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梅
(天津商業(yè)大學 大學外語教學部,天津 300134)
《紅樓夢》菊花詩中文化意象翻譯對比研究
賈玉梅
(天津商業(yè)大學 大學外語教學部,天津 300134)
《紅樓夢》作為一部中國文學經典,書中的文化意象比比皆是。中外文化間的差異使得文化意象翻譯成為《紅樓夢》翻譯過程中公認的難題。楊憲益夫婦和霍克斯在翻譯《紅樓夢》中十二首菊花詩時,嘗試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對詩中出現的諸多文化意象進行翻譯。楊譯主要采取直譯的方式,直接準確地再現原文的字面意義;霍克斯對文化意象采用靈活的處理方式,盡可能地排除理解障礙,同時保證譯文的審美趣味和可讀性。
紅樓夢;菊花詩;文化意象;楊譯;霍譯
“文化意象”這一概念是謝天振在《譯介學》一書中提出的,謝天振認為,在過去的翻譯研究中,“文化”和“意象”往往是割裂開來的兩個概念,但這兩個概念在事實上經常出現重疊,文學作品中的大量意象都帶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文化意象往往與某一國家的民俗或圖騰密切相關,是本國歷史、傳統(tǒng)和智慧的結晶,并逐漸成為一種具有固定引申含義的象征符號。它可能是某種植物、動物、顏色,也可能是某種器具、服裝或裝飾,還可能是比喻、成語中的意象,甚至也可能是數字[1]P175?!都t樓夢》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百科全書”,充滿了這樣的文化意象,而這些意象又成為翻譯中最為困難的部分,因為源語讀者能夠很輕易地辨認意象所蘊涵的引申意義,獲得審美愉悅,但譯者卻幾乎不可能在英語中找到與原有文化意象的形式和內涵同時吻合的對等表達方式。一般來說,要想傳達文化意象的引申含義,除了音譯或字面直譯加注解這種處理方法之外,其余的處理方式注定只能是某種“轉換”,總會導致原文中文化意象的變形或失落[2]P94。
本文擬以《紅樓夢》菊花詩的兩個英文全譯本(楊憲益夫婦和霍克斯翁婿的譯本)為例,分析譯者處理文化意象時的不同手法。
《紅樓夢》是中華文學瑰寶,不但中國人喜歡,外國人亦心馳神往。自1830年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戴維斯翻譯《紅樓夢》第三回片斷時起,先后產生了9種英譯本,其中只有摘譯本、節(jié)譯本,沒有全譯本。1973年至1980年,英國漢學家,牛津大學中文教授大衛(wèi)·霍克思翻譯的《紅樓夢》前八十回分三卷先后出版,書名為TheStoryoftheStone,1982年至1986年,霍克斯的女婿約翰·閔福德翻譯的后四十回也分兩卷出版了?!都t樓夢》的另一部英文全譯本由楊憲益和夫人戴乃迭完成,書名為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全書分三卷,第一、二卷1978年出版,第三卷1980年出版,譯本包括《紅樓夢》120章的全部內容。
這兩部譯著都完整地反映了《紅樓夢》小說中故事的全貌,但翻譯風格迥異。楊譯《紅樓夢》的特色是緊扣原文,字斟句酌,不回避某些中國文化中獨有的文化語匯,采用直譯的方法,此外還為不易理解的內容添加了注釋,力圖將《紅樓夢》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原貌的方式展示給英文世界?;糇g本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非常注重譯本的文學性和可讀性。霍克思總是設法在譯語文化中尋找新穎而妥帖的表達方式,對原作中的文化意象進行轉換。他在譯本導言中表示:“我恪守的原則就是力求翻譯每一樣東西——甚至是雙關。因為這雖然是一部‘未完之作’,但卻是由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以他的全部心血寫就。因此,我認為,書中的任何細節(jié)都有其目的,都應該進行處理。我不能說每一處翻譯都很成功,但是,如果我能夠將這部中國小說帶給我的歡樂表達出一小部分,我也就不枉此生了”[3]P46。
《紅樓夢》是一部詩化了的小說,與作者曹雪芹同時代的評論家脂硯齋說:“雪芹撰此書亦有傳詩之意?!痹诓苎┣鬯鞍耸刂泄灿性娫~作品142首?!都t樓夢》共記錄了大觀園中少男少女們5次詩社活動,而主要人物參與最多,作品數量最多的應屬菊花詩會,共作了十二首菊花詩。整組詩從《憶菊》開始,至《殘菊》結束,雖同詠一物,卻各具風貌。詩文語言凝練典雅,意象隱蘊優(yōu)美,其特有的文化內涵無疑給其英譯增加了難度。細讀楊譯、霍譯兩個譯本,不難發(fā)現兩者雖然風格迥異,卻各有千秋。
(一)蠟屐
