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慧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暨南大學海外華語研究中心,廣東,廣州510610)
現(xiàn)代漢語評價系統(tǒng)芻論①②
劉 慧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暨南大學海外華語研究中心,廣東,廣州510610)
現(xiàn)代漢語;評價系統(tǒng);評價項;層次性
以往關于漢語評價的研究成果較為零散微觀,在全局觀和系統(tǒng)性方面存在不足。本文運用語言學相關理論,在界定“評價”概念、概括“評價”特征的基礎上,初步勾勒出現(xiàn)代漢語評價系統(tǒng)的面貌。該系統(tǒng)是一個具有層次性的、形式與意義相結(jié)合的系統(tǒng),主要由詞匯層、話語標記層、句子層和語篇層評價項構(gòu)成。
從廣義視角來看,評價是人類對自身及外界事物是否具有價值、具有多大價值的一種判斷和評定的活動。英國哲學家維特根斯坦 (1987)曾經(jīng)說過,“人的目光具有賦予事物以價值的魅力”。這里的“賦予事物以價值”正是人類對事物作出評價,探索意義的過程。
語言是評價表達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Hunston等學者 (1999)曾指出,評價語言在反映說話人的看法,表達說話人及所在團體的價值觀、建立和維持說寫者和聽讀者間的關系、組織語篇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國外語言學界,加拿大語言學家Martin J.R.和澳大利亞語言學家White P.R.R.(2005)從語篇語義學的視角研究了英語的評價系統(tǒng),俄國語言學家在語義、語用等領域考察了俄語的評價系統(tǒng)。漢語作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也蘊含著一個復雜的評價系統(tǒng)。漢語語言學界的前輩時賢對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評價表達進行過專題研究,如趙元任 (1968)將副詞分成九類,其中一類就是“表評價的副詞 (adverbs of evaluation)”。朱德熙 (1981)指出“值得,配”都有“表示估價”的作用。總體來看,這些研究對象和成果大多較為零散,缺乏全局觀和系統(tǒng)性。本文將對漢語語言學領域的“評價”概念進行界定,分析歸納“評價”的特征,在此基礎上對零散而豐富的評價性語言資源進行整合,初步勾勒出現(xiàn)代漢語評價系統(tǒng)的整體面貌。
哲學領域的“評價”是“人把握客體對人的意義、價值的一種觀念性活動”(馮平,1995),參考哲學中“評價”的定義,劉慧 (2011)將“評價”界定為作為評價主體的說寫者對評價客體的主觀價值判斷,及評價主體所體現(xiàn)出的情感和態(tài)度③根據(jù)心理學的研究,“情感”是指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與個人需要之間關系的一種反映,是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chǎn)生的主觀體驗和評價,“態(tài)度”是對外界刺激形成總體評價與穩(wěn)定的反應傾向 (周家驥等,2002)。可見評價主體的主觀情感和態(tài)度也屬于評價的組成部分。。其中“主觀價值判斷”體現(xiàn)為下文所述評價的價值負載性,而“評價客體”包括人、客觀事物、命題、主張、想法等具體和抽象的對象。
劉慧 (2011)對語言學領域的“評價”特征進行了概括,指出“評價”最顯著的特征是“主觀性”,因為評價的實施與評價主體的主觀把握和判斷密切相關?!爸饔^性”之下又可細分為五小類:表述性、價值負載性、比較性、相對性、層級性,這五方面共同構(gòu)成了“評價”的特征。
