘民族主義不僅給被殖民的國家?guī)砭薮笃茐?也將列強自己置身于水深火熱之中。通過小說中的描寫,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翁達杰嚴厲譴責了這一民族主義。然而,如一把雙刃劍,民族主義可以對一個國家的政治活動施加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其負面作用強調(diào)排外性,會導致一個民族國家對其他民族或者國家的侵略和壓制,而其正面作用則表現(xiàn)為民族自主、獨立和民主。這并不是表明不可以有民族差異。如果把各種不同的民族主義當成一種文化現(xiàn)象而非達成某種險惡政治目的的手段,我們就接近了超越民族主義的實質(zhì)。超越民族主義,就是超越民族主義的狹隘和負面的影響。
(一)“英國”病人是一位超越民族主義者
小說一開頭使用的人稱詞“那個男人”很耐人尋味。通常,定冠詞的使用表明這個人先前已經(jīng)提到過,或者作者和讀者知曉指的是誰。但是,這些說明在文本中行不通。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他”是“英國”病人,但他的“英國性”只是對一些著名人物和事物的引用。他告知那些意大利質(zhì)詢者自己會說德語,這表明他可能會是德國人。但是他對于歐洲繪畫的了解又說明他可能是意大利人或者其他歐洲國家的公民。病人并不是有意對自己的身份有所隱瞞,他確實不知道自己屬于哪個民族。在他看來,他已經(jīng)超越了民族的界限,各個民族的傳統(tǒng)都可以在自己的身上找到,所以,到底是英國人、德國人還是意大利人不再重要。
從語言的角度來看,病人的身份也在不斷變化。作為民族文化中最為穩(wěn)定的因素之一,語言對于民族個性的保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民族國家必須有一種統(tǒng)一的官方語言。在《想象的共同體》中,安德森提到在一個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中,語言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因為語言在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維護中的特殊貢獻,人們常常通過語言來判斷他人的民族屬性。但是,這種說法在病人的身上不成立。他會說英語、德語,甚至更多語言,而且還懂得各種各樣的方言。在語言的層面上,病人超越了民族的界限。
在病人看來,沙漠是一塊民族間的圣地,沙漠人民是他見過的最美麗的人民。沙漠并不是一塊等待涂寫的空白空間,實際上,它有著自身蘊涵的意識形態(tài)。小說中,翁達杰將命名與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聯(lián)系起來。如果說命名和被命名引起了所屬關(guān)系,那么,小說顯然一直在拒絕這種關(guān)系。書中描寫過一種沒有名字的風,一個沒有名字的部落,甚至連別墅中的狗也一直沒有交代它的名字。不僅病人自己漸漸抹去了家族的痕跡,而且所有的探險者都變成了沒有名字和國家的人。因此,病人對于沙漠不可予取予求的信念使得他產(chǎn)生了對地圖的厭惡之情。對于自己的職業(yè)制圖,他開始將其與殖民統(tǒng)治聯(lián)系起來。
“英國”病人,后來經(jīng)過卡拉瓦焦的證實,名為阿爾馬西,是一位出生在匈牙利,成長在英國的職業(yè)制圖學家。作為一個行動在很大程度上受言語影響的人,當聽到凱瑟林,杰弗里(阿爾馬西同事)的新婚妻子,講述一則故事時,阿爾馬西墜入了愛河。但是他倆的性格千差萬別。凱瑟林生長在公園里,喜歡濕漉漉的感覺,而他只有在異常干燥的沙漠中才會完全舒展開來。他倆對于家族姓氏和傳統(tǒng)也有著不同的看法。她熱愛家族傳統(tǒng)、繁冗的禮節(jié)和耳熟能詳?shù)脑姼?而他卻恰恰相反,已經(jīng)抹去了出身的烙印。因此,阿爾馬西一直急切地想讓她能夠擺脫社會習俗的束縛,這也是他對凱瑟林如此迷戀的部分原因。他們的愛情之花能否結(jié)果,也正是在于雙方能否“燒毀一切社會規(guī)則和所有的繁文縟節(jié)”[1]134??梢哉f,他們之間的感情加深了病人對于超越民族主義的信仰。
(二)哈納、卡拉瓦焦以及基普的言行舉止
當絕大多數(shù)醫(yī)務和傷殘人員離開別墅前往更安全的地方時,哈納自愿留下來照顧幾乎燒焦的“英國”病人。對于她為何作出了如此勇敢的決定,大多數(shù)評論家認為這一舉動是對她自己和這片土地的救贖。不過,在筆者看來,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經(jīng)歷了這場戰(zhàn)爭,失去了太多的親人,哈納已經(jīng)看透了戰(zhàn)爭的虛偽可笑。走出戰(zhàn)爭陰影的她,決定再也不會為打著民族主義旗號的“偉大”事業(yè)奉獻力量。她更加尊重實實在在的人的生命,哈納甚至開始勸導那些受狹隘民族主義思想影響的人擺脫偏見。她與基普之間的愛情是其對超越民族主義的信仰的又一表現(xiàn)。她,一個來自加拿大的護士;他,一個來自印度的工兵,逐漸形成了一種跨越民族的感情。他們的擁抱和親吻帶來的不是對彼此個性的消除,相反,是對各自民族身份的肯定。超越民族主義要求不同民族的人民能夠互相尊重,互相友愛,而哈納和基普之間的愛情正是這一原則的完美體現(xiàn)。