賈寶玉所作《訪菊》中有一句“蠟屐遠來情得得”,表達為了尋訪菊花,穿著用蠟涂過的木屐,特地從遠道趕來?!跋炲臁币辉~出自《晉書·阮孚傳》,原文為:“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并恒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詣祖,見料視財物。客至,屏當未盡,余兩小簏,著背后,傾身障之,意未能平?;蛴性勅睿娮源祷鹣炲?,因嘆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神色暢然。于是勝負始分”[4]P562。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祖士少喜愛收集財寶,阮遙集喜歡收集木屐。兩人對嗜好品的投入和專注度都很驚人,所以大家難以區(qū)分兩人的高下。一次,有人拜訪祖士少,看見他正在整理財物??腿藖淼剿磉厱r,還有兩小筐沒整理好。由于怕被來客看見,祖士少把它們放在身后,還側著身體意圖遮住,臉上露出心神不寧的表情。另一次,有人拜訪阮遙集,看見他親自生火給木屐上蠟,還嘆息道:“不知道這輩子能穿幾雙木屐??!”說這話的時候,他神色安祥,悠閑自然。于是,眾人便分出他們的高下。后人于是就用“蠟屐”形容給鞋子涂上保護層,使其更加堅固,以備長途跋涉之用。
此句的譯文分別為:
楊譯:Waxedsandalspatter,comegailyfromfaraway,[5]
霍譯:Which after weary walk having found,…[3]
可見,楊譯將蠟屐直譯為waxed sandals,忠實地與原文相對應;霍譯則刪去了蠟屐這一文化意象,用解釋性的文字weary walk表現出詩人遠道而來的疲憊,也足以讓讀者感覺到詩人不辭辛苦尋訪菊花的迫切心情。
(二)掛杖頭
《訪菊》:黃花若解憐詩客,休負今朝掛杖頭。
楊譯:If the yellow bloom will take pity on the poet, Let it welcome him with a string of cash hung from his cane.[5]
霍譯:And you,gold bloom,if all the poet told You understood,would not refuse his gold.[3]
《晉書·阮修傳》記載:“阮修嘗步行,以百錢掛杖頭,至酒肆,便獨酣暢”[4]P947。意思是:阮修常步行出去,用一百錢掛在拐杖頭上,到酒店,便獨自開懷暢飲。于是“掛杖頭”就有了想要暢快淋漓做事的含義。賈寶玉這句詩所要表達的是:菊花若能懂得并憐惜詩人不辭辛苦,遠道而來的心意,就千萬不要辜負今天的好時光,與他盡情酣暢享受。從楊譯的詩句看出他不但直譯了“掛杖頭”,還把掛在拐杖頭上的一百錢翻譯為astringofcash放在前面。楊譯把“掛杖頭”這一文化意象的解釋摻雜在譯文中,能讓讀者感受到句中的詩客是帶著一份誠意而來,真心想與菊花共度清秋盛景?;糇g此處再次避開文化意象,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付與黃花生命,讓它不要拒絕詩人的一番好意。譯文中的his gold并非指黃金,因為菊花不需要金錢。gold應該指代一種寶貴的東西,對于菊花而言最寶貴的莫過于能讓它鮮艷綻放的金色光芒。詩客不遠萬里將一束金黃帶給菊花,為它增添一份華麗炫目的美。菊花怎能忍心拒絕,怎能不被詩人的誠心感動,怎能不加倍努力為詩人呈現一幅爭奇斗艷,花滿枝頭的美麗景色。于是詩人的辛勞也就得到了應有的回報,雙方各得其所,自然痛快無比,樂在其中。由此"掛杖頭"所蘊藏的文化內涵也充分反映出來了。
(三)東籬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出自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的《飲酒》。生于黑暗腐朽時期的陶淵明二十九歲時才出仕為官,但所做的不過是祭酒、參軍一類的芝麻小官。后來又一度任彭澤縣令,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而歸。從此便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歸隱田園之路。陶淵明酷愛菊花,他那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情操與菊花那孤高傲世、耐寒傲霜的品格是那樣相似。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地在東籬下采摘菊花。陶淵明以純樸自然的語言,表現出在閑適的田園生活中,詩人怡然自得、高遠拔俗的心靈意境。隨著詩句的廣為流傳,“東籬”也成了種菊之地的代名詞。這個文化意象自然免不了在菊花詩中出現。
“東籬”在詩中出現了兩次,原句與譯文分別如下:《畫菊》:莫認東籬閑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陽。