根據(jù)評價客體的差異,評價“表述性”的體現(xiàn)方式主要有兩種。當評價客體為某種事物,“表述性”表現(xiàn)為對此事物屬性的主觀概括和表達,如“老張家的姑娘不但長得漂亮,還勤勞能干”一句中,說話人針對評價客體“老張家的姑娘”的外貌特點和內(nèi)在品質(zhì),分別用“漂亮”及“勤勞能干”進行主觀概括和表達;當評價客體為某種主張、想法或命題,“表述性”表現(xiàn)為對其的主觀看法和情態(tài),如“他確實是個好人”一句中,說話人用副詞“確實”對命題“他是個好人”進行確認性評價,同時表達了說話人的態(tài)度和立場。
評價的“價值負載性”指的是評價結(jié)果體現(xiàn)了評價主體在“好-壞”、“真-假”、“善-惡”等方面所做出的價值判斷。Hunston等 (1999)將“價值負載性”概括為四類: “好-壞” (goodbad)、確定性 (certainty)、期待性 (expectedness)、重要性 (importance),統(tǒng)稱為“評價參數(shù)”(parameters of evaluation)。
評價的“比較性”指評價的實施須依賴評價標準。評價標準既可以是具體的評價參照體,也可以是抽象的評價指標。美國社會語言學家William Labov(1972a)曾指出,比較性是評價的重要特征,評價結(jié)果是評價主體將評價標準與評價客體相比較而得出的。
評價的“相對性”指的是,應用不同評價標準對同一評價客體做出評價,或是不同評價主體基于不同視角對同一評價客體做出評價,所得出的評價結(jié)果是不盡相同的。因而評價行為的實施和評價結(jié)果的表達是相對的。
評價的“層級性”指評價結(jié)果一方面包含著評價主體對客體屬性的主觀判斷,同時也包含著對屬性程度量的主觀表達。如William Labov(1972b)所提及的英語副詞和形容詞的比較級及最高級。評價“層級性”的另一佐證是,漢語中“他難過”、“這件衣服貴”等主語加上光桿形容詞的句子在句法上不成立,使其合法的途徑之一就是在形容詞前加上表程度量的副詞如“比較、很、非常、特別”等,使其成為具有層級性的評價句。
國外語言學界在評價系統(tǒng)研究方面起步較早,取得的成果也較多,對我們描繪和勾勒現(xiàn)代漢語評價系統(tǒng)具有指導和借鑒作用。在英語評價系統(tǒng)的研究方面,Martin和White(2005)首先將其分為“介入”、“態(tài)度”、“級差”三個子系統(tǒng),每個子系統(tǒng)下又劃分為若干小類。此項成果填補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對人際意義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的空白,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詞匯層面;對子系統(tǒng)的劃分缺乏理論依據(jù),子系統(tǒng)一些成員存在交叉;“介入”子系統(tǒng)分類過繁,界限也不夠清晰 (劉世鑄,2010)。
從整體來看,現(xiàn)代漢語評價系統(tǒng)體現(xiàn)出層次性的特征。索緒爾 (1980)強調(diào)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tǒng),這些符號不是散亂地堆積在一起,同層的語言符號單位在形成線性組合關系的同時,還共同參與構(gòu)成更高一級的單位,體現(xiàn)出較強的層次性?,F(xiàn)代漢語評價系統(tǒng)是由各級語言單位有序組合而成,成員包括詞匯、話語標記、句子、語篇,我們將其稱之為“評價項”,其所包含的評價意義為“評價義”,各層“評價項”及“評價義”共同參與構(gòu)成了一個形式與意義相結(jié)合的現(xiàn)代漢語評價系統(tǒng)。
現(xiàn)代漢語評價系統(tǒng)另一重要特征體現(xiàn)在其內(nèi)部成員的典型性與非典型性。在劃分典型性與否的標準上,我們以能否明晰表達評價主體的價值判斷和主觀情態(tài)為標準,如果某一層級的評價項能明確表達評價主體的價值判斷或主觀情態(tài),就是典型評價項,否則就是非典型評價項。之所以設立這樣的判斷標準,是考慮到一個完整的評價結(jié)構(gòu)通常包括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標準、評價結(jié)果四部分,其中評價結(jié)果是評價主體依照評價標準對評價客體所做出的價值判斷,也包含著評價主體在這一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的主觀情態(tài)。評價結(jié)果集中體現(xiàn)了“評價”五方面的特征,是評價結(jié)構(gòu)中最為重要、最受關注的要素。其他評價要素如評價主客體和評價標準,雖然也是評價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但主要是為得出評價結(jié)果服務的。
