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楊,陳經(jīng)偉,湯 誠,宮 薔
(遵義市遵義醫(yī)院,貴州遵義563002)
白內障和青光眼均有較高的致盲率。臨床治療中發(fā)現(xiàn),在青光眼治療中往往會造成白內障的加重,而在白內障的膨脹期和過熟期也很易繼發(fā)青光眼。對于白內障合并青光眼的治療傳統(tǒng)采用分別手術治療的方法,但很難達到較為理想的療效[1]。2007年6月~2010年12月,我們分別采用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觀察組)與囊外白內障摘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對照組)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患者共88例(88眼)?,F(xiàn)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比較這兩種聯(lián)合術式的臨床療效。
1.1 臨床資料 兩組88例(88眼)青光眼合并白內障患者均因藥物治療效果欠佳而行手術治療。觀察組48 例中,男20例,女28 例,年齡(70.3 ±11.6)歲;急、慢性閉角型青光眼分別為27、21例。術前視力:光感~0.3;晶狀體核硬度:Ⅱ、Ⅲ、Ⅳ級核者分別為11、21、16例;房角檢查因角膜水腫看不清或粘連均>3/4;晶狀體渾濁情況:皮質性29例,核性8例,后囊下性6例,混合性5例;眼壓(49±10.6)mm-Hg,散光度為(0.67 ±0.52)D。病程1 ~3 a,合并高血壓15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17例。對照組40例中,男19例,女21 例,年齡(70.1 ±10.8)歲;急、慢性閉角型青光眼分別為29、11例。術前視力:光感~0.3;晶狀體核硬度:Ⅱ、Ⅲ、Ⅳ級核者分別為12、18、10例;術前房角檢查因角膜水腫看不清或粘連均>3/4;晶狀體渾濁情況:皮質性27例,核性6例,后囊下性4例,混合性3例;眼壓(48±11.8)mmHg,散光度為(0.69 ±0.50)D。病程1 ~3 a,合并高血壓12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1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資料比較,P均>0.05。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采用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2],對照組采用囊外白內障摘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3]。術后術眼常規(guī)滴抗生素及糖皮質激素,房水渾濁3度以上或滲出者,球旁注射地塞米松2 mg,美多麗散瞳。術后7 d內每天行視力、裂隙燈、眼底檢查,術后第 1、3、7 天測眼壓,1、3、6 個月復查。
1.3 療效判定標準 視力提高0.1或以上者為視力提高,提高0.1以下者為視力不變,下降0.1或以上者為視力下降。以術后1個月時的眼壓結果作為判斷手術療效的標準,治愈:眼壓≤21 mmHg;有效:需局部用藥控制眼壓≤21 mmHg;失敗:用藥后眼壓>21 mmHg。以治愈和有效例數(shù)計算總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PEMS3.1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α =0.05。
2.1 兩組術后視力變化 觀察組視力提高41例(85.4%),視力不變 7 眼(14.6%);對照組分別為34(85.0%)、6 例(15.0%);兩組視力提高患者數(shù)比較,P>0.05。均無視力下降者。
2.2 兩組眼壓及濾過泡情況 觀察組失訪7例、對照組5例(P>0.05)。術后1個月,觀察組41例中,治愈35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6%;對照組 35 例中,分別為 27、7、1 例和97.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P>0.05。兩組術后早期均為彌漫扁平濾過泡,其中觀察組缺如型21例,彌漫扁平型14例,微小囊泡型2例,包囊型4例;對照組分別為18、12、2、3 例(P >0.05)。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兩組術后1 d角膜內皮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腫,術后1周內均恢復透明,未發(fā)現(xiàn)角膜內皮功能失代償者。術后1周內,觀察組出現(xiàn)人工晶狀體偏位2例、睫狀體脈絡膜脫離2例、前房炎癥反應4例、瞳孔區(qū)晶體表面成形性纖維蛋白3 例,對照組分別2、3、4、3 例(P >0.05),經(jīng)對癥處理,均在2周內恢復正常。術后3個月,觀察組散光度為(0.72 ±0.64)D,與術前近似(P >0.05);對照組為(0.97±0.66)D,明顯高于術前及觀察組術后(P 分別 <0.05、0.01)。
目前,白內障、青光眼的聯(lián)合手術逐漸被用于臨床。由于術后角膜散光情況是影響視力恢復的主要原因,所以詳細了解白內障手術前、后角膜散光情況的變化,對白內障手術效果的評價具有重要意義[4]。術后出現(xiàn)角膜散光的主要原因在于手術造成角膜形態(tài)的改變,而這種改變主要與手術切口及縫線等因素有關[5]。有文獻[6]報道切口長度與術后角膜散光度大小成正比。本觀察結果顯示,這兩種聯(lián)合術式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的療效均好,但術后3個月對照組平均散光度較術前和觀察組術后明顯增高,對患者視力的恢復造成一定的影響。
聯(lián)合手術相對于傳統(tǒng)的分開手術復雜,尤其對于高眼壓、眼部條件較差的患者,熟練、準確、輕柔的手術操作是手術成功的關鍵。為避免常規(guī)手術中出現(xiàn)的眼壓突然下降引起眼底血管破裂,在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中應先在角膜緣3點處作一輔助切口,放出少量房水,達到緩慢降低眼壓的效果。特別注意對角膜內皮的保護,青光眼患者前房較淺,術中前房較難維持,選擇遠離角膜的原位晶狀體超聲乳化非常重要,應絕對避免前房中超聲乳化,否則極易導致內皮功能失代償。
超聲乳化晶狀體吸出聯(lián)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已被公認為是治療白內障的最佳方法,但在大部分基層醫(yī)院,因醫(yī)療條件差、對患者經(jīng)濟條件要求相對較高,難以開展該術式。
綜上所述,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lián)合青光眼小梁切除術是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的最佳方法。
[1]方騰,李秋明,舒華娥,等.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聯(lián)合房角粘連分離術治療慢性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臨床療效[J].臨床眼科雜志,2010,18(5):413-415.
[2]丁曉艷.聯(lián)合手術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的臨床觀察[J].臨床眼科雜志,2009,17(3):232-233.
[3]龔海燕.兩種不同三聯(lián)手術方法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的效果比較[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0,48(27):122-123.
[4]張琦,盛耀華,李增琦.小切口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后角膜散光的變化[J].中華眼科雜志,2000,36(6):452-454.
[5]高婧,黃旭東,姜雅琴.白內障術后角膜散光的相關因素[J].濱州醫(yī)學院學報,2010,33(4):290-293.
[6]張磊,貝明珍,曹曉濱.手法小切口白內障摘出術后角膜散光變化的研究[J].國際眼科雜志,2010,10(12):2363-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