楊譯:Don'tthink theseflowers are picked by the east fence,They are fixed to the screen for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5]
霍譯:No need at Double Ninth live flowers to pluck:Theselivingseem,uponafinescreenstuck![3]
《問菊》: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楊譯:My questions about autumn none can answer,Musing alone I stroll to the eastern fence.[5]
霍譯:Since none else autumn's mystery can explain,Icomewithmurmured questions toyourgate:[3]
楊譯在這兩處依舊采用了直譯的方法將“東籬”譯作the east/eastern fence。此種譯法能讓譯文讀者看出這是一處地方,是“東邊的籬笆墻”,而“東籬”的文化內涵及其與菊花的密切聯(lián)系等信息無法傳達給他們。直譯法在翻譯文化意象時使用存在很大風險,因為太過忠實于原文字面含義,譯文就顯得不那么漂亮了。17世紀法國修辭學家梅內有一句名言:翻譯像女人一樣,漂亮的不忠實。楊憲益的夫人戴乃迭也曾說過:“我們的靈活性太小了。有一位翻譯家,我們非常欽佩,名叫大衛(wèi)·霍克斯。他就比我們更有創(chuàng)造性。我們太死板,讀者不愛看,因為我們偏于直譯”[6]P84。
那么霍克斯翻譯“東籬”時又是怎樣靈活和富于創(chuàng)造性呢?在《畫菊》的最后一句,霍譯巧妙地刪除了“東籬”這一文化意象,只保留了摘花的意思,畢竟菊花是從何處采來的在這里并不重要,將其略去不譯,也不影響原詩意思的傳達?!秵柧铡分袞|籬與菊花暗合,詩人想探尋秋天的情懷,問遍眾人卻不得解,最后來到菊圃向菊花尋求答案?;糇g使用重創(chuàng)法,將“叩東籬”譯為come to your gate,以擬人手法,表現詩人帶著問題而來要向菊花請教,她輕輕地敲門,與菊花親切對話?;糇g巧妙地引出了詩人與菊花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詩人將菊花當作有情人來傾訴,由此讀者不難發(fā)現兩者有共同的志趣,能夠相互理解,訴說衷腸。這不正是原詩意圖表達的思想境界嗎?重創(chuàng)法在此處的運用可謂畫龍點睛,恰到好處。重創(chuàng)這種翻譯方法基于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的翻譯原則,即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7]P325。奈達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8]P258。為了準確地再現源語文化內涵和消除文化差異,譯者可以遵循三個步驟。第一,努力創(chuàng)造出既符合原文語義又體現原文文化特色的譯作。然而,兩種語言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完全展現原文文化內涵的完美的翻譯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譯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現源語文化。第二,如果意義和文化不能同時兼顧,譯者只有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第三,如果形式的改變仍然不足以表達原文的語義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創(chuàng)”這一翻譯技巧來解決文化差異,使源語和目的語達到意義上的對等[9]P140?!爸貏?chuàng)”是指將源語的深層結構轉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構,即用目的語中相應的詞匯直接說明、解釋原文的內涵,以使譯文讀者更易接受譯作[10]P291。根據奈達的翻譯理論,只有當譯文從語言形式到文化內涵都再現了源語的風格和精神時,譯作才能被稱作是優(yōu)秀的作品?;艨怂箤@句詩的翻譯堪稱是優(yōu)秀譯文的代表。