按照語言單位的層級排列,現(xiàn)代漢語評價系統(tǒng)可依次分為詞匯層、句子層、話語標記層、語篇層評價項。各層評價項的構(gòu)成及特點如下所示:
依照能否明晰表達評價主體的價值判斷和主觀情態(tài),我們對詞匯層評價項進行了劃分,其中的典型評價項包括評價性形容詞、評價性副詞、評價性動詞、嘆詞。
1)評價性形容詞
形容詞概括表達的是人及事物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我們在依照前文所提到的標準的同時,還利用“VA了”作為驗證框架,根據(jù)馬真、陸儉明 (1997a,1997b)的研究,“VA了”述補結(jié)構(gòu)所表示的語法意義可以概括為4種:①預期結(jié)果的實現(xiàn);②非理想結(jié)果的出現(xiàn);③自然結(jié)果的出現(xiàn);④預期結(jié)果的偏離。其中的“A”即形容詞的評價性對該結(jié)構(gòu)的語法意義有明顯的影響。如果“A”是積極性評價形容詞,它只能表示語法意義①和③,不能表示語法意義②和④。如“做對了”表示的是①義,“變聰明了”表示的是③義。如果“A”是消極性評價形容詞,它只能表示語法意義②和③,不能表示①和④。如“弄亂了”表示的是②義,“發(fā)臭了”表示的是③義。如果“A”是非評價形容詞,它可以表示除②之外的其它三種語法意義,如 “(那堵墻)砌高了”可以兼表①義和④義,“(他)長高了”表示的是③義。我們利用這一研究成果,根據(jù)形容詞進入“VA了”結(jié)構(gòu)之后表示的不同語法意義,可以鑒別形容詞是否具有評價性、具有何種評價性。
驗證結(jié)果顯示,一些表達顏色、空間、度量等客觀屬性的單音節(jié)形容詞如“高、矮、細、粗、空、滿”等可歸入非評價形容詞。除此之外,大多數(shù)形容詞都具有評價義,能夠直接、明晰地表達評價結(jié)果。其中單音節(jié)性質(zhì)形容詞如“好、壞、美、丑”等,雙音節(jié)形容詞如“聰明、愚蠢、庸俗、高雅”等。一些評價性形容詞詞義可以分析成“程度量+性質(zhì)義”,如積極性的“英勇”和消極性的“愚蠢”所包含的程度量比“勇敢”、“笨”所表示的標準屬性值更高。還有部分成員如“壯麗、富強”等,詞形上是兩個單音節(jié)形容詞性語素的組合,但它不僅僅是兩種屬性的疊加,還產(chǎn)生了兩種屬性在程度量上的增值。當評價性形容詞位于非謂位置,如主語之前的定語位置時,其評價轄域限于主語部分,無法使整句具有評價功能,如“愚蠢的敵人被我們包圍了”。當評價性形容詞位于謂語位置時,其評價轄域可以延伸至整個句子,這類句子多為評價句,如“那些敵人非常愚蠢。”
2)評價性副詞
能夠明確體現(xiàn)說話人主觀情態(tài)及價值判斷的副詞都可以歸入“評價性副詞”。按照評價轄域的大小和詞義的虛實,可以分為“實義評價副詞”和“虛義評價副詞”,前者比后者的詞義實在,評價轄域比后者小?!皩嵙x評價副詞”如:
(1)(聯(lián)信公司)自進入中國市場五年來,在各個行業(yè)和領域業(yè)務一直穩(wěn)步增長。
(2)考官沒買他的賬,還是秉公辦事,讓陸游中了第一名。
上述兩例中的“穩(wěn)步”和“秉公”在句中作狀語,對評價客體“聯(lián)信公司”和“考官”的動作行為做出了積極性評價,這類副詞還有“蓄意、擅自”等,它們的詞義較為實在,常位于形容詞或動詞之前,評價轄域是其后的謂語部分,不能位于句首。
“虛義評價副詞”的句法位置較為靈活,既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位于句中,表達評價主體的主觀情態(tài),或是對句中的評價客體進行價值判斷。這類詞構(gòu)成了“評價性副詞”的主體,趙元任(1968)所指出的“表示評價的副詞 (adverbs of evaluation)”指的就是這一類副詞。如下所示:
(3)他心中馬上想明白:怪不得人們往城里逃,四處還都在打仗啊!
