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賢 曾紅軍
季羨林“東西方文化互補論”
呂文賢 曾紅軍
作為中國比較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季羨林一生的學術(shù)研究,很難用一兩個詞語或一兩個學科的名稱加以概括,他客觀地分析了西方文化中的“天人二分”思維模式,參照中國“天人合一”的綜合思維模式,提出了科學性論斷“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并稱之為“東西方文化互補論”,以實現(xiàn)東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他還提出了“拿來主義”以及“送去主義”,反對“西方中心論”,推進“文化多元化”的理論,使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創(chuàng)造人類美好的文化前進之路。
東西方文化;東學西漸;三十年河東;送去主義
季羨林先生是著名的語言學家,比較文學家,散文家和翻譯家,撰寫了1100多萬字的學術(shù)專著和100多萬字的散文,他的學術(shù)研究范圍十分駁雜,涉及到印度古代語言、中國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中亞佛教史、糖史、吐火羅文、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之差異和共性、美學和中國古代文藝理論、比較文學和民間文學。他的學術(shù)研究特點是一個字“雜”。
季先生在學術(shù)探討中受中德兩方面的影響,在中國的陳寅恪和湯用彤先生都是考據(jù)的名手,在德國,其所遇到的老師,也是考證巨匠,他一生小心翼翼的跟在他們后面走,可是到了晚年,他發(fā)表了很多義理的論斷,而這些論斷中,又多是談東西文化同異問題的。
經(jīng)過多年的觀察與思考,他處處發(fā)現(xiàn)東西方文化的不同,他的基本論點是東西方思維模式不同:東綜合而西分析。比如在處理大自然的關(guān)系問題上,西方對自然分析再分析,征服再征服,其理論基礎(chǔ)是“爭”。東方則主張“天人合一”,其理論基礎(chǔ)是“和”,即順應(yīng)自然,建構(gòu)和諧世界。而西方的在多給人類謀福利的同時,帶來了從環(huán)境污染到生態(tài)失衡等等諸多災(zāi)難。季先生在1989年在《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中引述了池田大作和湯因比的對話,就國內(nèi)外一些學者對于中國文化的貶低情緒,提出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1],1990年,他的《21世紀,東西方文化的轉(zhuǎn)折點》一文,提出西方文化輝煌了二三百年,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就東西方文化的現(xiàn)狀,他又提出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西方文化產(chǎn)生的危害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前途,并將貽害全球,20世紀末將是文化中心由西向東的歷史轉(zhuǎn)折點。
先生提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后,支持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后來又發(fā)表了一些涉及東方文化、中國文化的文章,重要的有《漫談東方文化》《關(guān)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關(guān)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的一點補充》,文中提出了所謂“不薄西方愛東方”的“河東河西論”。
先生的文化理論主要是多元文化觀,他主張應(yīng)該關(guān)注文化的起源,他認為文化的起源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世界文化不是由一個民族創(chuàng)造的,文化也不是一個地方產(chǎn)生的,同時,文化又是存在體系的,世界上的文化可以分為:印度文化、希臘羅馬歐美文化、中國文化、伊斯蘭阿拉伯文化,文化的多元和多種文化體系是不矛盾的,各文化體系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關(guān)系。先生發(fā)前人之未發(fā),深刻地指出: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之一,世界上的文化體系中國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阿拉伯文化構(gòu)成的東方文化,和希臘羅馬乃至歐美構(gòu)成的西方文化之間不斷地進行文化交流,形成了今天世界上燦爛輝煌,千姿百態(tài),各具特長而又互相聯(lián)系的文化,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幸福和繁榮。文化交流是雙向的,中國文化在漢唐時期如日中天,既吸收外來文化,又把自己的先進文化毫無保留的送給東西方的其他國家,羅盤、火藥、造紙、印刷傳遍了整個世界。
對待中西文化的關(guān)系,先生的觀點是“拿來”和“送去”。20世紀以來,文化界普遍提倡“全盤西化”,但先生認為“‘西化’是要化,不‘化’不行,創(chuàng)新、引進都是‘化’,但‘全盤’不可行,不能只有經(jīng)線,沒有緯線?!保?]美籍著名學者黃仁宇也認為“‘全取’或‘全棄’是中西文化交流不成熟的反映?!保?]季先生還指出全盤西化的理論在人類歷史上是講不通的,事實上也辦不到,但并不是不學習西方文化,“要想振興中國,必須學習西方,這是毫無疑問的?!保?]當然,拿來并不是一層不變,而是要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上加以吸收和消化,不能盲目照搬。
