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川,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北大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北京書法院副院長,國際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日本金澤大學客座教授,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復旦大學等十所大學雙聘教授。
著作有《發(fā)現(xiàn)東方》《文化輸出》《文藝美學講演錄》《中國文藝美學研究》《后東方主義與中國文化復興》等著作近30部,多次受邀出國參加學術研討,反響熱烈。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鳳凰衛(wèi)視主講多次,在中央電視臺《中華文明之光》主持文化欄目:《王羲之》《唐代書法》《宋元繪畫》《印文化與文人印》。2011年11月11日在北京大學舉辦“王岳川書法作品展”。作品被海內外各大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傳略載多種辭書。
2011年11月11日,初冬的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展覽廳里掛滿了王岳川先生的書法作品,參觀者絡繹不絕,金色柔和的燈光給整個展覽廳增添了祥瑞而神秘的色彩。當王岳川先生出現(xiàn)在展覽廳的時候,我們不禁被驚呆了:身著一襲米色中山套裝、風度儒雅的他與四周白底黑字的書法藝術組合成和諧的景觀,將我們帶入一個無法抗拒的“氣場”,我們在欣賞書法作品的同時不由感嘆王岳川先生就是為書法而生的,書法世界就是他的家園!
王岳川先生正值壯年,從事書法藝術卻已跨越半個世紀!他的家學淵源深厚,早在他四五歲的時候,外公就教他寫字“描紅”,教他“身正則筆正”和“堂堂大氣”的道理。他最開始練顏真卿的《多寶塔碑》,每天練習書法后,就背誦唐詩、千家詩,還用自己稚嫩的筆觸去寫詩。后來上中學、讀大學時又臨習二王、懷素、王鐸等名家書法和《靈飛經(jīng)》等名帖。讀大學時,王岳川每天都要寫一篇《蘭亭序》,如此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了四年。1981年王岳川大學畢業(yè),他的書法作品榮獲了四川省大學生書法一等獎和全國首屆大學生書法展優(yōu)秀獎。在隨后任職于教育部、任教于北京大學的學術生涯中,王岳川廣泛涉獵中西哲學、美學、文藝學,雖然工作繁忙,仍然堅持臨池不輟,書法始終是他鍥而不舍的愛好和追求。
作為學者書法家,王岳川先生不僅學貫中西,出入儒道,濡染佛禪,具備廣博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思想底蘊,而且精通琴棋書畫,具備敏銳的審美感覺和藝術悟性。學術與藝術彼此啟示,書法與文化相互滲透,學者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家的才情交融在一起,使王岳川把握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精髓,終于打通古今中西,透悟人生智慧,創(chuàng)造出眾體兼?zhèn)涠肿猿擅婺康摹拔幕瘯ā?。所謂“文化書法”,強調書法是一種文化,要在書法中充分灌注本民族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品格。在王岳川先生看來,書法不僅僅是視覺藝術,它連著文字,連著經(jīng)史子集的經(jīng)典,是中國文化深層次的集體意識,因此,技與道、書法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大量的警語、格言、成語、詩詞出現(xiàn)在王岳川的書法作品中,有《易經(jīng)》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儒家的“立己達人”“道不遠人”,道家的“淡然無極”“心遠地自偏”,佛家的“即心是佛”“清凈除塵”,還有王維、李白、杜甫、蘇軾等人的詩詞,這些經(jīng)典作品與書法藝術互為載體,相互生發(fā),相得益彰。
王岳川先生曾寫過一幅“大勢至”書法,源于佛教中的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獨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間眾生,所到之處天地震動,令眾生得無上之力而大精進,所以稱大勢至或大精進。王岳川書寫“大勢至”,將“大”字的最后一筆提起來,使“勢”的筆畫順暢而充滿動感,寫“至”的時候,則緩慢書寫,優(yōu)柔收束,整幅作品古拙雄強、大氣磅礴,表達了他對當今中國文化崛起的大勢已經(jīng)到來的深切體會。
由于王岳川先生精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以在創(chuàng)作中能將儒、釋、道的文化精髓像鹽溶于水一樣融入他的書法作品中。他提煉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創(chuàng)造了不少言簡意駭?shù)木?、?lián)語。如他自創(chuàng)書寫的對聯(lián)“君子存樂為中庸大道,賢人同行有太和高天”,將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太和之境并舉,用筆圓中見方,方中有圓,儀態(tài)典雅而充滿意趣。他還創(chuàng)作了“行修而名立,理得則心安”“心無歸趣,室有琴音”“竹影含蘭思,寒燈照雨聲”等聯(lián)語,這類作品既有文人的詩意,又飽含書法家的骨力,可謂雙美兼?zhèn)?,不僅能使人產(chǎn)生巨大的審美感應,而且還能獲得心性上的啟迪和人格上的提升。
漫畫大師丁聰為王岳川先生畫過一幅畫像:雙眉緊蹙,目光犀利,神態(tài)嚴峻。這幅畫像夾雜在笑容可掬的王岳川的諸多照片之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丁聰真是丁聰,不愧為大師!一般的攝影師不過拍攝到了王岳川出席各種社交場合所表現(xiàn)的禮儀風度,丁聰幾筆勾勒便將王岳川內在的精神氣質躍然紙上!因為只有了解王岳川的人才知道,這位工書能畫、精通音律的美學家、書法家是懷著怎樣誠篤熾熱的心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為己任、心憂天下的!