卡拉瓦焦,一位意大利-加拿大職業(yè)小偷,與哈納父親有著深厚的友誼。剛來到別墅時,看到好友的女兒冒著生命危險照顧一位身份不明的病人,卡拉瓦焦想方設(shè)法說服哈納離開那個地方。出于對她安全的極度擔憂和對病人的怨恨,他甚至起了殺死病人的念頭。在哈納的一再阻攔下,卡拉瓦焦下定決心找出病人的真實身份。聽了病人悲慘的愛情故事,得知英國軍隊的殘忍無情,他漸漸放下了所謂的民族仇恨。當基普后來聽到廣島、長崎的原子彈消息后,激動地拿槍指著病人,卡拉瓦焦甚至開始為病人辯解。從最初對“英國”病人的仇視,到與他成為無所不談的朋友,到開始為病人辯護,卡拉瓦焦經(jīng)歷了一場心智成長儀式 ——對狹隘民族主義的超越。
原名為基帕爾·辛格,一個典型的印度名字,在英國參軍時基普得到了現(xiàn)在的綽號。和“英國”病人一樣,他是小說中的另一位民族間人物。在印度出生,到英國去學技術(shù),于意大利做著拆除炸彈的工作,他有著復雜的經(jīng)歷。剛來到別墅,與其他三位相處時,他總是不大喜歡表露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想法。不過,當對他們了解得更多,基普慢慢地學會從孤獨中抽身,不遺余力地和同伴們塑造著一個跨越民族的群體。如病人一般,基普并沒有被所謂的對國家的忠誠所束縛。根據(jù)家庭傳統(tǒng),作為次子,他應該去學醫(yī)。他打破了這個規(guī)則,加入了去英國的軍隊,做了一件自己認為更有意義的事情。被英國人所包圍,漸漸地,基普接受了英式思維,認英國人為父,象一個聽話的孩子般服從他們的命令。對于那些行為舉止能夠超越民族界限的人,基普表示出了極大的尊重。在他們的影響下,基普自己也開始學著擺脫狹隘民族主義的束縛,于是便有了他的認英國人為父,與別墅中的其他三位成員的友好關(guān)系,以及他與哈納的跨民族愛情。
(三)一個跨越民族的群體
別墅最顯著的特點是它打破了各種各樣的界線。作為“民族、宗教信仰、意識形態(tài)以及心理習慣之間的區(qū)別”[2]95,界線暗含著束縛的意思。從此意義上說,界線和民族主義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狹隘民族主義因為要求無條件遵守約定俗成的傳統(tǒng)和習慣而限制了人們的行為。安東尼·史密斯也指出民族的建立需要一定數(shù)量的人口、法律和政治規(guī)范、民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國際間的認可以及劃定的界線。但是,別墅中的建筑及其成員的舉止打破了界線,也超越了民族主義的束縛。
對于別墅來說,內(nèi)外沒有太大的差別。墻壁和天花板上繪有樹木和涼亭,房間也成了另一個花園。炸毀的房子、燒焦的土地,儼然已經(jīng)沒有區(qū)別。如果說,帝國主義所理解的空間和界線是一種從上而下,強加給弱者的秩序,那么,別墅以其不可理解性顛覆了這種秩序。哈納為“英國”病人讀的那些書,情節(jié)支離破碎,就像是被暴風雨沖垮的公路,而他們居住的別墅一如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別墅已經(jīng)擺脫了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界線的束縛。哈納喜歡在屋內(nèi)居無定所,一只吊床往墻上一掛,到處都成了她的臥室。這種做法跳出了傳統(tǒng)的建筑物形式和功能的界線的束縛?!坝辈∪?總是感到被社會習俗壓得透不過氣來,他也只有在遠離民族和民族主義的沙漠里才最為自在。阿爾馬西與死去的凱瑟林的交歡更是打破了生與死的界線。
從剛開始的兩個人的居所到卡拉瓦焦的加入,到基普的加入;從相互猜忌、厭惡、刻意保持距離到友好和諧關(guān)系的建立,別墅見證了一個跨越民族的群體的整個形成過程。有兩個特殊的場景——伴著音樂起舞和哈納的生日宴會 ——慶祝了一個新的超越了民族、種族和文化的群體的誕生。別墅成員們換下了以前的皮膚,發(fā)現(xiàn)了新的自我。齊格蒙特·褒曼曾說,一個真正的群體應該能夠為其成員遮風擋雨,成員之間可以相互信任。在這個跨越民族的群體里,四位主人公開始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和踏實。它成了戰(zhàn)爭時期的伊甸園。
在筆者看來,超越民族主義的最終落腳點,是而且只可能是,人本主義。任何一個人,無論他屬于哪個種族,哪個國家,信奉哪種宗教,都應當受到尊敬。列強國家不應該因為國家的強大,而肆無忌憚地破壞著最基本的人權(quán):對于尊嚴、安全和自由的渴求。世界人民應該可以感受到實實在在的人性的關(guān)懷。從這個層面上說,小說中宣揚的超越民族主義有其缺陷。
(一)“英國”病人對于狹隘民族主義的超越不完全