十二首菊花詩中包含了諸多中國文化意象,對它們的翻譯一直是令譯者大傷腦筋、難以下筆的焦點。出于不同的翻譯目的,楊、霍兩位翻譯家分別進行了不同的處理。楊譯以原文文本為中心,力求忠實于原作內容和文化特色,盡可能地傳達原詩精神風格及情趣。他保存了原詩豐富的文化意象,用詞準確,注重形似,大多通過直譯的方式將原詩全部再現出來,以期譯詩可以和原詩一樣具有永恒的藝術價值?;糇g則著眼于譯入語的文化特色,努力為譯文的讀者除掉閱讀和理解的障礙,用細膩的語言和文學技巧,靈活地把一切陌生變?yōu)槭熳R[11]P116。由此可見,楊譯《紅樓夢》學術含量極高,具備絕對權威性,它主要面向廣大漢語讀者。這些讀者在理解原著內容時,無需跨越文化障礙,因此他們對譯文的要求便是忠實即可,不必太多發(fā)揮。而霍克斯翻譯的目的是基于與讀者分享書中樂趣的熱切愿望,其讀者群主要是西方讀者,因此他在翻譯過程中時??紤]如何使譯入語讀者更容易欣賞這部作品。無論使用何種處理方式,譯文都是譯者經過深思熟慮、反復推敲后做出的決定。正是因為他們的辛勤付出才使《紅樓夢》這部曠世之作得以在世界許多國家傳播,才使中華文化的種子在異國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1]謝天振.譯介學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江帆.他鄉(xiāng)的石頭記:《紅樓夢》百年英譯史研究 [D].上海:復旦大學,2007.
[3]Cao Xueqin.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1(The Golden Days) [M].Trans.DavidHawkes.London:PenguinBooksLtd,1973.
[4]房玄齡等.晉書 [M].上海:中華書局,1996.
[5]CaoXueqin.ADreamofRedMansions[M].Trans.YangHsien-Yi andGladys Yang.Beijing:ForeignLanguagePress,1994.
[6]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7]MaHuijuan.AStudyonNida'sTranslation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8]Nida,EugeneA.Language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9]Nida,Eugene A&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10]尤金·A·奈達.語言文化與翻譯 [M].嚴久生,譯.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8.
[11]李姝瑾.匠心獨運兩叢菊譯筆平分一脈秋[J].紅樓夢學刊,2008(4):111-125.
Cultural Image Translation in Chrysanthemum Poetry in:a Comparative Study
JIA Yu-me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 300134,China)
As a classic in Chinese literature,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presents the reader various cultural images. Since cultural distinctions exist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cultural image translation has become difficult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Yang Hsien-yi&Gladys Yang and Hawkes attempt to use their respective methods to translate the cultural images when they translate chrysanthemum poems.Yang mostly adopts literal translation method to represent the literal meaning directly and accurately.Hawkes makes use of flexible coping methods to remove comprehensive barriers as far as possible and to ensure aesthetic taste and readability of the text.
chrysanthemumpoetry;culturalimages;Yang's version;Hawkes'version
I046;H315.9
A
1674-7356(2011)02-0089-04
2011-04-14
賈玉梅(1974-),女,天津市人。天津商業(yè)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