王岳川先生曾創(chuàng)作過一幅草書,寫的是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名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他將“身”寫成了象形字,如一柄長劍穿過人的身體。他說當一個民族、一個人處于憂患意識和不斷勞作當中,國家可以振興;當人們貪圖安逸、驕奢淫逸的時候,最終的結果不僅是亡身,而且是亡國?!吧瓴粷M百,長懷千歲憂”,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僅要憂自己,憂自己的父母,更要憂自己的國家。他需要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心懷天下,國家憂患之際,自己縱然家藏萬貫也會覺得不安寧,這就是一種天地之道。王岳川還打了一個絕妙的比喻來描述生命的存在:生命本是一種松散的狀態(tài),但生命必須被意志塑形,必須給生命一種噴槍般的噴口——平靜散漫的水經(jīng)過噴口才會變得有力量,才會在堅硬的花崗巖上切出刀痕。王岳川先生本人就是這種給自己的生命加上“噴槍般的噴口”的人。他工作繁忙,生活節(jié)奏很快,總是使自己處于緊張的“戰(zhàn)斗”中:演講、授課、出席各種會議、指導學生論文,深夜回到家,還要研習書法、著書立說,經(jīng)常是通宵達旦!作為經(jīng)歷過苦難的一代學者,王岳川先生深刻領悟到真正的人生是“向死而生”的人生,因為人在茫茫凡塵的大千世界只能活一次,如果不懂得抓緊生命,生命便像沙子一樣從手中流失。如何使流逝的歲月銘刻生命和思想的記憶?如何在生命的個體存在中感受到人類性存在?王岳川先生認為唯有加倍的使用生命,努力地“壓榨”它,才能使它產(chǎn)生超越生命本身的能量和思想。他本人就是通過將秒鐘當成分鐘使、分鐘當成小時用的惜時如金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生命的珍愛。
以目前王岳川在學術上和書法創(chuàng)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來看,已是非常人所能企及,鮮花、掌聲、前呼后擁,還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包圍著他,若是平常之人,看到這個眼花繚亂的花花世界,一定是駐足不前,無暇顧及前進的步伐,藝術生命和學術生命也因此窒息。但王岳川絕非等閑之輩,從人格特征和思維方式上來看,他具備馬斯洛所說的成功的自我實現(xiàn)者的特點,即全力以赴地獻身于所從事的事業(yè),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王岳川先生總是從全世界、全民族的視野來思考人類命運和社會問題,在這充滿浮躁和喧囂的社會,他總能堅持自己的操守,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重大使命,以寶劍淬火的精神將生命能量拓展到極致,以正大氣象俯瞰當代,睥睨千秋,他的書法作品也因此充盈著天地的元氣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掃目前藝術界的淺薄和平庸。
眾所周知,兩種文化的交流存在著一種勢差現(xiàn)象,一般是高勢位的文化,影響和推動低勢位的文化,而文化勢位低的一方,則受勢位高的一方的支配和影響,就像水流,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從歷史上看,漢唐是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繁榮時期,漢朝開辟的絲綢之路,使西方知道了中國;唐朝的時候,造船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又有羅盤針的利用,除了大陸的絲綢之路,還開辟了海上的絲綢之路,通過絲綢之路的對外交流,不僅廣泛地吸收了外國的先進文化,而且使中國的文化影響了世界。
可是,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的文化輸出日漸式微,特別是進入20世紀,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想、學術著作不斷被譯介,像潮水一樣涌入中國,相形之下,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化經(jīng)典、學術書籍被翻譯成外文的卻只占很小的比例。由于文化輸入遠遠大于文化輸出,中國文化在中西交流中出現(xiàn)了巨大的“文化赤字”,中國形象在全球化語境下也嚴重地被扭曲甚至妖魔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文化險情。不久前,前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就說過這么一番話:“中國不會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因為中國沒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進而削弱西方國家的具有播撒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即使中國巨大的經(jīng)濟崛起成功,中國充其量只是一個物質生產(chǎn)大國,在精神和文化生產(chǎn)創(chuàng)新上是一個無須重視的小國?!边@番話對王岳川的震撼非常大,他感到撒切爾夫人的話大有深意,代表了西方的集體意識。王岳川曾做過一番統(tǒng)計,中華民族在明朝以前,中國對全人類原創(chuàng)性巨大貢獻有四百多項。進入清朝乃至當代,一項都沒有了。中國人唱的卡拉OK源自日本;中國藝術家玩的“波普藝術”“行為藝術”來自美國;中國有什么?中國人的建筑用的是西方人設想;中國人的小說、詩歌……唯有書法,是在中華大地上土生土長、地地道道的民族傳統(tǒng)藝術,是西方難以匹敵的,而現(xiàn)在大部分人卻不知道珍惜!