不論是出于對英國軍隊毫無人道可言的做法的憤怒,還是因為對于狹隘民族主義的蔑視,“英國”病人向德國人求救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二戰(zhàn) ——狹隘民族主義不可避免的產(chǎn)物 ——的到來,給利比亞沙漠大探險畫上了句號。原本已經(jīng)脫下了國家外衣的探險家們,被迫紛紛回到各自的祖國。沙漠讓他產(chǎn)生了對于超越民族主義的信仰,戰(zhàn)爭使得他親眼目睹狹隘民族主義的殘忍。作為一名信仰和實踐超越民族主義者,病人應該在和德國人沆瀣一氣前想得更多些。他的做法無疑會將不計其數(shù)的英國普通百姓置身于水深火熱之中,而這與人本主義相違背。
阿爾馬西,本質(zhì)上,是一個逃避者。當他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不是繼續(xù)努力去追求,而是轉(zhuǎn)移注意力。當他倆第一次在一起時,他表達出了對于所屬關(guān)系的厭惡之情。他只想成為她的情人,而非攜手共度一生的人。在《共同體》中,褒曼指出,自由和安全感往往相矛盾。建立一種關(guān)系就是形成一個或小或大的群體,而說起群體,總是引起人們對于安全感的聯(lián)想。與此同時,由于必須遵守群體內(nèi)部的規(guī)則,人們難免會喪失一些自由。所以,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努力在自由和安全感之間尋找平衡點。但是,病人似乎想要打破這個規(guī)則。他卷入了與凱瑟林的關(guān)系中,卻仍然試圖保持單身的自由。當英國軍隊要求阿爾馬西給出凱瑟林的姓氏時,他對于自由向往的自私與責任感、安全感之間的沖突達到了高潮,并導致了愛人的死亡。
病人不徹底的超越民族主義的做法也體現(xiàn)在其對自己職業(yè)的看法上。當渾身上下著了火的他被貝都因人救下時,病人因為喪失了疆域感而不舒服。為了答謝救他的族群,病人為他們繪制了地圖。此時,潛意識中,他忘了制圖其實是殖民的一種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病人所在的探險隊伍的探險活動恰恰是歐洲民族主義的體現(xiàn)。如病人一樣聰明的制圖學家們,被地圖表面上的客觀性迷惑了。地圖客觀自然的表象掩蓋了其為特殊目的服務的實質(zhì)。看上去完全是純學術(shù)的探險活動,其實,從一開始,就受到英國政府的監(jiān)視。由于自己是一位職業(yè)制圖學家,病人逐漸了解并開始信仰超越民族主義;諷刺的是,也正是因為這一職業(yè),他難以將信仰進行到底。他對于狹隘民族主義不完全的實踐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產(chǎn)生。燒成如碳般黑的他終于在生命的最后時日徹底地超越了民族的束縛。
(二)超越民族主義的實質(zhì)
邁克爾·翁達杰有著多重身份,和“英國”病人一樣,他是另一位“浪跡天涯的人”[1]154。出生在東方,接受教育、安身立命于西方,他常常為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他的早期詩歌,雖然沒有后期小說表露得明顯,卻也初現(xiàn)對身份苦尋的端倪。當翁達杰開始小說創(chuàng)作時,這種趨勢已經(jīng)顯而易見?!妒来鄠鳌?一部半自轉(zhuǎn)體回憶錄,可以被看作記敘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去斯里蘭卡尋根。
《身著獅皮》講述的是加拿大真正建設(shè)者的故事。根據(jù)官方歷史,純正的盎格魯-薩克遜后代在加拿大的早期建設(shè)中功不可沒,刻意抹去了移民者的巨大貢獻。通過帕特里克的聲音,翁達杰引起了讀者對于移民工人身份的關(guān)注。接下來的兩部小說《英國病人》、《安尼爾的幽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作家的自轉(zhuǎn)。安尼爾,和病人一樣,是另一個翁達杰。她生于斯里蘭卡,在西方受到教育,因為執(zhí)行國際間合作項目回到了家鄉(xiāng)。作為一個跨越了傳統(tǒng)意義上性別、職務、身份的個體,安尼爾超越了民族的界線?!斗纸纭?翁達杰最新力作,繼續(xù)著對身份的尋求。沉浸在對一位生活在兩百年前詩人的研究中,安娜,最終擺脫了早年留下的心理陰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當翁達杰長大成人后,他十分清醒地看到了一點:種族、民族歧視不僅存在于斯里蘭卡,加拿大及其他的西方國家也不乏這種現(xiàn)象。通過對傳統(tǒng)固定身份的質(zhì)疑,翁達杰宣揚起一種超越了性別、民族和文化的身份,一種象安尼爾一樣的跨民族身份,以及隨之而來的對于民族主義的超越。
然而,他復雜的文化背景表明,他對超越民族主義的吁求其實恰恰凸現(xiàn)了天然的“無根性”。作為一位加拿大移民,翁達杰從未覺得自己真正融入了當?shù)匚幕?。但?離開斯里蘭卡已經(jīng)幾十年,那個國家對他來說也陌生了起來。象“英國”病人一樣,終其一生,他試著離開家鄉(xiāng),卻又想方設(shè)法想要回去。表面上,他可以成為兩國的公民,實際上,他已經(jīng)不再屬于任何一個國家。如此復雜的背景困擾著翁達杰,因此他不斷創(chuàng)作出以錯位為主題的作品。因為歸屬感不再,所以他開始期待一種不再關(guān)注民族、文化的超越,一種能夠真正接受象他這般錯位的人的超越。如他所說,那些生長在一個地方,定居于另一個地方的人的唯一辦法是活在當下,努力去改變傳統(tǒng)界線的束縛,打造出一個新的自我。
