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強 陳雪清 馬占欣 蘇建林
(河北省趙縣人民醫(yī)院肛腸科,河北 趙縣 051530)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礎的、獨立性的腸功能紊亂性疾病。IBS的特征為腸道壁無器質(zhì)性病變,但整個腸道對刺激的生理性反應有過度或反?,F(xiàn)象,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發(fā)作,有時糞中帶有大量黏液[1]。2007—2010年,我們采用理腸方治療腹瀉型IBS 75例,并與蒙脫石散治療65例對照觀察,結(jié)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40例均為河北省趙縣人民醫(yī)院肛腸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75例,男26例,女49例;年齡 20~60歲,平均(41±12.78)歲;病程 6個月~20年,平均(5.30±3.97)年。對照組 65例,男 25例,女40例;年齡21~60歲,平均(42±14.67)歲;病程6個月~21年,平均(5.19±4.39)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依據(jù)
1.2.1 診斷標準 符合IBS的羅馬Ⅲ診斷標準[2],近3個月內(nèi),每個月至少有3 d出現(xiàn)反復發(fā)作的腹痛或不適癥狀,并具有下列中的2項或以上:①排便后腹痛癥狀緩解;②伴隨排便頻率的改變;③伴隨糞便性狀的改變。下列癥狀可支持腹瀉型IBS診斷:①異常的排便頻率:每日>3次;②異常的糞便性質(zhì):松散便或稀水便;③排便緊迫感或排便不盡感;④排出黏液。
1.2.2 排除標準 便秘型及便秘腹瀉交替型IBS;有器質(zhì)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代謝性疾病及嚴重的呼吸、血液、泌尿、循環(huán)等系統(tǒng)疾病;有腹部手術(shù)史者。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理腸方。藥物組成:黨參15 g,山藥 15 g,白術(shù) 15 g,防風 18 g,延胡索 10 g,薏苡仁 15 g,茯苓 15 g,白芍藥 18 g,陳皮 15 g,芡實 15 g,烏藥 10 g,木香12 g,馬齒莧 20 g,甘草 9 g。每日 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飯前服。對照組予蒙脫石散[思密達,博?!嫫丈?天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90]3 g,每日3次口服。2組均15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1.4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大便次數(shù)每日1~2次,便軟,成形,無黏液,隨訪無復發(fā);有效:原有臨床癥狀全部減輕或>1/2以上癥狀減輕,隨訪偶有腹瀉、腹痛發(fā)作;無效:腹瀉及其他消化癥狀無改善,隨訪腹痛仍反復發(fā)作[3]。
治療組75例,治愈61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0%;對照組65例,治愈38例,有效17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84.6%。2組總有效率經(jīng)χ2檢驗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腹瀉型IBS以腹瀉、腹痛或腹脹不適為主癥,其發(fā)病機制尚未清楚,目前認為與精神心理因素、腸道動力因素、腸道感染、食物不耐受及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因素有關(guān)。現(xiàn)代醫(yī)學缺乏療效肯定的藥物,多予解痙、止痛、止瀉對癥治療,療效不甚理想[4]。
腹瀉型IBS屬中醫(yī)學泄瀉、腹痛等范疇[5],與肝、脾、胃關(guān)系密切。肝主疏泄,郁怒憂愁過度,可致肝失調(diào)達,氣機不暢,脈絡痹阻而腹痛;肝氣郁結(jié),橫犯脾胃,運化無力而泄瀉;脾主運化,思慮勞倦傷脾,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反為濕。《景岳全書·泄瀉》曰:“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瀉利作矣?!惫矢篂a型IBS的病機為七情所傷,肝失疏泄乘脾,脾胃失調(diào),本在脾,標在腸,制在肝?!夺t(yī)方考》指出“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治宜疏肝健脾,燥濕止瀉。理腸方中黨參健脾益氣;白術(shù)健脾和胃,燥濕寬腸止瀉;山藥、薏苡仁健脾止瀉;茯苓利水除濕;陳皮理氣通結(jié);白芍藥疏肝止痛;防風祛風止痙;延胡索、木香、烏藥行氣止痛;馬齒莧清熱利濕;芡實健脾除濕;甘草和中。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健脾、燥濕止瀉之功。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理腸方治療腹瀉型IBS療效確切,使用方便,無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黃乃健.中國肛腸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6:953.
[2] George F,Longstreth W,Grant Thompson WD,et al.Funotional bowel disorder[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480-149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1輯[S].1993:96.
[4] 石玲.疏肝健脾運濕湯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12(9):105-107.
[5] 舒士敏,顧潔.辨證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50例[J].河北中醫(yī),2009,31(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