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力 田芬霞 謝秀茹 董 楠 李 娜
·護理教育·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無菌技術”實訓課課堂設計
陳巧力 田芬霞 謝秀茹 董 楠 李 娜
“無菌技術”是預防醫(yī)院感染的一項重要基本措施,是護士必須掌握的臨床基本操作技能。每個人都必須充分理解無菌操作的重要性,具有無菌意識,正確掌握無菌技術,保證病人和我們的自身安全。傳統的實訓課授課方式為三段式,即“教師示教”、“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巡回指導”、“課后書寫實訓報告”三個步驟。這種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比較被動,最關鍵的是教出來的學生考試容易通過,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遇到無菌技術操作不會靈活應用,無法在需要的時候或在實際情境中具體應用。
筆者以工作過程為研究角度和出發(fā)點,將“工作過程的學習”和“課堂上的學習”整合為一個整體,并將教學行動與典型的職業(yè)行動進行整合,在充分考慮以上因素的基礎上設計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把每一項獨立的無菌技術操作放在臨床典型工作任務中,將學習領域細化為具體的學習情境[1],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構建教學情境,由學生主宰課堂時間,教師起到一個引領者的作用,強化學生無菌觀念。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在行為活動中獲取知識和技能,熟練掌握無菌技術操作,強化無菌觀念?,F報道如下。
在實訓課前,學生已經進行了“無菌技術”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教師將課堂講到的“無菌持物鉗的使用”、“無菌容器的使用”、“無菌溶液的取用方法”、“無菌盤的鋪法”、“戴無菌手套”、“無菌包的使用”六項基本操作技能融入到一個臨床典型工作任務中,在實訓課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考如何完成任務,自主制定實施計劃,自己組織實施。
學生對“無菌技術”的認識畢竟有限,直接布置任務讓學生獨立完成肯定存在一定難度,所以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六項(每一項相互獨立)基本操作的視頻錄像,為學生完成任務時提供一個參考依據。
將任務布置給學生后,學生需要時間和場地去熟悉、完成“工作任務”,這就要求開放實驗室,給學生提供一個實際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不斷的思考中去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中不斷的熟練掌握操作技能。
理論課后,通過復習,學生已經對無菌技術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難免存在各種操作錯誤。教師在實訓課伊始,安排學生完成所設計的任務,其他同學作為評委。即先讓同學之間相互糾錯,目的是了解學生的整體技能水平以及無菌觀念,找到共性問題,然后教師總結點評。
模擬場景為某內科病房。病人李某,氣管切開術后。護士準備吸痰用物,然后攜用物至床旁。此時護士聽到痰鳴聲,將聽診器置于病人胸骨上窩,聽到“呼?!甭?,表明大量痰液瘀積在氣道,應立即吸痰。護士戴無菌手套,準備吸痰。
完成此任務,需要打開無菌包,用無菌持物鉗夾取無菌治療巾鋪無菌盤,盤內置治療碗2個,1個盛放無菌吸痰管數根,1個盛放無菌生理鹽水。吸痰時帶無菌手套進行操作,防止感染。
學生在完成此項任務中,考察了“無菌包的使用、無菌盤的鋪法和打開,無菌容器、無菌持物鉗的使用,取用無菌溶液的方法,戴無菌手套的方法”六項基本操作。這樣彌補了以前練習只注重“鋪無菌盤”,而沒有注意“打開無菌盤”操作技能的缺陷,真正注重技能的實用性。同時,教師可在任務完成后就此項操作進行理論拓展,如“鋪好的無菌盤有效期多長時間?”、“操作后污染手套如何脫下?”等。
結合同學的具體操作和評委學生的意見,教師進行講評。正確的予以肯定,錯誤的進行糾正,結合講解操作要點,為學生提供一個規(guī)范的操作標準,并進一步引進正確操作過程的演示。
在教師講評糾錯的基礎上,學生在模擬的工作過程中反復練習無菌技術操作,改正錯誤手法,熟練掌握無菌技術操作技巧。
由于課堂留給學生“糾錯練習,進一步熟練掌握技能操作”的時間很少,所以課下布置新的作業(yè),進一步強化無菌觀念。因為在所有“無菌”中,手術室中對無菌的要求最為嚴格,所以通過手術室的無菌概念,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無菌觀念。
任務:手術室中。手術開始前,巡回護士打開敷料包,并向無菌區(qū)內放置無菌手套、一次性引流管、電刀等物品。手術過程中,需要大塊方巾建立無菌區(qū)域,此物品在無菌包內,巡回護士傳遞。
此項任務中,同時運用了“無菌包的使用”、“手上開包”等教材上已有的技能。具體如何向無菌包內添加一次性物品,需要學生積極思考,運用已有的知識獨立進行解決。學生利用開放的實驗室,課后復習,強化練習,加強無菌意識,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這樣,通過兩個臨床工作過程,練習了無菌技術基本操作方法,使學生真正學會了如何運用無菌技術防止院內交叉感染,強化了無菌觀念。
“無菌技術”是護理人員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護理人員必備的專業(yè)技能之一。理論知識只有與實踐有機結合,才能被掌握[2]?;诠ぷ鬟^程的課堂設計,增強了護理專業(yè)學生對無菌概念的理解,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融知識傳播與能力培養(yǎng)為一體、融理論學習與實踐為一體,提高了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無菌技術”實訓課課堂設計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并將其放在典型臨床工作任務中,鍛煉了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國務院明確提出的“職業(yè)教育要加強職業(yè)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的要求。
在教學中通過“任務”引領學生學習,避免了枯燥的技能練習,使學生不僅僅知道怎么做,還知道了為什么做,增強了學習的目的性;而且學生在分析任務時可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如“氣管切開術后病人痰液淤積時的臨床判斷”等,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增長知識,積累經驗,熟悉工作過程[3],彌補了“由于學科體系課程導致的陳述性知識與過程性知識分割,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分割”[4]的缺點。同時,在任務完成時,教師可結合臨床,插入如“向無菌包內添加一次性物品的方法”等臨床現在使用而教材沒有的技術,使“實訓”更具有實用性。教師通過理論拓展、提問的方式,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理論的掌握程度,改變了以前“邊說邊做”,操作不連貫,而且不知具體怎么使用的現狀,達到學為用的目的。
這種教學方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獲得生動的感性認識,學生由過去的以被動的聽、練為主,轉到了自主參與式的以學、練為主,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的習慣,更好地喚醒了學生的潛能,在“發(fā)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多種能力[5]。從而激發(fā)了學生求知的欲望,促進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持續(xù)發(fā)展[6],變被動學習為學習的自我設計者、主導者,長期堅持勢必成為發(fā)展能力的源泉[7]。
[1] 散曉燕.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J].天津職業(yè)教育-天津職業(yè)大學學報,2009,18(2):45-47.
[2] 劉先梅.模擬病房教學法在《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7):30.
[3] 劉 哲.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fā)方法[J].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6(21):51 -53.
[4] 白 義,張育頻,李幸平.對高職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開發(fā)的探討[J].張家口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22(1):16 -18.
[5] 湯豐林,申繼亮.基于問題的學習與我國的教育現實[J].比較教育研究,2005,1:73 -77.
[6] 杭 麗,邱 萌.PBL教學法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嘗試效果的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1):75 -76.
[7] 倪國華.臨床護理綜合性實驗設計與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08,8(6):55 -56.
10.3969/j.issn.1672 -9676.2011.05.043
061001 河北滄州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
陳巧力:女,本科,講師
本課題為滄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編號:200922012
2010-03-01)
(本文編輯 王亞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