其實,超越民族主義的第一要義是尊重而非消解民族不同性。美國學者倫道夫·伯恩(Randolph Bourne)在其文章《跨越民族的美國》中號召讀者拒絕“大熔爐”的比喻,他接著倡導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社會,一個有著融合文化,而非熔合文化的社會。倫道夫意指超越民族主義的核心在于各種各樣文化之間的平等性。
隨著全球化和多元化文化進程的逐漸深入,西方政客們開始宣傳超越所有民族國家界線的論調(diào)。對此,我們應該持謹慎的態(tài)度。以前西方列強通過發(fā)動戰(zhàn)爭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今,他們變得更聰明,試圖以一種更溫和、更有說服力的方法控制其他國家。他們希望通過對民族主義的超越,促使很多民族國家會漸漸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進而丟失民族身份。如果這真得成為了現(xiàn)實,強大的西方國家就建立了一種更穩(wěn)固、更基礎(chǔ)的統(tǒng)治,還不需要經(jīng)過任何暴力沖突。然而,著眼于人本主義,實現(xiàn)超越民族主義的唯一途徑是尊重每一個民族,平等對待任何一個民族的成員。當他人有困難時,積極伸出援助之手;當自己有困難時,也能感受到愛和關(guān)懷。正如列寧所說:“只有懂得讓步,國家間才會實現(xiàn)真正自由的聯(lián)合與合作,從長足角度看,也才會實現(xiàn)民族國家間的融合?!盵3]
[1] 邁克爾·翁達杰.英國病人[M].章欣,慶信,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2] Anderson,Benedict.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M].London:Verso Editions and NLB,1983.
[3] Knight,David.B.Identity and Territory: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 on Nationalism and Regionalism[A].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82,(4).
The Transcendence of Nationalism and its Shortcomings in the Novel“The English Patient”
WU Be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efei Normal 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Nationalism is like a double-edged sword that can be imposed positive or negative impact on the activities of a country’s political affairs.The four hero’s demeanor in“The English Patient”reflects the transcendence of nationalism.However,thes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Michael Ondaatje’s own experience. The transcendence of nationalism propagated in the novel and by the novelists has its own shortcomings. With a view to humanism,the only way to realize transcendence of nationalism is to respect each nation and equally treat members of any nation.
“The English Patient”;Michael Ondaatje;nationalism;transcendence
I109.5
A
1674-2273(2011)05-0092-04
2011-06-17
吳 蓓(1984-),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師范學院外語系講師,文學碩士。
(責任編輯 何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