(4)許多壞事固然幸虧有了他才變好,許多好事卻也因為有了他都弄糟。
(5)幸虧我是個達觀的人,否則真要傷心死呢。
上述三例中加點的副詞“怪不得”和“幸虧”,既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位于句中,“怪不得”所針對的評價對象是小句“人們往城里跑”,表達了說話人一種恍悟的主觀情態(tài)。例 (4)和例 (5)中的副詞“幸虧”既對其后子句所包含的條件“有了他”或命題“我是個達觀的人”進行積極性評價,也表達了評價主體一種慶幸的主觀情態(tài)。
3)評價性動詞
評價性動詞按照評價特點可以分為三小類,其中第一小類明確表達了評價主體的主觀價值判斷,動作性也較強。該小類動詞中所包含的動作發(fā)出者多在句中,而評價主體即說寫者多在句外。從語義的角度來看,消極性動作類動詞可以分為很多種。如:①說寫者認為動作施事的行為超過了合理的度。如“濫用、貪圖、縱容、苛求”等;②說寫者認為動作施事過于抬高自己。如“逞能、擺闊、吹噓、夸耀”等;③說寫者認為動作施事用言行取悅對方。如“諂媚、巴結(jié)、吹捧”等。積極類動詞也可以分為若干小類。如:①“對動作行為特點的評價結(jié)果+行為”類的“完勝、徹悟、奇襲、妙用”等;②“對施事情態(tài)的評價結(jié)果+行為”類的“暢談、歡唱、善待”等。
第二小類評價性動詞是能愿動詞,也稱為“助動詞”,如“能、會、要、應該”等,集中體現(xiàn)了評價主體的主觀情態(tài)。齊滬揚 (2002)指出助動詞常被看作意志語氣類別中的形式標志,并將“意志語氣”界定為一種按照說話人對說話內(nèi)容的態(tài)度和情感所劃分出的語氣類別,具有主觀性的特點。彭利貞 (2007)依照能愿動詞后搭配對象的不同,將情態(tài)分為“動態(tài)”和“靜態(tài)”兩類,前者在句中表現(xiàn)為能愿動詞與動態(tài)動詞的搭配,常用來表達說話人的主觀情態(tài)和立場;后者表現(xiàn)為能愿動詞與靜態(tài)動詞的搭配,常用來表達確認性評價。
第三小類評價性動詞是心理動詞,也就是呂叔湘 (1942)所指的表“心理活動”的動詞,如“愛、怨、恨、悔、害怕、感激”等,較為明確地表達了評價主體的主觀情感。與能愿動詞的不同之處在于,心理動詞的語法化程度低于能愿動詞,其評價主體多為句中主語,而能愿動詞的評價主體多為說話人。
4)嘆詞
嘆詞多用于口語,集中體現(xiàn)出說話人較為強烈的主觀情態(tài),音高變化非常靈活。如嘆詞“嗬”可表驚訝、“唉”可表感傷或惋惜、“哎呀”可表埋怨或不耐煩等情態(tài)。楊樹森 (2006)指出嘆詞常獨用,很少入句,可作為獨詞類感嘆句表達驚訝、贊嘆等主觀情態(tài)。
詞匯層的非典型評價項雖然也包含著一些評價要素,但是其無法獨立而明晰地表達出評價主體的價值判斷或主觀情態(tài),需要和其他詞語一起才能完成表達。這類成員主要包括:帶評價義的名詞、認證義動詞、程度副詞、帶評價義的量詞、語氣詞。
帶評價義的名詞指的是詞語中包含評價客體、評價結(jié)果等評價要素的名詞,盡管這些評價活動要素無法改變名詞表指稱的基本功能,但它們的存在使得名詞詞義中包含了評價義的成分。與完全不帶評價義的名詞如“地板、大樹、燈光、茶葉”等相比,帶評價義名詞在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句法及語用特點方面具有一些不同之處。
從評價要素的視角來看,帶評價義名詞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可以分為若干小類。其中數(shù)量較多的如:①“評價結(jié)果+評價客體”類,消極性的如“潑婦、酷吏、暴政、丑行”等,積極性的如“淑女、精兵、勝地、妙計”等;②“評價結(jié)果”類,消極性的如“惡棍、壞蛋”;積極性的如“佳麗、瑰寶、英豪”等;此外,還有一類比喻義具有評價性的名詞,消極性的如“鐵公雞、老油條、朽木、破鞋”等,積極性的如“活地圖、老黃牛、泰斗、棟梁”等,這些詞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文化色彩。
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典型評價性動詞以外,還有一類“認證義動詞” (方梅,2005),如“想、看、覺得/覺著”等,作為標志性動詞引導評價句的出現(xiàn),但其本身不能表達主觀價值判斷或評價主體的情態(tài),所以我們將其歸入非典型評價詞語。方文指出,這類動詞語義已經(jīng)高度虛化,成為表示評價的語用標記。這類動詞的動作性很弱,且必須與包含評價客體和評價結(jié)果的小句相伴出現(xiàn)。如“他很帥,我覺得”和“我看這件事錯不在他”兩個例句中,認證義動詞“覺得”和“看”與評價客體“他、這件事”及評價結(jié)果“很帥、錯不在他”同現(xiàn),否則句義表達不完整。此外,判斷動詞“是”也是常規(guī)評價句的標志詞,有學者稱之為評價句中的“鉸鏈詞 (hinge)”(Hunston等,1999)。
