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民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昌吉州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新疆 昌吉 831100)
放療是惡性腫瘤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放療過程中造成的白細胞(WBC)減少成為放療的制約因素[1],選擇有效、實用、經(jīng)濟的升高WBC藥物是保證放療順利進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2006-05—2010-05,筆者采用健脾益腎方合維生素B4片治療惡性腫瘤放療后WBC減少癥32例,并與單純維生素B4片治療32例對照觀察,結(jié)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64例均為昌吉州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惡性腫瘤放療住院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齡21~74歲,平均54.2歲;病程4~12個月,平均8個月;肺癌14例,胃癌7例,乳腺癌4例,食管癌4例,其他3例。對照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24~76歲,平均56.1歲;病程3~11個月,平均9個月;肺癌17例,胃癌7例,乳腺癌5例,食管癌2例,其他1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試行)確診,均為惡性腫瘤術(shù)后放療患者,且 WBC<4.0×109/L[2]。
1.3 治療方法 2組均予合理飲食,并根據(jù)病情予支持、抗感染等治療。對照組予維生素B4片(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124)20 mg,每日3次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予健脾益腎方。藥物組成:黃芪、熟地黃、黨參各30 g,白術(shù)、何首烏各20 g,雞血藤、女貞子、當歸、補骨脂各15 g,炙甘草5 g。每日1劑,水煎3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2組均于放療開始后服藥,連服4周后統(tǒng)計療效。治療期間不使用其他影響造血系統(tǒng)的藥物。
1.4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試行)制訂[2]。顯效:WBC > 4.0 ×109/L,或由 < 2.0 ×109/L上升達4.0×109/L,穩(wěn)定2周以上;有效:WBC比治療前上升(0.5 ~1.0)×109/L,或上升至 3.0 ×109/L,穩(wěn)定2周以上;無效:WBC無明顯升高或不升反降。
治療組 32例,顯效 27例(84.4%),有效 3例(9.4%),無效2 例(6.2%),總有效率93.7%。對照組32例,顯效14例(43.7%),有效 10 例(31.2%),無效 8 例(25.0%),總有效率75.0%。2組總有效率經(jīng)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放療對癌細胞有抑制和殺傷的作用,但對正常細胞和組織也會造成破壞,尤其是骨髓造血細胞,導(dǎo)致骨髓正常造血功能不能恢復(fù)[3],WBC減少,機體免疫力降低,甚至使放療中止。因此,保護骨髓造血功能,升高WBC,降低放療及癌性毒素對造血系統(tǒng)的損傷是保證化療順利進行的關(guān)鍵。維生素B4是生物體內(nèi)輔酶與核酸的組成和活性成分,參與機體的代謝功能,具有刺激骨髓WBC增生作用[4]。
WBC減少癥屬中醫(yī)學(xué)虛勞范疇。病因病機為脾腎不足,陰陽氣血虛損。治宜益氣健脾補腎。健脾益腎方中黃芪、黨參、白術(shù)、炙甘草補中益氣;女貞子、補骨脂補腎益精填髓;當歸、熟地黃、何首烏滋陰養(yǎng)血,益精填髓;雞血藤補血活血。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養(yǎng)血填精之功?,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有明顯的抗輻射作用,黃芪注射液能促進因照射損傷的小鼠粒系細胞造血功能的恢復(fù),黃芪多糖對60鈷照射所致小鼠WBC下降有明顯保護作用[6]。白術(shù)對WBC減少癥有升高作用,其揮發(fā)油具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6]。女貞子對化療和放療引起WBC下降有升高作用[6]。當歸有明顯的抗輻射損傷,促進骨髓有核細胞計數(shù)的作用[6]。
本研究通過健脾益腎方合維生素B4片治療惡性腫瘤放療引起WBC減少癥療效確切,費用低廉,常規(guī)劑量下無明顯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1]張代釗.中西結(jié)合治療放化療毒副反應(yīng)[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86-87.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74,177.
[3]白中山,閆麗.益氣補腎活血散治療惡性腫瘤放化療后白細胞減少30 例[J].河北中醫(yī),2008,30(1):25-26.
[4]易瑛,黃曉蓉,徐曉明.強力升白片加VitB4預(yù)防化療后骨髓抑制的作用[J].中華實用醫(yī)學(xué),2003,5(1):38-39.
[5]馬清鈞,王淑玲.常用中藥現(xiàn)代研究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5:558,565,65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