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成語,很多詞兒,我們天天說,也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卻未必知道它是怎么來的。
比方說,羈絆,意思是讓什么事情給束縛住,絆是絆腿,走不動,那“羈”是什么意思?
再比方說,威脅,都知道意思,就是用強(qiáng)力恐嚇別人,可為什么是這個含義呢?
還有成語“分道揚鑣”,人人會說,可哪位朋友能告訴我這分道揚鑣的“鑣”是什么東西?
其實這幾個常用詞的根都扎在先秦,而且都跟馬有關(guān)。
羈絆的羈,字典上說是馬的籠頭,錯。正確解釋是馬的絡(luò)頭。絡(luò)頭跟籠頭不一樣,籠頭是兜馬嘴的,不讓馬亂吃東西;絡(luò)頭是纏馬頭的,不讓馬亂扭腦袋。這馬絡(luò)頭,或者說“羈”,跟韁繩連著,一提韁繩,“羈”就緊了,讓馬往東,它不敢往西,管得服服帖帖。把“羈”這個字跟“絆”擱一塊兒,意思馬上生動起來:管住你,絆住你,不讓你亂動。
威脅的脅,是馬肚子上配的零件,用金屬制成,一面光滑,一面帶剌,光滑的那面貼在馬肚子上,帶剌的那面用來嚇唬別的馬:別靠近啊,不然扎你!換句話說,一匹馬身上有了脅,別的馬就不能靠近,既然不能靠近,那“脅”就有了恐嚇別人的意思。
分道揚鑣的鑣,是馬頭上配的零件,也是金屬制成,它實際上是接頭,通過它可以把馬銜和馬絡(luò)頭連起來。先秦沒有籠頭,想不讓馬亂吃東西,得往它嘴里橫著塞一根短棍,也就是馬銜,馬銜的兩端各接一個“鑣”,兩個“鑣”再分別連著馬頭上拴的“羈”。趕馬車時,一拉韁繩,“羈”變緊了;“羈”一緊,兩個本來耷拉著的“鑣”開始“揚”了起來,所謂分道揚鑣,本義就是兩個趕馬車的人在路上寒喧過后,拉起韁繩,使鑣上揚,各走各的路。
最有意思的常用詞是“節(jié)約”,咱們都知道它的意思是節(jié)制、不浪費,其實它也是馬身上的零件。拴馬絡(luò)頭,要用幾根繩子,幾根繩子交叉的時候,得有一個結(jié)把它們節(jié)制起來,不然繩子會走偏,這個結(jié)就叫“節(jié)約”?!肮?jié)約”有節(jié)制的功能,時間長了也就有了節(jié)制的含義。
秦漢以降,人們似乎覺得在馬頭上用一大堆零件太麻煩,拴馬絡(luò)頭直接打結(jié),不再用“節(jié)約”節(jié)制,但是“節(jié)約”這個詞卻留了下來。我讀過西晉人的墓志銘,那時候夸一個人勤儉持家,用的就是節(jié)約一詞。我估計用這個詞的晉人跟我們一樣,也是只知道它的意思,不知道它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