程度副詞常與形容詞搭配,共同表達評價主體對客體的價值判斷。大部分程度副詞既可以修飾積極性評價詞語,如“花崗巖的顏色非常美麗”;也可以修飾消極性評價詞語,如“他的處境非常困難”;也有部分程度副詞如“極、透、死、壞”常修飾消極性評價詞。以往觀點認為“絕頂”、“透頂”常分別與褒義詞及貶義詞語搭配,張誼生 (2008)考察后指出,近年來“透頂”也逐漸和褒義詞語搭配,表達積極性評價。
量詞的基本功能是計稱數(shù)量,但有少數(shù)成員由于高頻搭配具有積極或消極意義的詞語,產(chǎn)生了“褒化”或“貶化”現(xiàn)象,可以和句中其他詞語搭配,共同表達評價主體的價值判斷,故稱之為“帶評價義的量詞”。如名量詞“員、位”修飾表人名詞時帶有表尊敬的積極評價色彩,“撮”放在表人名詞前具有消極評價色彩,如“一小撮敵人”;動量詞“頓、通、氣”修飾動作行為時常帶有消極評價色彩,如“一頓毒打、一通亂罵、瞎說一氣”等。
語氣詞無法獨立而明確地表達評價主體的主觀情態(tài),但是語氣詞可參與構(gòu)成帶有主觀情態(tài)的固定格式,齊滬揚 (2002)指出,“X就X吧”可以表示說話人不介意或者不滿意的態(tài)度、“V啊V啊”可以表示對動作程度量的高量評價。齊文還指出,一些非典型語氣詞如“也好、著呢”可用來表達評價主體容忍、夸張等主觀情態(tài)。
話語標記指序列上劃分言語單位的依附成分,具有主觀性和程序性等特點 (董秀芳,2007)。話語標記通常不具備詞匯及語法意義,但其能明確反映出說話人的主觀情態(tài),在表達說話人交際意圖、影響聽話人理解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可納入現(xiàn)代漢語評價系統(tǒng)的典型成員。
漢語中有很多頗具特色的評價性話語標記。許多學者對這些評價性話語標記做了個案研究。研究對象主要包括:表贊同態(tài)度的話語標記“這不、可不”;表出乎說話人意料及提醒聽話人注意的情態(tài)性話語標記“誰知道、別說”;表委婉指責的話語標記“不是我說 (你)”;表指責或抱怨的話語標記“你看你、你瞧你、都是你、真是的、別提 (了)”;表負面評價的話語標記“問題是”;表疑惑情態(tài)的話語標記“天知道”;表達反對及不耐煩情態(tài)的話語標記“好不好”等等。
話語標記在會話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使用模式及功能,交際策略、語體動因、主觀化等因素在話語標記的形成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研究這些問題對我們了解漢語評價系統(tǒng)形成的動因、機制等具有較大的啟示和幫助。
句子層評價項可簡稱為“評價句”。依據(jù)陸儉明 (2004)所歸納的句子意義及影響其產(chǎn)生的要素,我們將評價句分為三類:基于句式義的評價句、基于具體詞匯意和抽象關系義的評價句、基于語氣義的評價句。
基于句式義評價句也可稱為“構(gòu)式評價句”,其評價義主要來源于句子構(gòu)式,是漢語中很有特點的一類評價句。表消極評價的句式如“NP一副X的樣子”、“(X)整個一 (個)Y”、“NP為X而X”、“NP動不動 (就)VP”、“哪 (里/兒)是A,簡直是B”、“都是+NP”等;既可以表積極評價也可以表消極評價的句式如“他這樣做是X的”。表說話人主觀情態(tài)的句式如“V也得V,不V也得V”、“NP愛V不V”、“A也不是,B也不是”等。
有學者指出漢語中表積極評價的句子遠多于表消極評價的句子 (鄒韶華,2001),可見消極評價句屬于有標記格式。消極評價句為了遵循一些語用原則 (如禮貌原則)、突出說話人的主觀情態(tài),在格式、語序等方面與常規(guī)句式存在不同之處,成為研究者關注的對象。
基于具體詞匯意的評價句可分為“量性評價句”和“量質(zhì)結(jié)合的評價句”兩類。“量性評價句”是對事物量的大小進行主觀評價的句子,句中表達主觀量主要手段有句重音、副詞如“就、才、都”等、語氣助詞如“而已、罷了”等 (陳小荷,1994)?!傲抠|(zhì)結(jié)合的評價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及性質(zhì)所包含的程度量進行主觀評價的句子??蓺w入量質(zhì)結(jié)合的評價句的句子如:謂語部分分別包含述補結(jié)構(gòu)如“穿大了、炒咸了”、“動詞/形容詞+程度補語”結(jié)構(gòu)如“聰明得很、倒霉透頂”、“程度狀語+動詞/形容詞”結(jié)構(gòu)如“有點小、超帥、相當漂亮”的句子。