王岳川先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就開始致力于研究西學,但西學并非他的研究目的,他只是希望將西學作為中國現(xiàn)代性問題的語境、一種審理“他者”的場域,其目的是想以西學為手段反觀中國問題,立足點還是在中國文化身分上。跨入21世紀,王岳川先生的知識結構和心性視野進入到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他開始從全球性視角出發(fā),從生命體驗和文明變遷的角度追問困擾人類生命心性的共同問題,在人類文化現(xiàn)狀和未來發(fā)展的坐標軸上反思中國形象和人類文化走向。面對東方文化在全球化語境下日漸“失語”的危機,王岳川站在學術的制高點上提出了“發(fā)現(xiàn)東方與文化輸出”的命題,其中,“發(fā)現(xiàn)東方”是理念,“文化輸出”是實踐,他認為東方的思想,在某種意義上恰好可以補充西方幾個世紀的現(xiàn)代性帶來的價值空缺,就是那種“道”缺而“術”太多的一種價值真空,因此,中國文化輸出對整個世界文化生態(tài)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要靠文化上的強大。中國文化輸出意味著大國文化真正崛起,意味著中國文化在整體性地守正創(chuàng)新。在中國文化重新崛起的新世紀,書法已經(jīng)超越了技法層面的有限意義,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身分的象征。抓住現(xiàn)在世界越來越希望了解中國的契機,讓以中國書法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從被選擇到主動輸出便成為新世紀學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中國書法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同整個民族歷史文化的積淀以及書法家的人品、人格相連的獨特的藝術。古往今來,書法人才輩出,不可勝計,然而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書寫他人認同的好作品;第二類書寫自己所認為的好作品;第三類則將作品的好壞置之度外,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第一類人終生勤于斯而不聞道,其作品難以自成風格和氣候;第二類人可以有所造化,卻難成境界;第三類人“無意于書,書乃佳”,最有可能達到超越天地人之間的高妙境界。20世紀的十大書法家的吳昌碩、康有為、沈尹默、于右任、毛澤東、林散之、沙孟海、齊白石、謝無量、弘一法師等就都屬于第三類,他們不僅在書法技術上造詣頗高,而且無不是功夫在“書”外,正是廣博的學識、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心性修為成就了他們書法作品的儀態(tài)、風骨和韻味,人們在讀其書觀其字中,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他們人格情操和藝術境界的高遠。
在王岳川的眼里,一支筆鋒銳利、飽滿圓潤、富有彈性的毛筆就如一柄可以揮灑自如、千變萬化的寶劍,運用它能將自己的人格修為、生命感覺、天地正氣、東方文化的美麗精神貫注到筆意墨象,實現(xiàn)心手一致、技道合一。他曾經(jīng)十分形象地用“劍”來概括中國的人格特征,他說:“中國人格的化身是劍。劍如出江蛟龍,變化無窮,是個體在極其慘烈的環(huán)境中,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的表征,劍道成為江湖人生的俠膽豪情的要義。”在很多人看來,用毛筆寫字,乃是慢工細活,與劍道無關。其實,“依于筆,本乎道,通于神,達乎氣”的中國書法與講究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中國劍道是翕然相通的,特別是中國劍道強調人格的涵養(yǎng)與修煉,中國書道也如此。張藝謀在電影《英雄》中不是通過視覺圖像的方式將劍道與書法融為一體了嗎?
近十年來,王岳川先生努力倡導“文化書法”,并一再表示他要盡畢生之力實踐中國書法的“回歸經(jīng)典、走近魏晉、守正創(chuàng)新和正大氣象”,讓中國書法成為東方文化魅力的獨特呈現(xiàn),讓世界分享東方藝術精神之美。
從王岳川先生以事業(yè)為樂,高品質、高密度的充實人生中,我們得到這樣的啟示:人,不是只為自己而活著的。唯有志存高遠,心懷天下,方能調動生命中的所有積極因素,實現(xiàn)生命的最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