西方文化從文藝復興之后把社會生產(chǎn)力空前的提高,人類社會也空前的進步,但是他和其他文化也是一樣的,遲早會沒落的。20世紀20年代,西方的一些學者開始觀察到西方文化的衰落,1917年,德國斯賓伯勒《西方的沒落》一出版,便在西方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受書中思想的影響,也提出反對西方文化中心論。在今天,它已經(jīng)開始威脅人類的發(fā)展甚至生存,世界各地的地震、酸雨、生態(tài)破壞、動植物不斷滅絕、淡水缺乏、新的疾病不斷出現(xiàn),先生正是看見了這些災(zāi)難,才主張“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21世紀將是東方文化取代西方文化的世紀,取代并不是消滅,他說:“在過去幾百年西方文化所達到的水平的基礎(chǔ)上,用東方的整體著眼和普遍聯(lián)系的綜合思維方式,以東方文化為主導,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把人類文化發(fā)展推到一個更高的階段?!保?]先生希望在新的世紀新的歷史災(zāi)難面前,人類能夠聰明的考慮“拿來”和“送去”的問題,認真的考慮“東西方文化互補論”。
“東化”是季先生發(fā)明的,報紙上沒有這個詞兒。他認為漢朝唐朝是“文化東化”的時期,因為漢唐世界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在中國。不能只重視“西學東漸”而忽視了“東學西漸”。在中西文化交流歷史中,“東學西漸”也沒有停止過。漢唐時期,中國吸引了很多傳教士、商人,他們將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傳到了世界各地。在文化交流上,中國向來強調(diào)只要對我們有利,我們就吸收,中國吸收西方的佛教形成了中國佛教,明末以來西方文化也在中國各地廣泛傳播,才有了“東方文化”“西方文化”的說法,中國歷史上,四大發(fā)明也在當時傳到了國外,送給了世界,可惜在一片西化之聲中,西方人自我感覺良好,全沒有把中國的西漸文化放在文化交流之中。
先生提倡把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送去”,他指出這是把握住新一輪“東學西漸”的關(guān)鍵,他主張“要了解東方,唯一的途徑就是學習,學習資料首先是文字,也就是書籍。環(huán)顧當今世界,在‘歐洲中心論’還有市場的情況下,在西方有些人還昏昏然沒有睜開雙眼的時候,有關(guān)東方的書籍,極少極少,有之,亦多有偏見,不能客觀?!保?]這一送去主義的理論性倡導,正在為世人所重視,所傳播。日本學者西園春夫在接受中國旅日學者訪談時說“21世紀,是亞洲的時代。但是,我不認為,僅僅是經(jīng)濟強大了,亞洲的影響力就會提升。我認為,在人類瀕臨存亡之時,亞洲必須帶著哲學、倫理、道德等方面的解決方案走上歷史舞臺。”[7]希望人類真的能讀懂先生送去“天人合一”思想的意圖。
“三十年河東”“送去主義”,將會在21世紀走向世界,并復興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但東方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必是不斷自我革新,吸收東西方的先進文化,走東西方文化互補的道路,造福整個社會。21世紀,人類文化的前景必是光明的。
[1]季羨林文集[M].第六卷,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352.
[2]季羨林.東西方文化的互補關(guān)系[A].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C].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170.
[3]黃仁宇.中國大歷史[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276.
[4]季羨林.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A].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C].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94,95.
[5]季羨林.21世紀 東方文化的時代[A].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C].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14.
[6]季羨林.東方文化集成總序[A].東西方文化一輪集(上冊)[C].北京:昆侖出版社,1997:13.
[7]劉迪.鳩山由紀夫——日本民主黨政治的開幕[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151.
On Complementary Theory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Proved by JiXianlin
Lv Wenxian Zeng Hongjun
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it is hard to generalize the achievements made by JiX-ianlin with a few words.By analyzing the dichotomy pattern of thinking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he put forward“Rich get poorer,poor get richer Theory”or the“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complementary Theory”in order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Westerners equally.He also put forward the ideas of“taking”and“giving”to combat the Occidentalism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diversity to push forward cultural interfus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the eastern civilization spread out to the west;rich get poorer,poor get richer;bring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est
G04
A
1672-6758(2011)06-0126-1
呂文賢,碩士,西華師范大學,四川·南充。郵政編碼:637000
曾紅軍,講師,西華師范大學,四川·南充。郵政編碼:637000
Class No.:G04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