基于抽象關系義評價句的成員有比較句。“比較性”是評價的特征之一,而比較句是其在句子層面的重要體現(xiàn)。從語義角度來看,比較句的組成成分主要有比較主體、參照對象、比較結(jié)果三個部分,分別相當于評價結(jié)構(gòu)中的評價客體、評價標準和評價結(jié)果。其中“比較結(jié)果”無論是由程度副詞搭配形容詞性詞語充當,還是由心理動詞或帶有“數(shù)量變化”義的動詞充當,都必須具有[+程度]的語義特征 (邵敬敏等,2002)。這些特點也與評價的“比較性”、“層級性”、“相對性”等特征相符,能明晰表達價值判斷,屬于典型評價句。
基于語氣義的評價句主要包括感嘆句和反問句。感嘆句的主要作用是表達說寫者的主觀情態(tài)。與其他句類相比,感嘆句表達情感的程度更強、方式更直接,是一種典型的評價句。相對比較句而言,感嘆句的評價標準更主觀,而比較句的評價標準更為固定、客觀 (李成軍,2005)。反問句在表否定的同時也帶有說話人明顯的情感態(tài)度 (張志公,1962;邵敬敏,1996),且否定與消極性評價之間具有無標記匹配性,因而也可歸入基于語氣義的評價句。
本文在界定“評價”概念、概括“評價”特征的基礎上,初步勾勒出了一個形式與意義相結(jié)合的、具有層次性的現(xiàn)代漢語評價系統(tǒng),并重點對該系統(tǒng)的詞匯層、句子層和話語標記層評價項進行了分類描寫。本文的研究尚未涉及語篇,但語篇層評價項是現(xiàn)代漢語評價系統(tǒng)中最復雜也最能完整體現(xiàn)評價意義和功能的成員。語體動因?qū)φZ篇評價意義和功能有著何種影響,典型和非典型的評價性語篇在結(jié)構(gòu)和評價性詞匯、句式分布等方面存在哪些異同,都非常值得我們關注。此外,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還需進一步考察現(xiàn)代漢語評價系統(tǒng)中各級評價項之間的互動情況,如評價系統(tǒng)中詞和句關系、句子和語篇的關系等,將個案研究和宏觀思考相結(jié)合,力求更為全面深入地了解現(xiàn)代漢語語言形式與評價意義之間的對應關系。
陳小荷 1994《主觀量問題初探——兼談“就”、“才”、“都”》,《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董秀芳 2007《詞匯化與話語標記的形成》,《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
方 梅 2005《認證義謂賓動詞的虛化——從謂賓動詞到語用標記》,《中國語文》第6期。
馮 平 1995《評價論》,東方出版社。
李成軍 2005《現(xiàn)代漢語感嘆句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劉 慧 2011《現(xiàn)代漢語評價系統(tǒng)研究述略》,《漢語學習》第4期。
劉世鑄 2010《評價理論在中國的發(fā)展》,《外語與外語教學》第5期。
陸儉明 2004《“句式語法”理論與漢語研究》,《中國語文》第5期。
呂叔湘 1942/1990《呂叔湘文集 (第1卷),中國文法要略》,商務印書館。
馬 真 陸儉明 1997a《形容詞作結(jié)果補語情況考察》(一),《漢語學習》第1期。
—— 1997b《形容詞作結(jié)果補語情況考察》(二),《漢語學習》第4期。
彭利貞 2007《現(xiàn)代漢語情態(tài)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齊滬揚 2002《語氣詞與語氣系統(tǒng)》,安徽教育出版社。
邵敬敏 1996《現(xiàn)代漢語疑問句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邵敬敏 劉 焱 2002《“比”字句強制性語義要求的句法表現(xiàn)》,《漢語學習》第5期。
索緒爾 1980《普通語言學教程》,商務印書館。
維特根斯坦 1987《文化與價值》,清華大學出版社。
楊樹森 2006《論象聲詞與嘆詞的差異性》,《中國語文》第3期。
張誼生 2008《“透頂”與“絕頂”的句法功能和搭配選擇》,《語文研究》第4期。
張志公 1962/1997《語法學習講話》,見《張志公漢語語法教學論著選》,山西教育出版社。
趙元任 1968/2004《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趙元任全集》(第三卷),商務印書館。
周家驥 顧海根 盧家楣 2002《情感目標和評價的研究》,《心理科學》第6期。
朱德熙 1981/2004《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
鄒韶華 2001《語用頻率效應研究》,商務印書館。
Hunston,S.& G.Thompson 1999 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bov,W. 1972a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Studies in the Black English Vernacula.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 1972b Sociolinguistic Patterns.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Martin J.R.& P.R.R.White 2005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A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Evaluation System
Liu Hu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Jinan University/National Center for Oversea HUAYU Research,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10,China)
Modern Chinese;Evaluation System;appraisal items;features of class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Modern Chinese Evaluation are mostly scattered,lacking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ies.By adopting the theories related to structuralism,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this paper initially generalizes five features of Modern Chinese Evaluation System systematically.In this system,the form and meaning are combined and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is made,including word,marked clause,sentence and text.This paper has done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s of those typical and atypical appraisal it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and syntax functions.
H146
A
1674-8174(2011)04-0072-07
2011-05-18
劉慧 (1982-),女,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暨南大學海外華語研究中心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應用。
廣東省教育廳高校優(yōu)秀青年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計劃項目“現(xiàn)代漢語評價系統(tǒng)研究”(wym09041);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 (10JYB2077)
①感謝《華文教學與研究》編輯部及匿名審稿專家給本文提出的寶貴意見!
②本文中的語料如無特別注明,均來自北京大學CCL語料庫。
【責任編輯 胡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